高校學生感恩教育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11-22 10:05:44

導語:高校學生感恩教育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生感恩教育現狀與對策

摘要:從高等學校的貧困生感恩教育現狀出發,為了進一步推進教育公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高校受助貧困學生知恩圖報、愛國愛黨、誠實守信等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受助貧困生;感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孟子曰:人有五倫、五常、八德。感恩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內核,其思想內涵包括忠于祖國、敬畏祖先、孝敬父母、尊長愛幼、敬師重友、珍惜自然、感恩社會等等。弘揚感恩意識就是要將傳統倫理道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個人思想深處,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進而使博愛之心廣泛傳播,正能量得到縱深傳遞。當今高校貧困學生感恩意識淡薄是一個普遍現象,導致感恩意識淡薄的原因很多,深入分析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淡薄的原因,尋找有效的教育策略,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1高職貧困生感恩教育的現狀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于受中國傳統教育體制以及社會發展精神沖擊的影響,大學生感恩意識普遍缺失,對于高校貧困生而言,感恩意識也同樣亟待加強。當代貧困生感恩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為:1)不知恩。對家庭親情的漠視,是缺乏責任感的表現;對朋友友情的漠視,是自私行為的表現;對社會恩情的漠視,是毫無感恩之心,漠視他人恩情,理所當然的享受幫助的表現。2)不感恩。部分貧困生缺乏感恩意識,認為國家、學校和社會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受資助后并沒有報恩的行動。3)不報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資助,是國家和社會的關愛,受助的學生理應對社會及資助者做出力所能及的回報。但是其中不乏缺乏社會責任感,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其負面影響廣而深遠,如何避免高校貧困生成為高學歷低情商的人,值得社會家庭和學校多方思考。

2高校貧困資助工作中實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意義

2.1實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是大學校園構成的主體,高校貧困生收到了社會的幫助、學校的培養、父母的養育、同學的友愛等,應學會感恩,然而,部分貧困生不知感恩,他們不懂回報,受到恩惠不言謝,受之泰然。在培育之恩方面,不熱愛母校、不尊重老師,學生只關心個人前途與發展,反把學校、老師作為自己的對立面。在養育之恩方面,有的貧困生不知感恩父母,反而責備父母沒有提供更好的生活,孝為立德之本,不孝敬父母,也難以關愛他人,關心集體,進而很難做出對社會和他人有益的事情。如今,社會環境對人格培養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部分貧困生社會責任感不強,生態意識淡化,都是缺乏感恩意識的重要表現。只有懂得愛別人,才會珍惜自己,善待他人,感恩社會,回饋社會。有了感恩之心,才會更加努力的回報社會、學校、父母對自己的培養,朋友對自己的關愛,才會珍惜自然,愛護自然和保護自然。感恩意識不僅僅是針對個人,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意識,環境意識和生態意識。

2.2實施感恩教育的重要影響

貧困生感恩意識缺失問題作為一個現實存在的客觀問題,對未來學生發展及社會發展都將產生不利的影響。感恩教育常態化,感恩意識習慣化,不僅有利于整體提高學生自身素質,更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加強感恩教育,培養感恩意識,是一項長期而間接地任務,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課題。

3培養高職貧困生的感恩意識的原則及有效途徑

3.1貧困生感恩教育的原則

3.1.1傳統文化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的原則。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大學生感恩教育工作就是要對此優良傳統進行繼承和發揚。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外界的物質文明和西方文化的進入,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作用,使大多數家庭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都用在了物質發展上,忽略了對子女開展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另一方面,過快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生活各領域和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促使當代青年學生思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因此,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逐漸的凸顯出來,其中家庭經濟貧困學生的感恩教育狀況更是不容樂觀。只有認真了解當代大學生特別是貧困生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研究其心理特點、思維特點和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變化,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借鑒古今感恩教育的成功經驗。立足現實情況的基礎上,結合新的觀念、新的特點來適應新形勢下德育教育需求,實施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方法,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尋求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提出新理論。長期系統地培養貧困學生樹立知恩、感恩、報恩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自覺。

3.1.2教育與引導相結合的原則。感恩教育需要主、客體雙方共同參與。因此,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動離不開教師的主體性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貧困生在接受感恩教育時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到感恩這一優秀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和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有意識地注意發現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貧困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情況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同時會養自私自利的思想,往往會有很強的占有欲和虛榮心,作為直面這部分學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發現每名貧困學生的心理特點,在開展心理疏導和思想引導過程中,幫助貧困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向貧困生灌輸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耐心的糾正學習和生活中的不足之處,針對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教育,從而促使其樹立感恩意識。

3.1.3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優良傳統,感恩教育是有著豐富內涵的。要想使感恩教育活動對學生產生正面影響,首先應該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運用典型事例作為主要素材,以傳統文化理論作為教育理念,將感恩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教學環節中不斷融入感恩教育題材,培養學生知恩圖報的意識。其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高校應該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開展各種形式的感恩主題活動,特別是貧困學生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的評審宣傳活動,社會愛心人士捐助儀式、敬老助殘活動、支援西部建設活動等等,讓學生參與進來,特別是讓貧困家庭的學生作為受益主體參與進來,現身說教,從中體會并感悟那些倫理道德理論知識的深刻內涵,實現“理論內化”和“行動外化”之間的統一及融合,才是高校感恩教育的最終落腳點。

3.2提升貧困生感恩意識的有效途徑

3.2.1繼承傳統道德,挖掘感恩資源。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忠、孝、義都是在進行感恩教育,忠即報君恩、孝即報親恩、義即報友恩,三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幾千年來的積淀。“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等道德要求更是深入人心。因此,要堅定不移地繼承傳統道德文化,與時俱進,將傳統道德文化與弘揚時代新精神相結合,以人為本,積極引導貧困生學習和弘揚傳統美德,通過對貧困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與引導,使其反觀自身,自覺意識并改正不知恩的行為,多給予大學生心理關愛和生活支持,樹立自信心、自尊心,獨立自主的生活態度,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幫助貧困生正確看待暫時的貧困,通過自身努力,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力所能及地回報社會、國家及個人,這會對其未來發展產生良好而深遠的影響,也對社會風氣的形成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3.2.2培養家庭環境,發揮教育作用。父母對于孩子的成長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說明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教育氛圍、家庭生活環境的好壞對學生成長歷程中的思想道德修養和行為素質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樹立感恩儀式的教育過程中,家庭環境及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轉變觀念,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培養貧困生對家庭的責任感,知識的積累和道德素質的培養雙管齊下,不斷增強貧困生對父母、家庭的責任感。

3.2.3注重學院培養,建立長效機制。學校教育是高職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臺,也是其走向社會的最后一個環節。落實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培養的重要環節,經過學生的自身努力及家庭感恩教育的熏陶,學校需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通過一系列措施增強貧困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了解、體會并記住回報于人,喚醒他們感恩之心,學會回饋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尊重他人,營造富有人文關懷的校園環境,進而在走向社會之時,帶入今后的工作、生活之中。第一,進一步加強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提高感恩教育實施的科學性。通過教師的個人魅力給學生帶來榜樣作用,用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不斷點撥學生識恩、知恩。第二,通過素質教育的相關課程,發揮課堂教育的作用。開設感恩教育的課程,建立相應的教學評價體系,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范例進行教育,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逐步將感恩教育融入學生人格塑造中,引導學生素質的提高與發展。第三,利用多種校園活動形式,開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實施感恩教育需要以情感人,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通過寫感恩家書、感恩征文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通過組織團隊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協作、互幫互助的能力,并引導其注意到感恩意識對一個優秀團隊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為自然之舉。通過制度建設、輿論宣傳、系列活動等多維度共同努力,對貧困生進行感恩教育,增強其自我感恩意識,培養知恩圖報的良好品質。在生活中,懂得孝敬父母、關愛他人;在學習中,尊師重道、團結同學;在今后的工作中,愛崗敬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國家、社會及學校的培養,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胸懷祖國,奉獻社會,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根植到內心深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一顆感恩之心。感恩,是發自內心的感激和回報,是健全人格的具體表現之一。接受恩惠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們,應學會感恩,常識感恩之理、常懷感恩之心、常行報恩之舉。受助不知回報,貸款不想償還,就是缺乏了做人的明理和誠信,是道德缺失的具體表現。常懷感恩之心,誠信地履行義務,并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積極回報社會,感恩讓施恩的人幸福,同時自己也感受幸福,這才是一名自尊、自立、自強的大學生應有的表現。

作者:馬郡謙 單位:遼寧金融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付霆.感恩教育讀本[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

[2]廖申白.亞里士多德友愛論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3]陳孔國.師德養成讀本[M].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

[4]周曉峰,王志堂.論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內涵、意義與途徑[J].企業家天地,2011(2):36-37.

[5]李曉林.論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意義與途徑[J].淮北職業學院學報,2015(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