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探索
時間:2022-11-06 09:40:49
導語: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與上代人相比,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活動更加復雜多變,這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形勢。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培育大學生的感恩情感,對于繼承發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的大學生感恩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高校通過多種方法與途徑對此加以解決,從而促進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內涵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就反映了這種情感。大學生應該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對自然、社會、家人、老師、朋友所帶來的幫助心存感恩之情,并通過實際行動回饋他人,將感恩之情貫徹到一言一行中。當今大學生由于成長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從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感到理所應當,導致其普遍存在感恩意識淡薄甚至嚴重缺失的現象。感恩教育就是把感恩和教育相融合,并遵循一定的規律,以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滿足其情感需求,豐富其文化積淀,不斷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教育,并在個人和社會許可的范圍內報恩于行的系統活動過程,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對于培養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識、實現受教育者的德智美全面發展、幫助受教育者建立良好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種,它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識為目標,著重于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的感恩情感和感恩行為,從而使受教育者形成對自己、他人和社會回報的親和態度和人格特征的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使其能夠對他人的善意和關懷形成情感和行為上的正反饋,成為一個感恩圖報、善待他人的人。
二、感恩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時代的背景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且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西方交流的不斷加深,比起在集體主義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上代人,現在的大學生們往往更多地受到西方盛行的個人主義的影響,更多地關注經濟社會中個人的存在價值,習慣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個人主義的盛行,導致大學生群體往往情感冷漠,缺乏同理心,很難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不懂得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處境,把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關懷和幫助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通過向大學生進行傳統的感恩思想教育來引導和提升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將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樂于助人、關愛他人、與人為善等良好道德品質,在校園乃至社會中形成互幫互助、與人為善的和諧氛圍。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大學生的德智美全面發展對社會和國家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二)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培養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在情感上往往缺乏對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缺乏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在行為上,傾向于以自我為中心,對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感到理所當然,而很少懂得去回饋、感恩他人。開展感恩教育就是將大學生培養成對自我、學習、工作高度負責的人。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家人的關注與愛護中,常常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態度,過度關注自我,很難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開展感恩教育可以使他們懂得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是將所有的一切都當作理所當然。讓他們學會體諒他人、感恩他人,懂得回報他人的付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推進感恩教育,不僅可以減少大學生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傾向和行為傾向,還可以培養大學生對他人的同理心,使他們能夠對他人感同身受,衷心地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成為一個樂于助人的人,在校園乃至全社會共同營造互幫互助、友愛和睦的氛圍。同時,推進感恩教育,還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學生群體的個人主義精神,幫助他們學習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融入集體生活中,為實現集體的目標而共同奮斗。(三)有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實效有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實效,實現德育目標。德育目標是指為德育活動所要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所做的規定,是教育目標在德方面的總的要求。而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實現德育目標的一條有效途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做人,讓大學生在學校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做一個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高校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使他們懂得感恩,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回報他人,奉獻社會,消除自私自利的心理;另一方面,推進感恩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使他們摒棄小我,積極主動地融入集體生活中,為實現集體的目標而共同奮斗。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僅僅擁有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才已經難以滿足人才市場的需要,當今社會需要德才兼備的人才。大學生不僅應該具有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具備高尚的品格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當前大學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良價值觀的負面影響。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是大學生,甚至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都處于混亂、難以抉擇的狀態。對于到底該樹立什么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感到不知所措,對于當前社會道德觀念的斷裂與重建的混亂狀態感到無所適從。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的快速發展,還有市場刺激下,金錢至上主義引發的種種失德現象。不可否認市場經濟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但同時也誘發了當今社會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盛行。而這些不良風氣也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了沖擊和影響。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一些大學生因為年輕和缺乏閱歷,往往在思維判斷上受到錯誤影響,導致其價值觀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發生畸形。這種價值觀的扭曲,以及大學生在價值觀抉擇上的困惑,導致了其道德感淡薄。而這種道德感的缺失一方面表現為過度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也表現為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產生沖突時,他們可能更關注個人利益,而不是集體利益。(二)家庭家庭、學校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忽視。由于政策原因,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從小受到家人長輩們的過度呵護,容易養成驕縱任性的性格。而缺乏兄弟姐妹的成長環境,使他們往往缺乏對他人的同理心,難以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而更多地關注自我感受。從家長方面來看,由于升學的壓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往往只重視孩子的學習和成績,而忽視了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對孩子的思想道德修養缺乏足夠關注,這種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修養上的缺位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以得到德智美全面發展。為了發揮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彌補教育資源分配的缺位,推動感恩教育,應從改變家長的思想觀念出發,使家長們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更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做人,認識到感恩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中的基礎地位。要主動參與到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當中,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充分發揮出家庭教育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每年都有數量龐大的大學生涌入人才市場,就業形勢前所未有的嚴峻,競爭日益激烈。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就業問題成了各大高校關注的首要問題,高等教育逐漸淪為找工作的工具,重就業,輕德育,在就業率面前,高校德育教育已經淪為一紙空談。而高校的這種導向作用,導致當代大學生自身也輕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功利心明顯,重視文化課程,輕視道德修養,一切以就業為目的,很少花費時間和精力在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上,對于學校開設的德育課程也往往只是敷衍了事。再加上一些德育工作者的教學方法、手段和形式比較陳舊落后,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很難適應變化巨大的大學生群體的現狀,使德育工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收效甚微。(三)高校思政工作中德育的低效性。當前高校的思政工作流于表面,難以貼近當今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思政工作的低效性一方面在于工作效果差,未能真正地實現德育目標,真正地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將感恩意識深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中。另一方面在于德育工作的投入和輸出不對等,雖然投入大量精力和資源,卻未能產生相應的效益。究其原因,在于德育工作與學生思想實際的脫節。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生的思想和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高校的思政工作仍然因循守舊,沒能與時俱進,在教導方式上仍然秉持理論灌輸理念,忽略了當今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難以做到因材施教,滿足大學生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除此之外,高校的思政教育著重強調外力和管理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家長式、封閉式的德育方式,極易引起大學生的排斥心理,難以使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強感恩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一)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推進大學生感恩教育建設。首先,高校應扭轉重就業、輕德育的思想,給予感恩教育充分的重視,將感恩教育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當中,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次,為了調動學生參與德育教育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重視感恩教育,高??梢詫Ω卸鹘逃目疾榧{入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當中,作為考查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促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體會感恩,踐行感恩。最后,為了在日常生活中將感恩教育落到實處,可以把感恩教育納入高校輔導員的思政工作范疇當中,使高校輔導員把感恩教育作為思政的基礎工作來抓,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時刻不忘推進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二)多種途徑創造良好感恩文化氛圍多種途徑創造良好感恩文化氛圍,營造感恩環境。中國有句古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說,周圍的環境對于人的思想品格有著重要影響,對一個人的意識和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大學生剛剛脫離家庭遠赴異地求學,思想觀念都還不成熟,更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環境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社會和學校更應該重視為大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營造良好文化氛圍,使大學生能夠在耳濡目染中建立起感恩意識,幫助大學生塑造成熟的世界觀、價值觀,使其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擔當,懂得感恩的人。首先,家庭教育應發揮“第一任老師”的作用,第一步就是要從讓家長們改變“重文化成績,輕道德修養”的思想做起,注意從生活細節上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讓孩子懂得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都是靠家長的辛勞工作得來的,不是理所應當享有的。讓孩子珍惜自己擁有的幸福生活,感激父母,感恩生活。其次,應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在社會輿論中的導向作用,利用電視、廣播、報刊和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廣泛宣傳感恩的意義,樹立感恩的典型,幫助學生從感恩環境中受到感染、啟發和教育。(三)開展多種形式社會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社會活動,引導大學生將感恩意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感恩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要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的感恩教育能夠知行合一,注重實踐。基于這一點,學校可以開展各種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將認知同實踐相結合,將自己對感恩的理解與感悟融入日常一言一行中,真正成為一個懂得感恩、踐行感恩的人。為了將感恩意識落實到學生的具體行動上,而不是流于表面,學校還可以開展各種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活動,給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渠道。如感恩征文比賽、感恩演講、給父母的感恩信、關心身邊有需要的人的幫助活動、救災捐募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感恩,體驗感恩,增強自我感恩意識,塑造一顆感恩之心。社會實踐是培育大學生感恩品質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大學生鍛煉自我、提高道德品質的有效途徑。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學校應鼓勵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活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大家庭,通過社團活動、第二課堂、社區服務、青年志愿者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使大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真正體驗到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鼓勵和幫助,從而懂得感恩,學會感恩,踐行感恩,做一個擁有感恩之心的人。
五、結語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感恩之情,對于繼承發揮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高??赏ㄟ^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推進大學生感恩教育建設;多種途徑創造良好感恩文化氛圍,營造感恩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社會活動,引導大學生將感恩意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學生成為一個真正懂得感恩的人。
[參考文獻]
[1]陳軍蓮.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意義及途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1):47-49.
[2]程煜,馮博.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報,2016(6):71-73.
[3]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應有之義[J].中國教育學刊,2005(7):32-36.
[4]楚杰,路海東,許燕.以構建和諧社會為導向的高校感恩教育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2013(1):17-19.
[5]梁勤儒,王燕芳,陳昌齡.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直面的課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4):97-99.
[6]譚天.淺談感恩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0):106-107.
[7]柳禮泉,張紅明,吳紅艷.感恩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09(2):3-6.
[8]劉亦明.論創新大學生感恩教育途徑[J].科教導刊(下旬),2015(9):54-55.
[9]袁林鵬.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著力點[J].青年探索,2008(1):35-37.
[10]劉建仁.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感恩教育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4(17):26.
作者:羅昕 單位:徐州醫科大學
- 上一篇:鄉鎮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思想政治理論課感恩教育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