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留守大學生感恩現狀調查及對策

時間:2022-12-04 03:33:14

導語:曾留守大學生感恩現狀調查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曾留守大學生感恩現狀調查及對策

摘要:曾留守大學生感恩狀況雖總體良好,但存在感恩面狹窄、受助不感恩、感恩行為欠缺等問題。高校應利用大學期間學生自我認同的良好時期,通過感恩認知培養、感恩情感加強、感恩行為實踐等方面切人曾留守大學生的心靈深處,幫助解決多年“留守經歷情結”的困擾,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曾留守大學生;感恩;對策

留守兒童是我國青少年中的一個特殊群體,2013年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占全國兒童的21?88%”[1]。由于特殊的存在狀況,留守兒童已得到社會廣泛關注。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進人高校,成為一名大學生,我們稱之為曾留守大學生。

1問題提出

1.1“曾留守大學生”的由來及“感恩”、“感恩教育”的內涵曾留守大學生是由留守兒童成長而來的,本文將在青少年時期有過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稱之為“曾留守大學生”。有研究表明:“相比于非留守學生,曾留守大學生更容易感受到負性生活事件,也更易于抑郁。”[2]那么如何緩解呢?“感恩能有效緩沖負性生活事情對曾留守大學生個體心理需要的不利影響,增強個體的正性心理體驗。”[3]因此,調研曾留守大學生的感恩狀況,探索對曾留守大學生感恩教育的路徑刻不容緩。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對他人、社會以及自然給自己帶來的恩惠和便利,得到內心的認可并意欲回饋的一種認知、意志和行為”[4]。感恩,不僅是人最基本的品德,也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運用一定教學方式、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2對曾留守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現實意義一是可以幫助曾留守大學生正確看待他人的恩惠,克服自卑心理,減少負面生活事情的干擾,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二是有助于曾留守大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心理韌性以抵制環境的不良影響,提升抗逆力,營造和諧人際關系;三是感恩教育可以使他們懷感恩之情、念相助之人、行感恩之舉,增強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實現人生價值。顯然,適時介入感恩教育利用大學期間自我認同的良好時期,切入曾留守大學生的心靈深入,完成多年‘留守經歷情結’的困擾,促進心理的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5]。

2調研開展

本次調研選取的是安徽省某市屬高校,在校生約7000人。調査問卷通過縱(感恩認知、意識和行為)橫(對自身、他人及社會感恩狀況)兩條線六個維度考量該校曾留守大學生的感恩狀況。2017年3月,調研組隨機抽取了該校六個班學生作為調研對象,發放查問卷293份,回收有效問卷278份,回收率為94.9%。在有效問卷中,符合曾留守大學生的特征為123名(占44.2%),曾留守大學生中農村家庭占74.8%,家庭經濟狀況一般及以下的達87.8%,74.8%學生表示超過半年未與父母見面。

3調研分析

調査顯示:曾留守大學生的感恩狀況總體良好。雖然青少年時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但能體會到父母的艱辛與不易,對父母的付出心存感激;對教育自己長大成人的師長也保有感恩之情;對朝夕相處的同伴以誠相待,亦能感受到社會和政府對其的關愛。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3.1在感恩認知上。感恩認知是感恩的第一階段,指的是感受到別人所給予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內心產生認可。“在你成長過程中,哪些人值得你感謝?(多選)”的調査中,90.4%的學生清楚父母對他們的付出,83.2%的學生感謝師長的教育之恩,還有64.3%的學生選擇了要感謝同伴在其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而選擇“社會”的比較低,僅為18.5%;在“你最想感謝的對象是誰?(單選)”的調査中,選擇感謝“自己”的僅為5.21%,感謝“社會(政府、公益組織及志愿團體)”的為8.4%。這表明曾留守大學生感恩面較為狹窄,往往對身邊有限的幾個人懷有感恩之情,對自我及社會認同度較低。在“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留守經歷?”的回答中,56.8%的學生認為“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甚至有學生表示“那是一場噩夢”、“不愿意回憶,不愿意提及,已經是個過去式了”,只有10.4%的學生認為“早期留守經歷亦是人生中的一筆財富”。當問及“如果你在那個‘追車跑了200米,哭著盼媽媽留下來’?的小女孩身邊,你會怎么做?”時,這些已經成年看似成熟的大學生中有78.5%選擇了“會勸媽媽留下來陪孩子”。有個學生在調查表中寫道:“幼時,我也曾有過很多次這樣的場景,我也鬧著哭著希望媽媽能留下來,雖然我媽媽最終還是走了,但我還是希望女孩的媽媽能留下來”。顯然,曾留守大學生對過往的留守經歷往往采取逃避態度,更多的認為這是一段不美好的回憶,想要刪除的記憶。3.2在感恩意識上。在“為什么要感恩?”的調査中,46.7%的學生選擇了“心靈慰藉”,28.3%的學生認為是“禮尚往來”,20.9%的學生選擇了“道德驅使”,還有一些學生認為“不需要感恩,我家很窮,理應得到幫助”。可見,關于“感恩”,大家的理解是含糊的。感恩究竟是什么?感恩絕不是“禮尚往來”的客套,也不是單純的“心靈慰藉”。感恩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動力,也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種理性的生活智慧,亦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你怎么看國家或者學校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你的幫助?”的調査中,44.6%的學生選擇了“很感恩,要好好學習,回饋社會”,選擇“未曾享受過優惠待遇,但依然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的學生為12.6%,19.8%的學生認為“因為家庭經濟情況不佳,政府的幫助理所當然”,還有部分學生選擇“未曾享受過優惠待遇,所以不必感恩”。事實上,國家針對留守兒童的優惠舉措無論是制度建設上、還是物質保證上是非常多的,但選擇“未曾受到過優惠待遇”及“受助不感恩”的學生仍占很大比例,值得關注。3.3在感恩行為上。感恩行為就是將感恩認知、情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種方式,是感恩的實踐層面。但調研發現,曾留守大學生感恩行動較弱。3.3.1對父母。雖然父母親出于各種原因無法照顧他們、陪伴他們成長,但父母在曾留守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無疑是最重要的。但當問及“你對父母說過‘我愛你’嗎或者你抱過父母”時,只有34.6%的學生選擇肯定項。接下來的調查中發現,極少數學生表示和父母關系親密,愿意在父母面前撒嬌,愿意把生活中的不快與父母分享。在問及“你覺得如何感父母”時,44.5%的學生選擇了“好好學習”,30.6%認為“出人頭地,成就一番事業為父母帶來榮耀”,13.3%的學生選擇了“陪伴、孝順”,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示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可否認,父母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無可撼動,但如何表達愛,則“愛在心頭口難開”了,曾留守大學生普遍表現出內向、不善于表達的情況。殊不知父母生日的一個電話、平時的問候、和父母聊聊天,就是最好的感恩,感恩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在點滴事件上。這就提醒我們在進行感恩教育時,要注重感恩方式的教育和感恩行為的培養。3.3.2對志愿活動。在“你愿意參加志愿活動嗎?”的調查中,89.5%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但在“你參加過志愿活動嗎?”回答中,43.2%的學生選擇了肯定項,但經常參加志愿活動的僅為8.2%,多數學生偶爾為之或根本就沒有參加過志愿活動。這表明,曾留守大學生感恩意愿是比較強的,是愿意在學習之余參加志愿活動的,但踐行方面,力度太弱。在志愿活動上表現出“只說不做”、“說的比做的好聽”,值得注意。3.3.3對未來的職業走向。在“大學畢業后,你想去那里工作”的調查中,58.9%的學生表選擇留在大城市,33.8%的學生打算回鄉創業,7.3%的學生有到偏遠地區的意愿。顯然,現在大學生在擇業時更多的考慮個人的利益和前途,希望留在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層去,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現實中,也有部分畢業生由于各種原因,沒有獲得理想工作,怨天尤人,消極待業,在家“啃老”。這些現象都與大學生的感恩行為欠缺密切相關。

4建議

針對調研中呈現的部分曾留守大學生感恩面狹窄、“受助不感恩”、感恩行為欠缺等問題,作為以“立德樹人”為己任的高校,務必承擔起加強留守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重任,務必探索出有效路徑“‘補救’家庭教育、中學教育在感恩培養方面的不足,及時喚起‘迷失已久’的感恩意識”[6]。4.1強化曾留守大學生的感恩認知。4.1.1引導學生理性看待留守經歷。留守經歷確是一種逆境,但并不是說身處逆境就注定前景黯淡,關鍵是看個體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看待過往的人生經歷。因此,在對曾留守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中要引導他們理性積極的看待過往經歷,明白“留守經歷既是一種缺失又是一筆財富”[7];要善于“挖掘曾留守大學生自身潛在優勢,并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在留守生活中適應困難、戰勝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人生奮進的寶貴經驗”[8],是未來成功成才的重要資本;要善于借用過往的留守經歷、現在的生活學習境況點撥喚起曾留守大學生對社會他人的感恩之情。只有不回避不逃避直面自己的留守經歷,他們才會為自己的努力感到欣慰和感激,才會為自己所受的挫折掃除悲觀與失望,才會通過更加努力、奮斗,為自己人生錦上添花。4.1.2立足課堂,開展感恩教育。由于曾留守大學生特殊的成長經歷,父母對子女的感恩教育幾乎是空白的,而以往學校感恩教育往往是低效的。所以,進人高校后必須對曾留守大學生進行全方位感恩意識培養。教師可以將感恩教育與課堂內容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自身經歷出發,靜心思考在成長過程中哪些人值得感恩,是給予生命的父母、是誨人不倦的老師、是朝夕相處的同伴、是保家衛國的解放軍、是懸壺濟世的白衣天使……亦可結合身邊的好人好事、榜樣人物,引導學生們思考“他們是誰”、“他們為了誰”,全方位、多角度的把知恩、識恩、報恩的思想滲透到生活學習中去,幫助曾留守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恩認知。4.2堅定曾留守大學生的感恩情感。4.2.1以愛為名,做好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大量研究表明:“‘留守群體’大學生內心的‘留守經歷情結’,會成為他們內心沉重的雙重心理困惑,使他們的人格在過去和現在之間徘徊不已”[8]。基于此,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帶有色眼鏡看待曾留守大學生,給其扣上“問題學生”的帽子。事實上我們要幫助學生“扣扣子”,而非“扣帽子”,要多與他們交流溝通,了解思想動態,及時疏導負面情緒,解決實際困難,讓學生學會愛接受愛,對社會對人生產生信心,學會感恩,懂得回饋。4.2.2以情動人,完善校園支持系統。基于曾留守大學生家庭經濟普遍較差情況,髙校教育工作者們要加大對符合條件的曾留守大學生資助力度。無私的資助意圖是引發感恩的重要因素,受助易使學生感受到社會、學校、他人的關愛;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視對留守大學生的親情補償:如創設寬松和諧的班集體氛圍,讓他們能時刻感受老師、同學和集體的關愛,消除因父母不在身邊所帶來的孤獨感、自卑感。當然,在校園中,榜樣的示范、朋輩的幫助、師長的關懷均有助于稀釋曾留守大學生的“留守經歷情結”,消解負面情緒,建立包括感恩在內積極心理品質。4.3推進曾留守大學生“感恩于行”。以活動為載體,可以有效推進曾留守大學生“感恩于行”。首先,營造校園感恩文化氛圍。要將“感恩教育”的意蘊通過網絡、海報、校刊等形式圖文并茂地體現到校園每一個角落,活潑生動地展現到大學生面前,潛移入化地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增強大學生對感恩文化的認知;其次,緊密結合當代大學生尤其是曾留守大學生的興趣點和興奮點,將“感恩教育”貫穿到校園活動中去。由于曾留守大學生普遍存在著內向、退縮、不自信等心理特征,因此活動組織者要有意識的鼓勵引導曾留守大學生融人到活動中去,爭取由過去的“旁觀者”到現在的“參與者”,努力成為未來活動的“組織者”,使他們在活動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從而增進對感恩教育的認知,加深感恩情感,積極踐行感恩行為。此外,在課余時間組織曾留守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以自己專業所長參加社區活動,幫助、關心他人,回饋社會,能夠激發曾留守大學生的愛心,增強榮譽感和自豪感,提升自信。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13(06):30一3.

[2]李曉敏.河北高校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J].衛生研究,2017:40(1):57—61.

[3]李旭.感恩對大學生負性生活亊件及生命意義感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效應[J].中國特殊教育,2016(3):58—63.

[4]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9—12.

[5]張莉華.具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心理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6(12):28—30.

[6]柴世欽,肖繼軍.大學生感恩意識欠缺現狀分析及教育體系構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0(1):138—141.

[7]謝新華.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研究的述評[J].山東省團校學報,2〇11(2):12.

[8]孫一蘭?留守經歷對大學生自信人格的影響與朋輩心理輔導[J].教育與職業,2016(丨3):79-82.

作者:許紅菊 單位: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