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
時間:2022-04-07 11:34:11
導語:探析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社會,人們對物質的要求已經得到了極大滿足,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成為了新的目標。高校教學模式注重多樣化,這是時展必然的結果。本文介紹了中國鋼琴作品對高校鋼琴教學的重要意義,透過其中存在的問題,認為不斷拓展新的角度賞析中國鋼琴作品,在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跳出鋼琴感受鋼琴等教學應用方式,能夠使學生容納中西音樂文化精髓,提高精神境界。
關鍵詞:中國鋼琴作品;高校鋼琴教學;文化精髓;精神境界
鋼琴素有“樂器之王”的美稱,之所以擁有現今的地位,是人類精神文明以及科技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作為物質基礎,鋼琴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音樂家們的創作靈感,從拉赫瑪尼諾夫到肖邦,從莫扎特到柴可夫斯基,眾多音樂大師塑造的鋼琴文化促進了鋼琴結構的進一步成熟。鋼琴進入中國時間雖然較短,但是中國鋼琴作品擁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了解作品實質上是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一、中國鋼琴作品對高校鋼琴教學的重要意義
鋼琴起源于西方,擁有較為完整的鋼琴文化和眾多享譽世界的鋼琴作品,因此我國現階段高校鋼琴教學通常采用國外鋼琴作品作為課程切入點,使學生了解原汁原味的鋼琴特性,形成主流鋼琴思維,盡管外國鋼琴作品確實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但只能展現西方文明,無法與華夏兒女血脈深處的內在產生聯系。文化的本質是傳承,只有將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學生才會逐漸感知流淌于血液中的激情澎湃,從而創作出類似《黃河大合唱》等體現中國情懷的偉大作品,因此,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引入中國鋼琴作品,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懷。鋼琴的演奏技巧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加入新的元素符號,使傳統作品呈現出新活力是當下音樂界重點探討的項目。西方經典鋼琴作品多數誕生于文藝復興時期,多為古典流派,可供創新的內容較少。而中國音樂的包容性決定了中國鋼琴作品擁有更加廣泛的創作改編空間。我國56個民族各具特色,學生在賞析中不但能夠了解不同民族鋼琴作品的創作內涵和民族文化,還能感受不同作品的演奏風格,有利于豐富自身演奏技巧,在多元化的鋼琴教學氛圍中尋找能與自身精神產生共鳴的演奏方式,從而全面提升音樂文化素養。
二、高校鋼琴教學內容設置的改進空間
第一,正如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需要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鋼琴雖然在西方產生,但傳入中國之后,就必須適應中國的文化與大眾審美,如此才能擁有生機,片面強調自身的獨立性,終將湮沒在歷史的潮流之中。然而高校鋼琴教學始終將西方鋼琴作品視作“正統”,無視文化融合的客觀規律,對中國鋼琴作品重視程度不夠。第二,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較多,二胡、古箏、笛子,具備民族特色的琵琶、胡琴等均誕生了數量眾多的經典作品。相比之下,中國鋼琴作品數量較少,知名程度較低,因此高校鋼琴教學中缺乏有效參考。第三,中國鋼琴曲目需要融合中華文化以及民族特色,因此在演奏方式上需要結合中國古典樂器,做出適當改變,然而教師對此重視程度不夠,主流教學方式片面強調西式技法,給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擾,不僅有礙于鋼琴水平的提升,還對培養學生民族意識、拓展思維視角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第四,鋼琴演奏需要通過不斷練習才能逐步感受作品內在含義,只有從思想上產生共鳴,才能完美詮釋。高校學生由于接觸中國鋼琴作品的機會較少,無法理解利用中式思維創作鋼琴作品的精髓,在一些重要場合演奏的曲目均為外國名篇,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中國音樂發展,還會使學生感到迷茫,從而逐漸喪失對民族音樂的理解能力。因此高校鋼琴教學必須予以重視[1]。
三、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一)不斷拓展新的角度賞析中國鋼琴作品。為了加強學生對中國鋼琴作品的理解,必須在教學初期建立正確的音樂觀念,從思想高度引導學生產生對民族音樂的思考。第一,教師應該針對鋼琴傳入中國的時代背景做出介紹,使學生了解那個年代中國人民對于鋼琴的看法。第二,了解鋼琴在中國快速發展的時期,期間產生了哪些中國鋼琴作品,針對其中代表作進行賞析。第三,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鋼琴曲目,將鋼琴演奏藝術與其他樂器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區別與共通點。第四,引導學生將外國鋼琴曲目中的部分內容適當進行改編,從而加深對相應的中國鋼琴作品的認識。總體來看,大部分高校的鋼琴教師具有較強的鋼琴演奏能力,對外國經典鋼琴曲目可以“信手拈來”,相比之下對于中國鋼琴曲目的認知稍顯淺薄,因此教師備課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在課堂實際教學中,通過與學生進行探討,從文化角度、歷史進程、現代社會構成元素等多個層面對中國鋼琴作品進行賞析,暢所欲言的同時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二)在高校鋼琴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創作者通過音樂寄托自己的情感。而不同的聽眾擁有不同的人生閱歷,對音樂作品做出的解讀自然千差萬別,只要言之成理,能夠對自身前行產生正向積極的鼓勵作用即可。鋼琴作品同樣如此,西方在近600年的鋼琴變遷歷史中形成了獨特的鋼琴文化,包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工業革命時期,經典鋼琴曲目幾乎涵蓋了西方走向輝煌的全部歷程。我國高校在鋼琴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感受不同時期中國鋼琴作品中蘊含的時代特征,從而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式鋼琴文化。我國鋼琴學派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舉措的重要性,不斷創作的作品中中國元素的內容也在不斷地延伸與豐富,在中國獨有的文化特性與鋼琴作品不斷融合發展下,中國鋼琴作品的水平不斷提升,長期發展下必然形成獨樹一幟的音樂流派。近年來,有關人員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譜寫了諸如《陽關三疊》《春江花月夜》《軍民大生產》《洪湖水》《茉莉花》等傳世名篇,這些作品反映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的思想境界,當學生進行賞析時,僅憑聽覺感官就能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如《陽關三疊》反映的是對友人不舍的惜別之情;《春江花月夜》描繪了清明澄澈的理想境界,使人無論是聽還是看,都能對“孤篇橫絕,竟成大家”的張若虛產生深深的認同感;而《軍民大生產》體現了一代偉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堅定信念,使學生體會偉人的胸襟氣度。可以說,中國鋼琴作品充滿著故事性和文化性,是其他民族的作品無法企及的[2]。(三)創新教學體系,跳出鋼琴感受鋼琴。鋼琴是眾多樂器中的一種,只有不斷融合其他演奏方式,吸收各自優勢,才能使鋼琴文化得到發展。目前我國高校鋼琴教學仍然選擇歐美經典鋼琴曲目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不但理論已經稍顯滯后,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創新教學體系,跳出鋼琴范圍,感受不一樣的鋼琴是教學新方向。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骨子里的東西經過數千年文化積累,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標識,任何外來元素都無法更改,只能不斷融入,使之更加豐富。20世紀90年代內地刮起一股熱烈的搖滾風潮,以崔健、鄭鈞、子曰秋野為代表的搖滾歌手瘋狂追尋西洋樂器,時至今日,他們不約而同地調整了追尋方向,了解了存在于內心深處的民族文化。鋼琴教學同樣如此,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曹軒賓結合中國古詩創作的《別君嘆》令人動容,曲目以鋼琴作為主樂器,在唱法上融合秦腔,輔助演奏的是我國宋代傳承至今的以蠶絲為弦,已經滅絕的青銅木為身制作而成的中國古琴,當代表現代樂器的鋼琴演奏出中國古典曲目并配以穿越千年的古老聲音響起時,一種空靈、震撼的感覺油然而生,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面前,鋼琴的歷史顯得渺小了許多,而在鋼琴的按鍵撥動下響起東方古老韻律,又能產生奇妙的思想碰撞,所以說,音樂的本質是文化,文化生命力的強勁與否取決于自身是否能夠推陳出新,源源不斷為自己添加新的活力[3]。
四、結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明從未斷層的根本原因在于強大的包容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歲月變遷中不斷融入新鮮血液,博采眾家之長,方有如今的雄渾壯麗。在高校鋼琴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賞析中國鋼琴作品,重點找尋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樂器的巧妙結合之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作,使中西方文化在不斷交流中發出絢麗光芒。
參考文獻:
[1]高溪苑.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北方音樂,2019,(21).
[2]滕明薇.簡析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意義及運用[J].黃河之聲,2019,(20).
[3]王夏露.試析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9,(17).
作者:楊磊 單位: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
- 上一篇:中職教育鋼琴教學技巧探究
- 下一篇:體操課教學有效利用器械練體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