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文學作品教學藝術賞析
時間:2022-04-23 08:40:54
導語:中職文學作品教學藝術賞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學藝術具備的特點及作用
從教學藝術的本質來看,它本身具有創造性,是講師通過自己的見解對作者觀點意圖的再創造。教學的藝術性是指講師對學生的啟迪作用,它是一種很強大的能量,吸引學生們去追求,去實現。所以說,教學的藝術性和創造性是緊密聯系的。教學藝術的多個特點是相互統一,又相互獨立的,它們綜合反映了教學藝術的本質。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講師用飽含感情的話語,鮮明生動的形象講述課堂內容,靈活地處理意外的問題,娛樂氛圍,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最終達到教學目的。至于教學藝術的作用,先說它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使其振奮精神,并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這樣就縮短了講師與學生們間的距離,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增進相互間的溝通,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新鮮生動的形象,不僅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能啟發學生的心智。可以說,教學藝術不僅能促使學生進步,更是對講師的一個挑戰,它使二者相互受益。
二、文學作品尚悲的特質
目前中職生的文學作品,具有“哀而不傷,怨而不憤”的特點。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有多少悲歡離合,多少人生無奈,多少世態炎涼,多少王朝更替,多少事與愿違,多少世事無常,在不斷的磨難中,中國人的悲劇感由此而生,它深深地積淀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身體上、思想上、靈魂上。許多的文學家用這種方式來創作,民眾也樂于欣賞,一種悲劇的創作風格由此而形成。文人墨客或者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或者壯志難酬,隱居深山,寄情于景;或者感嘆命運多舛,四處漂泊,內心感于外物。這種中國式的悲劇雖然只是在表面哀嘆感傷,但是在它的深層卻是作者對生活、人生、生命的濃濃眷戀。它是作者對生命、對理想、對生活的另一種發現,它的出現是思維的轉變,它已經超越了對單獨個體的眷戀,轉而升華為社會民族的感情。所以,在中職生的文學作品中,筆者認為它更具有美學的內涵,有利于幫助中職生梳理文學作品中的悲劇意識,因而更具有現實意義。
(一)教師必須有五個“一”基本功
萬丈高樓平地起,靠的就是基礎。講師的五個基本功是:普通話、好板書、好口才、好文章、好方法。教師說話帶有鄉音,這會使得和學生的交流出現阻礙,而一口純正的普通話,則會給學生聽覺上以美感。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板書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板書是講師對文章內容的濃縮精華。合理的知識結構,提綱挈領的內容,不同顏色的標注,不同線條的搭配,圖文并茂的形式以及優美的字體等,都可以構成一件獨特的藝術品,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并在視覺上給人一種美感。好的口才,使得講師口若懸河;好的文章,娓娓道來,就能吸引學生,讓學生感興趣。然后就是發揮自己的優勢,使用好的方法讓學生覺得上課就是一種享受,這樣就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風格,很容易就達到教學目的。
(二)教師必須擁有淵博的知識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擁有淵博的知識,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才能在教學中有所創新。如果講師具有了“一桶水對付一碗水”的能力,他就能夠厚積薄發,面對一切問題都能游刃有余。眾多的實例證明,講師這個“授業解惑”的職能不但要擁有本學科淵博的知識,還應該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我們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事無絕對,惟怕有心人。雖然有許多講師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學習期間,學得并不是很到位,有的教師表面看來知識比較淵博,實則學識淺薄,而這樣的教師很難讓學生信服。
(三)教師必須研究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規律是指講師要研究教學的內容,教學方法上的規律,以及認知上的規律。教學實踐表明:學生更易于從感性到理性地接受新事物。所以,講師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這已經是教學的新的趨勢。中職生的文學作品有很多類型,只要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并得到啟示,他就會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研究,自己去體會文學作品的美。
四、常見的教學藝術
常見的教學藝術有很多,在這里列舉三個。所謂教學幽默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展現的幽默感。不要小覷幽默感,它可以使得師生間的交流溝通變得順暢,活躍課堂氛圍。在笑聲中,學生可以更快更容易地接受新鮮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對知識的理解認知記憶會更加牢固。在教學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況出現,講師應采用合適的辦法處理,確保能夠繼續進行教學的能力。我們不能確保每堂課都能夠很好地進行。可能有些學生比較調皮,破壞了課堂氛圍,學生大多不希望老師批評。所以,如何把批評變成和藹的交談就變成了對講師的一種考驗。這對學生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在適當的時候,對做錯事的學生進行表揚,更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語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它是講師和學生間最直接最主要的交流手段,它是講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媒介。講師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教育的效果也會不一樣。講師語言的運用對教學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提高講師語言的表達能力。
五、結語
當代青少年,尤其是中職生,缺少憂患意識,所以在中職文學作品賞析課上,我們還可以通過《賣炭翁》《登高》《滿江紅》等篇目的鑒賞學習來培養學生的悲劇意識。學生在賞析文學作品時,會產生一種思想活動,即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對作者當時寫作時的情感的理解與體驗。我們希望學生在鑒賞的時候,能夠受到心理的洗禮、美的熏陶,能夠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學生們在文學作品中真切地體會與感受,才能增長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感情,提升內在修養。我們希望他們能夠由欣賞美到創造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也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作者:秦夢暉工作單位:河南省工業科技學校
- 上一篇:農機局領導黨的群眾路線實施方案3篇
- 下一篇:和諧平安工作及社會綜治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