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家庭教育比較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6 04:01:00
導語:中西家庭教育比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是千萬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因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關系到了孩子的素質和品行,更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它是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就中國目前來看,家庭教育的發展態勢良好,一大批家長、學校創造了成功的經驗,更有許多學生家長主動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教育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是盡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個薄弱環節,尤其是隨著西方教育思想的傳入,中國家長面對傳統與現代家教思想,表現出無所適從的無奈。因此,對于開展家庭教育,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們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異,取長補短,并且不失時機地推進家庭教育現代化,這樣中國的未來才具有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家庭教育,中西,傳統,差異
從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個國家教育事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鄧小平曾說過;“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在人才,人才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基礎在家庭。中國是一個重視家庭教育的國家。中國深厚的教育文化傳統中包含了優秀的家庭教育成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業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是千萬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就目前來看,我國家庭教育發展態勢良好。千百年來,在家庭教育領域中不少有識之士辛勤耕耘,積累了相當豐碩的成果。并且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它包括了許多傳統的家庭教育成分。貫穿中國古代家庭教育領域歷史的是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為先,尊老愛幼,修身為本,以身作則,立志自強,博學慎思等等。這些優秀的思想源遠流長。
盡管如此,家庭教育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它依然是個薄弱環節。有關教育專家長期跟蹤研究認為: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當。他們所有的分析得出這樣一些結論:第一,許多惡性事件,暴力事件不斷發生,這不僅表明家教問題的嚴重性,而且表明開展科學家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當前家庭教育的誤區,可以概括為“三個過多”和“一個過高”:即有相當一些父母對孩子關愛照顧過多,干涉管束過多,嘮叨指責過多,普遍存在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這些問題亟待解決;第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獨生子女群體增長以及離異家庭的增多等等,都給家庭教育帶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第四,農村人口占80%,農村居住分散,條件較差,家長的文化素質偏低,農村家教已成為開展家庭教育的重點和難點。
與此同時,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西方教育思想的傳入,中國家長面對傳統與現代家教思想,表現出無所適從的無奈。針對目前我國家教的一些不良現象,我們有必要對中西傳統家庭教育從各個方面作以比較。
不過在比較之前,我覺得我們應該了解一下中西方國家的社會背景。眾所周知,中國是社會主義制度,而大多數西方國家是屬于資本主義制度。并且,歷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國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國家提倡文藝復興。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對家庭教育地位的態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國的傳統家庭里,家長的權威意識占主導地位,而西方文明則主要強調斗爭,平等,民主及人權。
當然,家庭教育是人類的一種教育實踐。中西家庭教育還是有諸多共同之處。一般來說,它可以歸納于五點。
1、重視家庭教育。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認為家庭是一個人的第一所學校,而家長是第一位老師。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家庭教育始終是處于最基礎的地位。
2、家教應從小做起,及時施教。《顏氏家訓》說:“父母施教,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因為“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杜威也認為家庭教育應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無論中西,在許多文化中母親均被描繪成是主要撫養者,父親則起有限的作用。父親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母親則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物質保障,情感滿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擔者。其結果是孩子對父愛敬畏有余,親愛不足,使親子關系偏差,影響孩子的健全發展。
4、重視培養孩子熱愛求知的習慣,重視閱讀。古代的中國父母,一向深知這個道理,他們引導幼兒從小習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激發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視家庭閱讀,幼兒睡前必聽一段故事誦讀,這是西方家教的一項優良傳統。
5、重視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個簡單的動作要比上萬句指令性的灌輸有效的多。
盡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異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傳統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色。據我所知,這大概涉及了十個方面。
1、教育傾向不同。
中國父母重社會教化,輕兒童成長。中國父母十分重視社會適應性的教化,但卻常常忽視了從孩子達到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來促進其成長,他們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來培養子女,為他們的成長鋪設康莊大道,外鑠各種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視為子女提供一個可以與之抗爭的成長環境,并養成他們堅韌的個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據社會的變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斷的調節、選擇自己的培養觀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價值觀不同
中國家庭教育職能是為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迫,傳統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此家國同構的思維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賦以直接的社會意義。此外,中國傳統的文化又將父母教育跟子女的個體成長與成就看作是直接相關的因果。中國父母十分看重人們對他們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譽毀,認為教子成材是他們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則臉面無光。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謀生,為了臉面。
西方家庭教育則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準備謀生,而是準備生存。他們所強調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種塑造心智的價值,一種與功利的或職業的考慮無關的價值。
也許許多中國家長會否認這一點,覺得我是在胡說八道,覺得我太不尊重長輩。但是事實卻是如此。眾所周知,家長常常在一起議論各自的孩子,并將他人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加以比較。而且,比較更多的是孩子的學習。我有一個鄰居,孩子剛上小學,就天天背著個大書包到處補課。因為,我那個鄰居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被刺激到了。那個人告訴他,他的孩子沒上學就可以認識300個字了,還會念古詩詞,并且讓孩子當場表演。而我那個鄰居的孩子與他的孩子同歲,他急得不得了,孩子實在不爭氣,他急得拿來一本書,照著里面的方法測量她的智商。誰家孩子考了第一,他晚上就作惡夢,因為他那孩子在小學總是排在班上的20名左右。
等孩子上了大學,家長們的比較就更加激烈了。“你的孩子在哪兒上大學?’清華北大的,重點大學,臉上有光,喜形于色,上沒有名氣大學的,沒考上大學的,黯然失色,無以言對。我的一個美國朋友,他只是一個中專畢業生,在他家附近的一個商店幫工,要讓我看,他差不多處在人生的“安全線”以下,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本錢。可是他的父母對他卻贊賞有加。為什么?因為他的孩子經常到社區演奏鋼琴,并多次獲得獎勵。中國孩子上大學,往往沖著名牌,沖著重點,西方國家的孩子則往往按照對大學的喜愛程度來選擇,并不是以“重點名牌”劃界。
中國家庭的“比較”往往重學習,“比較”的方面較為單一,西方國家的家庭的“比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質,中國家庭的比較,常常愛拿自己孩子的優點與他人孩子的缺點比較,使家長得以自慰;西方家庭的比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優點和成功之處,不習慣于爭強好勝,論高低上下,中國的家庭在比較時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無意地貶低別人;西方家庭的比較往往注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樂。
實際上西方家庭不刻意比較,中國家庭的比較則上演成一種十分嚴重的問題:攀比。
3、家庭主體觀與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中國傳統的家庭文化因襲著統治的模式,表現為家庭內部的權威意識。強調服從和尊重,重視外部控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中國父母的家長意識十分強烈。他們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獨有私人財產,看作是他們的附屬物。因此十分看重他們單方面的塑造,影響孩子的個性建構。他們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視了孩子與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視了相互影響的過程和全面性,使幼兒處于被動地位,無視幼兒個體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兒童為主體的,更強調個人的奮斗,強調平等、民主并尊重個人權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視為家庭中的平等成員,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能讓孩子獨立思考,自由選擇。他們尊重孩子的權利,不搞強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張孩子的天性發展,自然發展。父母的責任只在于發現并引導孩子的興趣和潛能。為孩子創造有利的環境,重視與孩子的交流,重視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國傳統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與道德,所以十分重視生命、人倫。所以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歷來以道德作為最高價值取向。中國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是指向群體的,人見人愛的。所以家長培養孩子修身養性,自我收斂,講求含蓄,強調等級觀念。中國家教的主要內涵是“仁、義、禮、智、信、忠、恕”中國孩子從小得到的是歷史故事、倫理道德、忠孝節義的教導。兒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與清規戒律。自幼習讀的是《三字經》、《弟子規》。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則是知識,家庭對兒童主要是啟發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與想象力。知識的創造來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借由各種天馬行空的童話故事,讓孩子們具有廣大的想象空間,以有利于對知識的創造,他們以兒童的心理發展作為最高指向,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創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與個人本位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注重個人的職責與義務。這在加以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如下特點:(1)家庭的教育功能強化。在中國傳統社會,家庭肩負多種的社會職能。其具有家國同構的鮮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續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還在于達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維持發展家庭社會政治地位,保存弘揚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為主要價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門第”是讀書人的追求與目標。個人利益與家庭利益是融為一體的。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永生觀”緊密相關。
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位,注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在教育上表現為將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強調個性的培養。個人本位與西方的家庭變革密切相關。這種教育傳統歷經14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18世紀的法國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以及20世紀初的實用主義等思潮而確定下來。盧梭倡導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個人是掌握自身經驗建構的主體。但是個體本位并不等于個人主義,更不等同于以孩子為中心,家庭呼喚有豐富個性的個人,是能駕御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擁有完美人格和健全個性的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現代個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功利化的個人。
6、獨立意識的培養
中國家長在教育上所持的價值是為升學而學習,他們只要求孩子用心學習,其余全不用過問。促進子女全面發展的意識淡漠,使孩子諸多方面品質的發展與提高都沒有機會。中國父母完全百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教育責任心超重。家長角色不適當的延伸,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代替孩子規定學習內容,代替孩子定下發展方向。使孩子成為依賴的個人,獨立性極差,使孩子除了知識學習外,什么都不會。他們在貌似無微不至的關懷下,使孩子從小養成依賴別人的習慣,在風浪面前,變得束手無策,一旦失去幫助就會怨天尤人。
西方父母注重從小就培養子女的獨立意識,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樣,直呼來訪親朋好友的名字,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參與家庭的討論。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辦,自行解決,自行處理。父母對孩子也不隨便訓斥。他們留給孩子一次次經受鍛煉的機會,使孩子敢闖、敢干、敢冒險、敢表現自己。讓孩子從小學會生存,具有強健的體魄,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這樣獨立的個性使孩子走向社會時更注重個人的能力與奮斗。
7、情感教育與體罰
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愛的教育。然而也許是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含蓄的緣故,中國家庭不善于表達愛,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國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也是極富中國特色的。中國家庭中反復出現的一個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中國集體教育除了用否定詞來指導孩子的行為外,還習慣于對孩子說“應該”。這都是家長權力色彩的體現。這樣生冷的命令字眼使得情感教育受阻。而“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更使情感教育難以強化。
據調查,西方家庭中經常用鼓勵性的語言來表達父母對子女的贊賞。西方父母更注重個人素質與情感溝通。家庭主要圍繞情感的構建與培育而展開。他們會擠出時間與子女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強調心靈的溝通。在西方國家,體罰也是觸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興在別人面前夸獎自己的孩子,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中國謙虛的作風使家長不樂于這樣,他們認為會使孩子驕傲,他們更喜歡挑剔強化孩子的弱點。
8、教育方法的不同
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輸式教育,強調死記硬背。孩子們是接受學習。古諺之“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朱熹也說“讀書記遍數,足而未誦再讀,虛而已誦至滿”。因此中國家長最喜歡看到孩子坐在書桌前,或搖頭晃腦地背誦,或趴在書桌上演習。眼睛不離書本,手不離書本。“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把古人的知識,圣人的經驗,一股腦的裝進肚,而消化不消化則不聞不問。
西方更強調孩子的“悟”。他們喜歡讓孩子親身厲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識。他們寓學習于多種形式。西方家庭有專門的烹飪課、手工課和游戲室。他們不認為玩和學習是對立的,更鼓勵孩子出去學習,更注重孩子會思考。家長會主動帶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奧秘,去認識社會,他們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他們鼓勵孩子去圖書館、博物館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并參加社會實踐。
除此之外,在別的方面,中西方父母的教育方法也是截然不同的。就拿“打架”來說。
前不久,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播出的一期節目,邀請一位韓國青年和他的母親到場,現身說法,談他們的家庭教育。其間,這位申姓青年談到了他父母把他送到了美國一所軍校學習,那所學校里面有很多的“問題學生”。申先生說他剛到那里,美國的學生欺生,歧視他,經常無緣無故地打他。他和他的同學于是常常打架,最厲害的時候,他的鼻梁被打斷了13次。在場的中國聽眾無不愕然,有人問他的母親,“為什么把孩子送到這樣的學校去讀書?”他母親說這是為了讓孩子得到鍛煉。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打架不可避免。中國和外國的家庭對待打架的態度截然不同。如果孩子打了架,中國的父母,首先會趕快制止,因為中國家庭和中國的教育認為“打架不是好孩子”。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或是孩子被打傷,在打架現場,肇事孩子的雙方父母就會身不由己地“參戰”。因為,家長教育孩子的底線是“容忍是有限度的”,“挨打,打不過對方,有失尊嚴,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將來如何在社會立足?”事后,被打孩子的家長往往會找到學校,去評理,去要求老師嚴厲懲處打人的孩子。打人一方的家長,或者說打架占了便宜的一方,往往沾沾自喜,偷偷在家里表揚孩子,因為他的孩子沒吃虧,有些家長就是這樣公然教唆孩子的。中國的家長多數怕自己孩子吃虧,也有怕打壞別人的。像申先生的父母那樣,明明知道那所學校是個“火坑”,反而偏偏把孩子往那里送,讓孩子挨打受罪,這簡直不可思議。
美國的家長看到孩子打架,會在一旁袖手旁觀。我的朋友在美國工作,移居加拿大,他的孩子也曾挨了打,他對孩子說:“挨打了?打他!”我朋友回來探家,談起孩子打架的事情,他說:“你應該這樣教育孩子:誰打了你,你就打誰。”“這不成了打群架、教唆犯了嗎?不行,絕對不行。”我表示了強烈的反對。西方國家的老師遇到孩子打架,也常常在一旁仔細觀察,除了有危險,一般不加制止。事后,才找學生談話,分析打架的得失利弊。如果孩子打了架,只要事后跟老師匯報了,就算完了。如果打架后沒有匯報,即使挨了打,有理,也要受到老師的批評和懲罰。
對于孩子打架,中國的家長和老師認為打架是一場武力爭斗,擔心自己的孩子或是他人的孩子受到傷害,美國的家長和老師認為打架,打個痛快,只要不出事,它是鍛煉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培養將來面對復雜社會事物能力的一種機會;中國的家長和老師是作為仲裁者、“法官”的姿態出現;美國的家長和教師則作為“導師”的姿態出現,中國家庭處理孩子打架的思想基于數千年來孔子的“和為貴”的儒家理念;美國家長或是袖手旁觀,或是“教唆”孩子“返打”,是基于突出維護個人利益,爭得和保障個人的權益不能受到任何傷害的觀點;中國的家庭認為為求和,即使自己委曲也要求全,美國人認為只有個人的權益得到保護和尊重,社會才能和諧,人人才能平等。
9、理財教育
中國人的君子作風是淡泊名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思維定式使中國父母根本沒有理財教育的觀念。在中國,掙錢養家和管理錢財是大人的事,孩子離這些還很遠。他們沒錢時便伸手向父母要。即使是成家立業后還是可以的。中國父母總是無償的向子女提供錢財,一味無條件的滿足子女的花錢要求,放縱孩子過分的消費欲望。
在西方,特別是美國,理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分支。因此對此十分重視。西方父母一般不會不正規、無計劃的給孩子錢,而是定期發給孩子一份固定基金。并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理財意識,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還注重對金錢的基本品質的培養。西方父母教孩子制定預算計劃,學會合理的花錢;鼓勵孩子出外打工,靠自己的勞動獲取收入;教育孩子儲存錢財,不亂揮霍;幫助孩子學會捐贈,幫助他人;教育孩子在金錢面前應當誠實,金錢面前要有自尊;簡樸節約是美德;正確決策把握理財機遇,樂于為別人服務。
10、宗教思想與科學教育
雖然中國文化也是以宗教為開端的,但是在教育上我們更強調科學性。《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與宗教相分離。
西方的宗教傳統直到近代乃至現代仍保留著強大的勢力,它滲透到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不僅是教育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賦予了西方教育以內在的精神價值。西方的教會學校因此而曾一度盛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很重視宗教這種精神信仰。例如在就餐前要感謝上帝,在做任何事情時,要從心中的上帝的標準去評判,周末家庭的全體成員要去教堂做彌撒,以永遠保持心靈的凈土。西方的這種強烈的宗教觀念往往使一些教育家認為宗教和教育是可以調和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傳統各有千秋,他們都是扎根于各自的傳統文化土壤中的。我們當前遇到的家庭教育中的不良現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具體教法的不妥而造成的。
因此,我們要一方面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華,促進有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在吸取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將現代科學育人知識和方法,大力普及到千家萬戶,轉變家長的觀念,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
在這里我有幾點建議,主要包含4個方面:(1)首先是家庭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摒棄陳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跟上時展步伐。現代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科學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建立現代家庭教育的機制,實現家庭教育管理的規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務體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2)確立家長在教育行為中的法制觀念,解決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問題;增強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識,尊重孩子,平等溝通,改變簡單粗暴、壓制體罰等不良作風;
(3)樹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親情教育的優勢,開展個性化教育,發展孩子個性,為國家培養各種有用之才;采取鼓勵、引導、寬容的科學方法,耐心教育,不斷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
(4)緊跟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發展,進一步拓寬家庭教育思路,增強開放意識,提高家庭教育的適應性;重視和解決“重智輕德”的教育傾向,促進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機結合,教育孩子學會學習和求知;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家教傳統同時,也要面向世界,吸收引進外國思想文化精品,開展東西方家庭教育的交流。
【總結】總之,中國的家庭教育和西方家庭教育有很大差異,各有優劣,我們應該祛除糟粕,取其精華。不失時機地推進家庭教育現代化,使教育世界化,各自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 上一篇:干部強村工程培訓班講話
- 下一篇:組工干部形象活動培訓講話
精品范文
8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