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途徑探討論文
時間:2022-12-15 02:44:00
導語: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途徑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幼兒的自信心應從小培養,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本文從三個方面來淺談在家庭中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信的父母是自信孩子的表率與榜樣。信任是自信的基礎。賞識、鼓勵是自信心培養的實施途徑、方法。
關鍵字:家庭教育隨機表率榜樣信任自信賞識鼓勵
在平常和家長的交流中,曾聽到不少這樣的問話:“老師,你說我那孩子是怎么回事,我從來都沒說過他笨,可他就是那么不自信,讓他去做點什么事,他總是說:‘我不行’,你說急不急人。到底怎樣才能讓他自信起來呢?”其實這些家長的共同點都是把目光盯在孩子身上、而從來不曾想過:“孩子的不自信和我有沒有關系呢”。其實孩子的不自信的根源在于家長身上,是家長心理,素質有欠缺而對孩子往往過分不信任或挑剔所造成。
信任,其實是一個多么令人感動的字眼。可是不少家長總認為孩子年紀小,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當孩子邁出獨立生活的步伐,要求自己吃飯時大人往往怕孩子弄臟、浪費而喂他;當孩子滿心歡喜地自己穿衣服時,大人卻為了趕時間而麻利地給孩子穿上了;當孩子和小伙伴為搶玩具而發生爭吵時,大人總會怕自己的孩子吃虧而挺身而出。這此致父母自然是愛孩子的,但這種不信任的愛卻讓孩子喪失學會照顧自己,學會學習,學會與人交往,甚至學會面對困難和挫折,從而學會生存的機會,并造就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獨立人格的不自信孩子。那么,家長在平時怎樣做才能讓孩子自信起來呢?
一、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榜樣。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教師。孩子的模仿性很強,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很重要的影響。在孩子面前,做父母的要表現出很強的自信心,特別是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決不能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畏難情緒。因為孩子像是父母身邊的一面鏡子,孩子最初的自信來源于父母言傳身教。
二、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過:“凡是兒童能自己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孩子到1歲時,便已有了強烈的要求“我自己來”的愿望,家長應勢利導,尊重孩子的愿望,相信孩子雖小但是具有巨大的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從而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
(一)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主要是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做好自我有服務,如3—4歲讓孩子逐步學會自己吃飯、穿衣服、鞋襪、入廁、依前便后洗手、收拾玩具等。到5—6歲可以進一步讓孩子自己盥洗、洗小件衣物,如襪子等。放手讓孩子去做,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千萬不要嫌孩子這干得不好,那干得不對,甚至干脆不讓孩子插手。否則不得剝奪了孩子學習,發展機會,更是無異在向孩子暗示:你沒有能力做好這些而喪失信心,甚至造成孩子處處依賴別人的不良心理。
(二)讓孩子分擔適當的家務。
孩子雖小,但也應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幫媽媽擦擦桌子、擺擺碗筷、摘菜、洗菜、甚至洗碗等等。不要把孩子當作溫室里的花朵,更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搞破爛而扼殺了孩子的學習潛能。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嬰幼兒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常常“不自量力”,但這種“我自己來”的愿望卻體現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只要家長認為他行,相信他行,孩子就自然會產生自信并主動去動手動腦,勇于探索、嘗試、從而獲得較快的發展。因此基于信任孩子這一點,家長應常說“你能行”這句話,并盡量滿足孩子“我自己來”的需求。中央電視臺在《生活空間》中曾報道過一名3歲幼兒,她看見媽媽在用拖把拖地,她也搶著去拖,聰明的媽媽便讓她扶著拖把的一端,也來拖了幾下,滿足了她的要求,并使她感到“我行”。這種信任的感覺對孩子很重要,是自信的基礎。兩年后,中央電視臺在《生活空是》又一次報道了那個幼兒,這時5歲的她已表現出高度的自信。思維活躍、膽大、有主見、活潑開朗。
三、多給孩子一些賞識、鼓勵。
哲人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賞識、贊揚、鼓勵正是肯定一個人(特別是兒童)的具體表現,是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所必需的。
“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賞識教育的奧秘在于讓孩子覺醒:每一個生命覺醒的力量都是排出倒海、勢不可當的。”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賞識教育研究所名譽所長、南京婷婷聾童學校校長周弘就是用“賞識”教育的方法,把自己雙耳幾乎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中國第一位聾人大學生。他說,他第一次讓女兒做應用題,十道題她只做對了一道。按說作為家長應該發火了,可是他并沒有發火。他在對的地方打了一個大大的紅勾,錯的地方卻不打叉,并發自肺腑地對她說:“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應用題十道就對了一道,爸爸像你這么大的時候,碰都不敢喲!”8歲的小女兒聽了這些話,自豪極了,于是越做越愛做,一次比一次對得多。升初中考試時,數學居然考了99分。10歲那年,還寫出了6萬字的科幻童話并出版。消息見報后,不少殘疾兒童被送到周弘門下,周弘用“賞識”教育的方法,使這些兒童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周弘常說的一句話是:“哪怕所有的人都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卻應該眼含熱淚欣賞他,擁抱他,贊美他。”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鈴木先生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家長很憂傷地向請求說:“我的孩子傻乎乎的,什么也不會,怎么辦呢?請先生到敞舍教教他吧。”鈴木先生去了,請孩子隨便拉一道曲子。實際上,孩子什么曲子都不懂,但總算是拉了。鈴木便夸這個孩子“拉得好”。孩子用驚奇的眼光盯著鈴木。鈴木又對他說:“這個曲子我們一起拉一遍。你會嗎?”“會的”“那好哇,我們倆就一塊兒拉吧。”合拉一陣之后鈴木又說:“現在你一個人拉一遍吧。”孩子又認認真真地把整首曲子拉完了。鈴木覺得他是個很認真很老實的孩子,就夸他說:“拉得很好哇!”可是孩子母親說:“鈴木先生,真令我吃驚,你還夸他,怎么可以對孩子說慌呢。”其實,鈴木并沒有說慌,他是在鼓勵孩子,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氣。過了許多年后,這個孩子真的成了當地有名的小提琴手。公務員之家
周弘的“賞識”教育與鈴木先生的“鼓勵”教育、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對孩子的教育,我們應多多給予孩子賞識、贊美、肯定、鼓勵。這樣才能樹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勇氣,大膽地往前走。
參考文獻:
1、《幼教博覽》2003年6月
2、《卡爾·威特的教育》
3、《幼兒教育》2002年7月
4、《周弘的賞識教育》
- 上一篇:剖析美國對本土中小企業創新政策借鑒論文
- 下一篇:推行旅游信貸消費難點及措施剖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