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家庭暴力對青少年不良影響

時間:2022-12-01 11:11:00

導語:深究家庭暴力對青少年不良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家庭暴力對青少年不良影響

一、家庭暴力影響

家庭暴力的傷害造成了一大批問題青少年,他們往往性格怪異,對人、對事冷漠,對各種公益活動認識偏頗,甚至仇視家庭和社會。他們從與父母進行言語對抗發展到行動對抗,甚至成為家庭暴力的制造者,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暴力的界定及現狀

在我國,一般認為家庭暴力是指在以婚姻,血緣和法律關系為基礎而構成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以暴力、脅迫、摧殘、折磨或其它手段侵害家庭成員身體、精神和性等人身權利的強暴行為。家庭暴力不僅是家庭的問題,也是一個帶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同時,家庭暴力對青少年的傷害很大,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三、家庭暴力容易導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

青少年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和特殊時期,心理尚未成熟,性格沒有定型,周圍環境和刺激對他們的生長發育都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家庭作為青少年成長的主要環境之一,其狀況如何必然影響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家庭暴力是一種極為負面的家庭環境因素,對青少年的身心發育十分不利。作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青少年受到的不僅僅是皮肉上的痛苦,更嚴重的是心靈上的創傷與扭曲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問題。

(一)家庭暴力是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識產生的“催化劑”

家庭暴力對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創傷、家庭教育缺陷以及其提供的不良示范都會給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識的產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1.家庭暴力造成青少年嚴重的心理創傷

家庭暴力給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創傷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父母之間因不和產生的家庭暴力給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創傷。生活在家庭暴力環境中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情緒低落,導致抑郁、急躁、易怒、自卑,生活缺乏自信心,學習成績下滑;情緒波動大,事不如意,易采取過激行為;且容易把家庭施暴的惡習傳承下去。二是因家庭暴力導致家庭破裂(包括父母離婚或其中一方被傷害致死)給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創傷。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對家庭環境的依賴很大,健全、合理的家庭結構是家庭環境好壞的重要標志、而家庭暴力是導致家庭解體和角色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直接針對青少年的家庭暴力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傷害。這種家庭暴力不管是顯性的,即“棍棒式的強制”,還是隱性的,即“溫柔的強制”,給青少年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嚴重的,很容易導致青少年產生仇恨父母、社會等不良的心理意識。

2.家庭暴力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缺陷

不良的家庭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缺陷對青少年的不良心理意識的產生,也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家庭如果存在暴力,是無法給青少年以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從廣義上講,家庭暴力本身就是一種不良的教育,它給青少年提供了一種不良的行為示范,對青少年產生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二,從家庭教育的實施者來說,存在家庭暴力傾向的家庭成員其本人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家庭教育者,不可能給青少年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時,家庭成員之間不和,心情不好,在時間上和心境上也不可能給青少年良好的家庭教育。其三,在家庭教育上采取暴力行為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在家庭暴力中有些是直接針對青少年教育問題的,有些父母對青少年的學習成材的期望過高,又不切合實際。其四,家庭暴力造成的家庭結構缺陷也可能導致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缺陷。青少年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家庭結構對其非常重要。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少應該包括父母雙方的共同參與,缺少任何一方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缺陷。

3.家庭暴力的不良示范作用

家庭暴力的不良示范是青少年產生不良心理意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家庭是人生活和成長的第一課堂,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父母良好的榜樣作用有利于青少年成長成材,而父母的不良行為的熏陶則容易導致青少年行為不端甚至違法犯罪。青少年分辨是非能力弱,受暗示性強,而且具有強烈的模仿他人行為的傾向。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是青少年模仿的主要對象。家庭暴力行為是給青少年的一種攻擊性示范。青少年長期目睹父母打鬧或受到父母打罵,很容易模仿父母的懲罰性行為,學會打架、斗毆,并常以暴力的方式對待他人。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種用暴力來處理問題的思維定勢,并會逐漸形成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魯莽兇暴、易于沖動、控制力差、膽大妄為并不計后果,這種心理特征很容易形成不良心理意識并惡化為犯罪心理。

(二)家庭暴力是影響青少年良好個性形成的“腐蝕劑”

個性缺陷,又稱個性不健全。幾乎所有的犯罪青少年都在個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家庭暴力對青少年良好個性的形成十分不利,其影響主要表現在認知偏離、情感障礙、人格障礙等三個方面。

1.造成認知偏離

所謂認知,是指對客觀世界的信息進行吸納、辨識的心理活動。而認知結構是指人對客觀世界進行察覺,形成內部觀念的系統。人的認知結構處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狀態,在動態中不斷地積淀出靜態的、相對穩定的成分,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等。生活在有暴力行為的家庭中的青少年,長期耳濡目染家庭的暴力行為,很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法紀觀等。首先,家庭暴力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陰暗的世界觀。其次是形成極端唯我化和病態化的人生觀。再次是形成扭曲的道德觀。

2.造成情感障礙

青少年正處在情感發展的重要時期,需要進行各種不同情感的體驗,經歷各種情感沖突,從而不斷完善自我,實現個體情感的社會化。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環境,家庭環境的狀況直接關系到青少年情感的發展。、家庭暴力無形中營造了一種緊張的家庭氣氛,使青少年難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撫愛,造成情感方面的種種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級社會情感的缺乏。在家庭暴力的影響下,青少年的社會性情感方面常常是歪曲的,至少是發育遲緩的,要比正常青少年的社會情感的成熟程度要低。二是情緒的不穩定。青少年長期生活在家庭暴力所帶來的恐懼之中,表現出易激怒、焦慮、煩躁等特點,很容易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刺激和生活瑣事中的沖突爆發激情,導致沖動性行為的發生。三是情感冷漠。在家庭暴力長期的和反復的強刺激下,可能逐漸從緊張焦慮轉變為情感冷漠,對周圍事物麻木,缺乏同情心。此外,嚴重的情感障礙還表現為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癥、強迫癥等。家庭暴力造成的青少年情感障礙,使青少年內心被一些消極的情緒和情感所充盈。

3.造成人格障礙

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家庭暴力造成青少年人格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一是攻擊型人格障礙。青少年在家庭常遭打罵,心理受到壓抑,長期郁結于內心的不滿情緒一旦爆發出來,往往會選擇較為激烈的行為來發泄積怨,這是攻擊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其次,青少年對家長的攻擊行為的模仿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二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家庭暴力造成家庭破裂,青少年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從小缺乏父母親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顧和愛護,是反社會型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三是逃避型人格障礙。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來自于自卑心理。家庭暴力的負面影響給青少年造成多方面的自卑,比如說自身不良的學習狀況、不良的人際關系、不良的社會適應等。父母對青少年要求過高,無端打罵,不尊重其人格,很容易導致青少年這種人格障礙。

四、結語

青少年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不管是作為直接受害者,還是間接受害者,家庭暴力對青少年的危害都不可小覷。為此,社會各界應該動員起來,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應該加強對家庭暴力的預防和治理。其次,要加強國家反家庭暴力的法制建設和社會介入。同時,要加大對青少年家庭暴力被害的關注,成立家庭暴力救濟組織,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挽救那些處在家庭暴力傷害之下的困苦青少年,使青少年一代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