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家庭教育問題探析
時間:2022-03-26 09:38:40
導語:農民工家庭教育問題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工家庭教育的對象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隨遷子女,另一類是留守兒童。這兩大群體有著各自的特點,二者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由此而導致的家庭教育側重點也不一樣。從二者的共性特征來看,都屬于農民工家庭教育的范疇,體現在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家庭教育質量低下,家庭教育的內容單一等方面。二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如下:
1.1家庭教育主體不同
一般而言,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實施主體仍然是父母,雖然父母為了生活忙于工作,無暇顧及隨遷子女的日常家庭教育,使得隨遷子女常出現缺乏管教等現象,但完整的家庭環境、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對隨遷子女本身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作用。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主體則一般為祖輩,“隔代監護”有著更大的弊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般都會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相應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此外,祖孫輩年齡差距大,“代溝”更加明顯,難以相互溝通,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真空”狀態。留守兒童的另一類監護方式是“上代監護”,即由“留守兒童”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這類留守兒童的監護主體也一般采用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對相對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且“上代監護”更不穩定,容易出現“轉托”現象。這類兒童的家庭教育要么是完全缺失,要么是對留守兒童產生負面效應。
1.2家庭教育內容不同
基于農民工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主體的不同,家庭教育的內容也不同。父母對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比較強調學習目標和期望,希望子女通過學習的方式擺脫農民身份進入城市生活,而對隨遷子女的心理和行為方式較少關注,從而造成隨遷子女的心理問題和各種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體一般也只能滿足其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對留守兒童學業、精神、道德層面的管束很少。這種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都容易產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許多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留守兒童父母也只能通過電話或者其他方式與留守兒童交流,這種交流基本很難起到教育的作用。
1.3家庭教育方式不同
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是父母面對面的直接教育,但由于父母本身素質的制約,通常都會采用簡單粗暴的行為教育方式,缺乏禮儀健康的說服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極易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甚至產生教育的“負效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基本缺失,隔代監護祖輩則一般會以他們自己的成長經歷來教育孫子輩,但由于精力有限和“代溝”的存在,基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如果是上代監護,因為不是親生父母,一般都不會嚴格管教,家庭教育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社會管理視角下農民工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分析
農民工是城市社會管理的重要對象,要取得良好的社會管理效果,農民工家庭教育相關問題的解決是關鍵,其不僅可以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及留守子女的教育質量,而且能大大提升農民工家長自身的本身素質,維持農民工家庭的穩定,達到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針對上述農民工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不同特征,可看出當前農民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總結歸納如下。
2.1家庭教育主體角色定位偏差或缺失
無論是農民工隨遷子女,還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主體的角色缺失是主要問題之一,其不僅包括家庭教育主體角色的缺失,還包括主體角色定位的偏差。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但在農民工家庭中父母很少對子女實施家庭教育,生活的負擔使得他們無暇顧及子女的家庭教育,認為將子女托付給學校就是所能承受的極限了。其中雖然有少數家長比較重視子女的成長,可是教育不得法,對現代素質教育理解不全面,常常與學校教育產生矛盾,家庭教育主體角色定位產生偏差,使得孩子無法正確把握教育方向,無所適從。
2.2家庭教育目標、內容和氛圍缺乏合理性
通常家庭教育的目標取決于家長的思想覺悟、文化素質、職業經歷、興趣愛好的影響等。因此,農民工家庭教育的目標一般定位在“跳出農門”、“光宗耀祖”或者“學歷競爭”等方面,很少考慮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及社會需求等。農民工家庭教育通常都是一味地強調學習,而不考慮子女的心理和行為規范教育。再加上家庭教育氛圍不佳,父母自身存在行為不檢點,不務正業,經常酗酒、賭博等,對子女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此外,農民工家庭許多存在夫妻關系不和,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尤其單親、離異家庭的孩子,往往自暴自棄,更容易產生各類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如發生盜竊、搶劫、尋釁滋事、非法侵入、販毒、強奸等刑事案件。通常,這類事件的發生在隨遷子女群體中較為常見,主要是家庭教育目標和內容缺乏合理性,再加上城鄉巨大差異產生的心理不平衡。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家庭教育目標、內容和氛圍基本空白,父母“關愛缺失”引起嚴重的“情感饑餓”,同時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的負面影響深遠,對孩子要不就是嬌寵過分,要不就是撒手不管,再加上文化素質低下,甚至是文盲,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得孩子容易產生依賴、懶惰、任性、霸道的習慣,心中只有自我,不考慮別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約束;對學習生活不感興趣,沒有上進要求等各類問題。
2.3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學性
當前家庭教育存在三種不良的教育方式,過度保護型、過度嚴格型和過度放任型。過度保護型表現為家長不注重孩子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的培養,對孩子無原則包辦代替;過度嚴格型表現為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限制過多,忽視孩子的獨立性,嚴厲管教和強迫教育使孩子怯懦、消極缺乏自信和自尊;過度放任型主要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對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道德缺乏自我約束等。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多為過度嚴格型和過度放任型兩種,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一般都簡單粗暴,對孩子的過錯、學習成績不理想,不是打就是罵,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極易導致孩子心理畸形。而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大多為過度放任型,因為父母長時間無法和子女進行溝通和交流,祖輩和上代監護人也無力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導致對留守子女的教育無法深入,孩子處于放任自流、缺乏管教的狀態。
3.農民工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農民工家庭教育存在著各種問題,分析其成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整個社會環境造成農民工社會地位、生存狀態現狀,由此而產生相應的各類問題,家庭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另一類原因來自于農民工家庭自身的特征,這些與生俱來的特征對農民工家庭教育產生深刻烙印。
3.1社會整體環境的影響
農民工作為城市的特殊群體,始終游離于城市之外,受到排擠現象嚴重,即便是擁有了城市“新居民”這樣的身份,仍然難以融入當地社會,農民工子女自然也隨之承受著社會環境帶來的壓力,這種壓力有來自城市居民的,也有來自農民工本身的居住環境。通常,大多數外來民工居住條件較差,外部社會環境惡劣,網吧、游戲機房遍布,對學生極易產生不良影響;而城市家長也經常會因自己的子女和民工子女同桌,或經常一起玩耍而到學校里要求老師換位置等,這種排斥行為都會影響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心理健康,導致民工隨遷子女家庭教育困難重重。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相對更差,表現為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的落后。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顧、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較差,在情感與父母聚少離多,見面少時間短,溝通方式單一;在學習、思想和品行上缺乏正確引導;各種安全隱患存在等。這樣的整體環境造成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種種問題。
3.2家庭教育城鄉發展不平衡
家庭教育的城鄉發展不平衡造成教育主體發展的不平衡是是當前農民工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家長能享受到相對完善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務資源,對子女的教育無論是從方式、內容還是投入上都具有較大優勢;而農民工家長基本無法享受一些公共服務資源,更加缺乏家庭教育投入的精力和資本,由此導致隨遷子女及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或問題多多。其中,城鄉家庭教育的發展不平衡造成農民工隨遷子女心理不平衡,成為農民工家庭教育問題的主要成因之一。隨遷子女由于家庭地位和求學障礙,通常會被激發出城市同齡人不具備的自尊、自強,但又存在強烈的被剝奪感,被隔離感。對他們來說,從家鄉突然來到一個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極大,加上農民工聚居區相對滯后的衛生及治安狀況,使其內心變得十分敏感,也導致其難以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
3.3農民工社會管理體制不健全
農民工社會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也是導致其家庭教育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農民工群體處于城市社會的底層,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障,政府對農民工的社會管理重點也大多集中在維持社會穩定方面,對農民工自身的各種高級訴求(如發展和素質提升等)一時之間難以滿足,由此帶來整個農民工群體生存狀態差,使得農民工無暇顧及子女的家庭教育。農民工社會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也使得其無暇顧及在農村的留守子女,沒有完善的城鄉統籌保障體系,農民工父母也不能為留守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導和關懷,最多也只能是從物質上滿足。因此,社會管理體制不健全對農民工家庭教育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
3.4農民工群體自身特征的影響
農民工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從事的職業類型以及農村社會的集體烙印等都使得其在家庭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農民工來自于農村,但居住于城市,傳統的農村家庭教育觀念與現代社會的生存標準產生沖突。在農村時,農民工以子女跳出農門、當干部、搞技術或從事其他職業為主要家庭教育目標和期望;而到了城市工作生活后,現代社會的生存標準又使其可能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盡早讓子女就業或結婚生子等觀念在農民工群體中較為常見,如此的家庭教育理念必定會產生各種家庭教育問題。此外,由于農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質偏低,有些監護人甚至是文盲,無力在家庭教育中承擔起教育子女學習教育的任務,只能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來影響子女進行家庭教育,而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又因其從事的職業而極易產生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
4.社會管理視角下提高農民工家庭教育素質對策建議
農民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能有助于社會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樣地,有效的社會管理手段也能促進農民工家庭教育素質的提升。
4.1改善農民工生存現狀,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通過區域統籌、城鄉統籌的發展戰略,改善農民工生存現狀和生活條件,將農民工納入社會管理體系,提高其社會保障水平,不僅使農村基層組織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還能使農民工在城市中也能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形成全社會都關心愛護農民工隨遷子女的良好社會風尚,有效推進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
4.2構建專業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
構建專業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并將其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之中,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立足社區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網絡體系,擴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覆蓋率。為農民工所居住社區培養專業化、職業化的家庭教育社會工作者隊伍,提高社區家庭教育工作的職業化、專業化管理水平,發揮社區社會化服務的特點,建立專家隊伍、家長、志愿者和社區工作者協同配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隊伍,為農民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專業化的指導。
4.3加大財政投入,擴充家庭教育資金渠道
針對農民工家庭教育現狀,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為農民工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夯實家庭教育發展的經濟基礎,如可為農民工居住社區免費提供家庭教育場地,開展各類親子互動交流活動,使農民工父母和子女之間能加強溝通。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項目化運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經費渠道,開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城鄉一體化與區域均衡化建設,優化農民工隨遷子女及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途徑。
4.4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優化農民工家庭環境
強化對農民工家長的教育引導,倡導家長更新轉變教育理念,重視配合學校抓好孩子的教育,本著溝通—理解—寬容—尊重的前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應由傳統的簡單粗暴的行為教育向健康的禮儀說服教育方式轉變。同時,注重培養各類家庭教育優秀典型,如“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綠色家庭”、“無毒家庭”、“零家庭暴力”的創建活動等,提升農民工父母的素質,為子女營造文明、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
5.結論
對農民工家庭教育問題的研究可看出,當前農民工家庭教育問題普遍存在;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特征上有所不同;農民工父母素質不高、家庭收入水平偏低常導致其子女易受到不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家庭教育公共服務資源在區域及城鄉間分配的不平等,農民工子女,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隨遷子女都無法很好地享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需要從上述各個方面去改善當前農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環境,政府也需要引入各方力量去增強家庭教育的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完善的農民工社會管理體制能有效緩解農民工家庭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下一步的研究可從典型的案例調查及實證研究等角度深入探討農民工家庭教育各影響因子的重要程度,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提出增強農民工家庭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和對策建議。
作者:吳麗工作單位:中國計量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 上一篇:家庭教育對生命責任感的影響
- 下一篇:重點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計劃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