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思考
時間:2022-06-20 08:16:12
導語: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術教育改革是當前各大美術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本文針對普通高校美術專業招生難、就業難等問題,提出幾點反思,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課程設置、實踐能力提升、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提出一些具體策略,旨在為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美術教育;美術專業;教育改革
近年來,美術專業逐漸成為高考熱點,一些順應美術專業發展的細分專業如動漫設計專業、藝術設計專業紛紛出現。這些現象都表明美術教育事業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對于多樣型藝術人才的培養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校招生規模持續擴大,美術專業的新生質量以及教學質量均有所下降,這不僅不利于美術專業就業率的提升,更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鑒于此,高等美術教育專業亟需展開系統化的改革,以創新型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應對時展的要求,完善美術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素養。
一、對當前高校美術教育模式的反思
我國現有高校美術教育體系沿承了傳統美術教育的基本思路,在當代社會發展形式下反思這種教學模式,不難發現其存在以下問題:
(一)重視教學,輕視育人
高校美術教育知識化傾向嚴重,過分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藝術素養、品格、情感的培養,其結果必然導致人才發展的不平衡。許多高校對美術專業學生的文化課考核過于放松,一些有關美學素養、史學觀念的文化課在美術類高校受到冷落,甚至停開,這種做法阻礙了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不利于他們整體素質的提升。
(二)重視技術傳授,輕視理論研究
由于課時所限以及追求教學效果的觀念引導,大部分高校美術專業都以技能講授為核心,教學過程中缺乏對美術史等藝術理論的講解,尤其是民族傳統藝術的認知更是很少涉及。這使得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大多只具備一般化的操作能力,缺乏對藝術的思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削弱了高等教育的作用。
(三)重視知識接受,輕視創新能力與綜合能力培養
長久以來,高校美術專業都采用著一套相對固定的模式,即常規專業知識講授、階段性畫法步驟示范、具體化輔導。這一教學過程強調知識的積累,學生僅限于被動接受。在此模式下,美術各學科之間的關系被割裂,教師傳授的知識點相對單一,既不能適應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需要,也不能滿足學生今后實踐能力拓展的需要,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個性的發展較為不利。
二、關于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方式的若干思考
(一)調整課程設置,增加選課量,增強高校教育育人功能
高校美術教育必須打破“嚴進寬出”的陳舊模式,改變以往專業課體系教學內容單一的現象,強調綜合性理論、知識與技能的有機融合,在豐富課程設置、靈活編排教學程序上下功夫。具體來講,高校美術教育的課程改革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對高校通識課程的重視度,在專業理論課基礎上增加一些歷史人文內容。如西方哲學史、美學史、中外文藝理論、中國傳統文化欣賞等等。上述課程對于拓寬學生的思考角度,培養他們的藝術史觀具有積極的意義,尤其適合在文化課上較為落后的美術專業學生學習。二是,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豐富專業課的課程設置。隨著經濟增長的加快,我國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用人單位對美術人才的需求也逐漸細化、實用化。與此同時,全社會對于人才創新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都要求高校美術專業從根本上改變以往注重理論、注重傳統美術學科目的教學思路,在專業基礎課之上增設藝術設計專業,以擴大美術專業學生對藝術領域的認知,幫助他們在未來的深造或就業中獲得更快的提升。
(二)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應重視學生實踐意識的提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美術專業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高校應當根據學生特點制定教學計劃,使之更側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一般來講,高校內外可開展的實踐活動主要有校內教學實踐活動和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兩類。其中,在校內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均處于活動主體地位,教師在傳授基本技能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嘗試自主學習、探究,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獨立鑒賞的能力,為接下來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打好基礎。具體來講,高校一方面可利用學校社團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如重點扶持各類繪畫社、設計協會等,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鞏固所學;另一方面,高校可開展文化藝術節、美術作品大賽等校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借鑒與競爭的氛圍中展示自己的風采,增強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在社會實踐環節中,高校應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走到社會中去,走到普通群眾中去,讓他們主動關心生活、深入基層尋找藝術創作的靈感,同時,鼓勵他們與更多校外專業人士交流、學習,接受新觀點、新思路,拓寬自己的藝術認知面。如學校可根據自身所處的地域特點,以地域文化為主題展開社會實踐活動,將民間美術與傳統美術的課堂開在校外,讓他們結合實際環境理解知識,展開創作,培育他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三)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應多方面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關鍵內容之一,尤其是對于實踐性較強、個性發展要求較高的美術專業來講更是如此。以下,筆者就從四方面探討如何在高校美術教育改革中提升學生創新能力:1.培養大學生創造性的繪畫審美理念。傳統美術教育繼承性明顯,學生主要通過觀念、方法的模仿來學習,其繪畫場景往往都是已知的、重復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模仿能力得到訓練,但創新能力卻被抹殺。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首先就要幫助他們樹立創造性的繪畫審美理念,教師要將學生看作教學主體,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展開創新思考,以不同的視角去表達事物,幫助他們成為美術知識與技能的開拓者;2.營造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環境。創新的本質是個性的釋放,學校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寬松自由、崇尚個性的學習氛圍,尊重、愛護、理解學生的不同觀點、審美取向。如放松對繪畫工具、材料、技法的限制,鼓勵他們采用新的方式表達創作意圖,拋棄“像與不像”的評判標準,允許多元思維并存;3.借助現有科技條件變革教學方法。飛速發展的科技水平為高校美術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機,學校要變革以往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升課堂創新教育成效。如訂購國際名校在線課程,讓學生了解最新的藝術信息和創作成果,播放、展示繪畫大師的視頻及作品供學生思考、臨摹等。在教學方法的變革過程中,教師要發現學生的特殊性,努力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體驗,從而幫助他們實現個性發展;4.構建全新的美術教育評價體系。以往美術教育的評價與考核體系過于單一,學生的強項在考核結果中得不到顯示,這極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因此,學校要對現有評價模式進行多元化改革,將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都考慮到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當中,建立更為立體、科學的評價體系。
三、結語
高校美術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我們有必要針對當前高校美術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發展瓶頸,不斷完善美術教學體制,更新高校美術教學理念,創新美術教學模式,改進美術教學方法,努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美術教學氛圍,拓寬他們的美術思維,提高他們的美術創新能力,從而為國家培養出美術專業理論水平過硬,動手能力過硬,同時具有藝術修養的全面型美術專業人才。
作者:曹陽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曾維華.對當前高校美術教育狀況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4(5).
[2]張健偉.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的幾點質疑[J].美術觀察,2002(6).
[3]張健.高校美術教育發展方向[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2).
- 上一篇:音樂教師教育改革的建構
- 下一篇:計算機職業教育改革方案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