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遠期教育改革探索

時間:2022-08-10 11:04:06

導語:高職院校遠期教育改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遠期教育改革探索

[摘要]教育關乎民族的未來,教育改革必須適應社會經濟改革發展的需要。本文針對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未來技術、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概括與展望,從人才與技術的需求變化角度提出我國高職院校要有預見性地調整教學內容,提出構建堅實的學校、社會供應鏈體系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需求側;高職院校;教育改革

十八大以來,在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的超級工程如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復興號高鐵、5G技術等引領人們走向新時代。這種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層出不窮,中國網、中國車、中國路、中國橋、中國廉等中國名片重塑國家形象。在新一輪技術競爭過程中,中國已經開始勇立潮頭,并逐步完成了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偉大歷程。作為高新技術以及高技能人才的供應商,高校的供給側改革對于我國經濟社會改革意義重大。然而以“象牙塔”自居的高等院校,長期將自己封閉在圍城之中,很多教師從畢業開始便投入教學工作中,與社會的溝通少之又少,對人才需求側以及技術需求側的變化趨勢理解不深。本文認為,供給側改革是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賴以發展的法寶。但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們如果不能將關注點集中到社會人才以及技術需求側的變化趨勢上面,供給側改革將步入“閉門造車”、出門不合轍的尷尬境地。

一、人才以及技術需求側變動趨勢

人類社會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將人類由農耕文明帶到工業文明;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到了電氣時代,電力、鋼鐵、化工、鐵路、汽車以及石油產業迅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開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到了信息時代;近年來興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信息產品化、生產智能化化、能源清潔化、需求個性化為特點。1.信息產品化。信息不對稱理論指出,信息掌握充分的人員,較信息貧乏的人員,處于更有利的地位。該理論認為:市場中賣方比買方更了解商品的相關信息,導致劣幣驅除良幣的道德風險的問題產生。古典經濟學將人力資源、土地、資本以及企業家才能定位為生產的四大要素。事實上,信息資源如同其他社會財富一樣是一種稀缺的資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學家越發感受到信息已經逐漸演變成為第五項生產要素。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得益于物聯網、云計算技術的高速發展,極大豐富了信息產品,掀起了包括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政務等在內的工作生活革命,在快速提升社會效率水平的基礎上,促進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福利水平。此外,信息技術以及產品的普及也使得降低了單次博弈過程中所產生的道德風險問題,基于消費者身份、履約、歷史、人脈、行為等數據打造信用評估模型,如芝麻信用等,可以有效規范交易雙方的行為,降低交易成本,為租賃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信用保障。2.供給智慧化。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另外一個特征就是人工智能與機械手臂等的有機結合。機械手臂在工業制造、醫學治療、娛樂服務、軍事、半導體制造以及太空探索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盡管它們的形態各有不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接受指令,精確地定位到三維(或二維)空間上的某一點進行作業。機械手臂的誕生,降低了傳統工業生產中藍領的勞動強度,使得工業制造的精密度以及公差進一步縮小,對于提高產品標準化水平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之一,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爾遜教授認為:“人工智能是關于知識的學科,暨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并使用知識的科學,通過研究人類智能活動規律,研究如何讓云計算系統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做到的工作”。人工智能技術目前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谷歌公司設計的AlphaGo機器人在與人類圍棋高手對弈的過程中獨孤求敗,而在對陣自學能力更強的Alpha-GoZero機器人100局中無一勝績。可以預期,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對于人類腦力工作者的要求將逐漸降低。3.需求個性化。毫無疑問,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滿足人類的物質、文化需求。而對于人的需求、動機以及激勵的研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無疑是集大成者。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在理性人假設的前提下,隨著收入水平的增高,高層次需求的增多有利于消費者效用水平的提升。從社會整體來看,不同階段物質、文化供給水平的差異,對于個體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教育工作者對于90、00后群體理念的差異,往往無從下手。筆者認為,代際的差異是由消費者不同生活階段物質、精神產品豐富程度差異狀況造成的。對于成長階段苦于溫飽困擾的人而言,即便成人以后衣食不愁,面對同樣的預期不確定性,也會表現得更加謹慎;相反,作為獨生子女的中國90后尤其是00后們,在度過了出生短暫的不適應恐慌后,迅速越過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兩大層次,在其身上所體現的自我傾向、個性化傾向、“部落化”傾向等特點,不正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的現實表現嗎?面對代際的不確定性,大可以不必“庸人自擾”般地認之為“代溝”,經濟社會的發展只不過是將我們整體帶入馬斯洛的更高需求階段。

二、基于經濟社會需求側變化的高職院校供給側改革淺析

面對經濟社會的快速變革,高職院校的供給側改革應該關注以下方面:(一)信息產品下的高職院校改革。1.建造堅實的高校、社會供應鏈體系。高職院校是我國經濟社會人才以及技術的重要供給者,同時社會又是高職院校生源的根本保障。高校應該主動推掉橫亙于社會的“柏林墻”,將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公司履歷作為考核的指標之一,促使更多的老師走入企業、融入社會,同時預留足額的費用,用以聘請社會各界精英融入到學校中來,充當學生職業發展社會導師,依靠產學研交流大數據信息,深入挖掘信息產品,共同培養社會、企業急需的人才。2.開發開拓信息技術相關的課程體系。作為技術輸出的高職院校,應該利用學科優勢主動幫助企業實施兩化融合,為學生傳授智慧工廠、智慧生產等現代物聯網以及大數據理論,幫助企業和學生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具備物流、現金流、信息流協調統一的視角。3.培養學生的科學價值觀、哲學體系。高瞻遠矚地發現了“信用價值”,在2017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將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學生考分之本,還要讓學生意識到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哲學的學習與應用,是指導其工作生活的明燈。當前在企業管理中使用廣泛的、被譽為世界三大管理思想之一的“約束理論”,據筆者的理解,其理論基礎與“矛盾論”“對立統一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思想不謀而合。如果能夠讓學生見識到哲學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甚至設計人生道路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發生“質”的轉變。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高職院校教師普遍對思想政治課程尤其是哲學于社會實踐的指導意義理解不深。作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是否應該反思思想政治素養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自己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意義?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信息大爆炸以及信息商品化的時代,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可能未踏入社會便已經趨于淘汰。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掌握需要的具體專業技能,顯得尤為重要。(二)供給智慧化、需求個性化下的高職院校供給側改革。機械手臂與人工智能尤其是具有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結合,有望將人從財富創造中解放出來,有人對此恐慌,認為普通大眾將成為科技發展的犧牲品。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即便由智慧機械制造出來的滿足人民生活物質產品如水、空氣一樣極大豐富,人們對于“人工打造”產品的興趣絲毫不會減少。1.加強學生人文修養。藝術品之所以昂貴于工藝品,并非在于藝術品具有更加精細的做工,而是在于其純手工打造的本質。正如管仲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作為與社會銜接更加緊密的高職院校,應該通過設置藝術、人文等課程,引導學生挖掘凝結在產品中的文化底蘊。2.加強學生的人本情懷。在物質水平達到較高的水平時,消費者對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的偏好將極大增加。簡單說,就是來自于“人”的服務水平的高低,將成為未來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因而教學設計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在研發、設計、生產、營銷、銷售過程中做到以人為本,將服務做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三、總結

第四次工業革命使得信息成為社會的重要財產,帶來了空前的物質繁榮。未來人類極有可能從枯燥的機械勞動中擺脫出來。作為高職院校,應該緊跟本文堅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脈搏,有預見性地調整教學內容,構建堅實的學校、社會供應鏈體系,開發基于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智慧+”課程,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科學價值觀以及哲學體系。對于“價值”的論述,對未來社會的發展仍有巨大的引導價值,高校應不遺余力地加強大學生人文修養以及人本情懷的教育。

作者:項東紅 單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