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論文
時間:2022-07-06 09:54:00
導語:獨家原創: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需要充分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考慮地方經濟發展情況等各種因素,以學生為本,進行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
關鍵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課程改革;課程建設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以及其他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尤其是近年來伴隨著畢業生的每年增多,2008年金融危機對人才需求量的減少,就業已經成了社會公認的一個大問題。如何通過對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使畢業生所學的方向和專業適合崗位要求,這是畢業生順利實現畢業即就業,而非畢業即失業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必須思考的問題。
1、當前學校課程設置的存在問題
當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課程設置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必須加以改革。
1.1中等職業教育的目的需要進一步明確
中等職業教育與高中教育是不同的,它更加側重于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因此,中等職校的專業設置必然以社會性、教育性需求為導向。在培養學生的時候,出發點除了培養學生的身心發展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對社會的適應性,自己所掌握的技術的實用性,畢業后就能夠被用人單位接受,能夠迅速的對崗位勝任。這是我們必須明確的中等職業教育的側重點。
1.2專業設置的社會性和教育性不夠
當今的社會分工已越來越細,越來越具體,已形成一個多樣化、多層次密切依賴的整體格局。這種格局要求有各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不斷地充實到各種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具體崗位之中。技能型人才是社會所需的人才的一種,它在社會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形成有機的勞動整體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現階段,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則主要依賴于中等職業教育。因此,中等職業教育必須根據社會的需求,依據社會的不同分工,進行專業設置,培養從事各類職業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國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設置好多都是相似的,課程設置技能型不夠,作為職業技能型的課程有待進一步改進。
1.3以學生為本的服務意識有待加強
無論是學校,還是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樹立一種服務意識,樹立對學生負責的服務意識。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為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考慮,為他們的就業考慮。不僅要考慮如何吸引學生來到自己學校上學,更要考慮學生從自己的學校畢業以后去哪里工作,是否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建設者。學校要樹立為學生全程服務的意識,迎進送出順利就業,課程設置上和建設上更要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以及社會的需求,根據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趨勢設置相應課程。
2、課程改革與建設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
2.1需要設置以職業指導課程
對于我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來說,設立職業指導課是非常必要的。時至今日職業指導在絕大多數學校中還沒有成為一門正式的課程,或有開設職業指導課而未納人正常的教學計劃,并且僅限于在畢業前的突擊指導,多側重于政策教育,簡單的就業技巧教育,內容不全面。職業指導課的師資薄弱,指導課的水平和效果有待加強。因此,職業指導要走上正軌,需要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把職業指導納人正常的教學計劃之中,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作用。還要建立一支高素質、職業化的職業指導隊伍。職業指導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內容不僅包括就業形勢與政策教育,擇業觀教育,擇業技巧教育,畢業生心理素質教育,適應社會的教育,還包括誠信教育,創業教育,職業意識教育,職業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職業價值取向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及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等內容。職業指導課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專業認識;二是職業意識、職業道德;三是職業生涯設計;四是就業政策法規;五是求職技巧。總的來說,職業指導課程要實用化、個性化、現代化。課程要根據企業的用人標準,學生就業目標訴求來制定,使課程實用。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把先進的“體驗式、情景式、演練式”模式用在課堂中。還要利用先進的工具,使課堂現代化,以加強接受效果。
通過課程教學,大學生應當在態度、知識和技能三個層面均達到以下目標。
一是態度層面: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學生應當樹立起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念,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相結合,確立職業的概念和意識,愿意為個人的生涯發展和社會發展主動付出積極的努力。二是知識層面: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學生應當基本了解職業發展的階段特點;較為清晰地認識自己的特性、職業的特性以及社會環境;了解就業形勢與政策法規;掌握基本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相關的職業分類知識以及創業的基本知識。三是技能層面: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大學生應當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與管理技能、生涯決策技能、求職技能等,還應該通過課程提高學生的各種通用技能,比如溝通技能、問題解決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際交往技能等。
2.2課程改革應該根據社會的需求
在學校課程設置的時候,應該充分調查社會的需求,在未來的幾年內,對專業的受歡迎程度做好有效預測,不盲目開設專業,不盲目增加或較少相關課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也可以深入企業進行調研,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個全面的把握。技術學校課程應該體現職業教育以發展技能為主的本質,而目前有的課程陳舊落后不適應經濟發展需求,有的太過高深不適應學生的實際學力,而且大多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重理論輕技能,不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不利于學生的均衡發展。因此,課程綜合化是當今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課程綜合化“強調以學習者的經驗、社會需要和問題為核心”;同時,培養初中級級技術人才也是經濟發展對現代職業教育的呼喚。
2.3課程改革應該考慮培養學生身心發展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無論在生理方面還是在心理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這都為其接受進一步的教育(其中包括高中階段的專業教育)創造了條件。特別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自我意識的日益成熟,職業心理的發展,已使他們具備了接受某種專業教育、從事一定社會職業的心理基礎。處于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學生,其認知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概念的、判斷的認知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發展,邏輯的、抽象的思維能力日益強化,其意志的堅定性以及情感的穩定性、社會性、職業性得以進一步加強,外在的技能性活動也進一步熟練,并且也易于形成固定的操作能力。所有這些都為處于這一時期的學生個體的發展提供了身體、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使其認知活動、技能訓練活動得以順利展開,從而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形成新的技能。這正是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所必須依賴的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所以,在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3、國外職業技術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國外,尤其是美國、日本、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比較先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3.1課程改革應因地制宜
職業技術教育存在很多有效的課程教育模式。但是沒有一種模式可以說是絕對通用的。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現象,不同地域的經濟發展不同步,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課程教育改革時,充分考慮到該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特色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制定符合實際的課程。
3.2課程改革應該建立動態運行機制
課程設置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應該采用發展的眼光,將課程設置納入到按需增減、按需調整的動態運行機制中去。使課程設置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3.3國外在職教課程改革方面的主要特點和趨勢
從國外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和趨勢來看,現代職教課程呈現出從傳統的“教程”向“學程”的轉變;從傳統的“教育專家導向”向“消費者需求導向”的轉變;從傳統的“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和“勞動力本位”轉變等特點。我們必須要把握這些特點,開展適合時代和國情的職教課程改革。使學生真正成為有能力、有實力、有潛力的求職者。
參考文獻:
[1]《中等職業教育課程建設之思考》,譚昌藩,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年04期
[2]《按照崗位要求建立課程體系——對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賀輝,職業,2009年03期
[3]《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性淺談》,劉華,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年17期
- 上一篇:施工安全管理論文
- 下一篇:發電廠房工程施工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