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維度論文
時間:2022-09-21 03:27:00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維度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思維范疇就是價值。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安身立命的本源。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價值客觀上折射出它的當前價值意蘊: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價值;道德精神資源的開發價值;和諧社會的構建價值。在現代條件下,物質性、精神性、實踐性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在規定性,構成思想政治教育時代價值的三個維度。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當前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物質性;精神性;實踐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會發展進程產生過深遠影響,對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維系起著難以估量的作用。當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進程中,我們仍有必要重新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發掘它的當前價值意蘊。
一、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進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創造的能促進社會生產力進步,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效應。人們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對經濟,特別是對生產力所發生的作用,只能是一種以政治為中介的作用,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用。“以往在效率源泉問題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經濟因素與技術因素而忽略非經濟因素與非技術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響而不注意社會責任感與公共目標的作用,只強調物的價值實現而忽視人的價值實現。”[1](第50頁)這顯然是十分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其根本任務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勞動態度以及事業心、責任感、敬業精神等,不僅直接影響生產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發展狀況,而且還決定人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性質和方向,影響人的智力和體力發揮的程度,影響勞動者技術水平、勞動能力和創造性的發揮。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與物質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價值的創造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對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精神動力價值。
這一命題的確立是基于兩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生產力,歸屬于經濟基礎的范疇,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歸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根據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規律,思想政治教育對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起著積極或消極的作用。而且,從生產力諸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勞動者來看,勞動者是指有一定體力和智力的人,是首要的生產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促進人的發展。此外,從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來看,生產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構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潛能的主導性因素,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我們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對生產力主要因素勞動者的作用去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著眼點首先在于培養人們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激發和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加速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發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還體現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人們認識到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的必要性,從而使人們投入到變革生產關系的實踐中去,最終使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曾經指出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第9頁)馬克思這里所說的理論說服人,講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促進物質生產力的發展。
展開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對物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保證價值。這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解放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思想前提,它對經濟的發展起著導向和調節的作用。首先,它保證我國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產生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其次,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決定了我國經濟基礎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導航作用正是體現在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保值上。再次,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正常運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規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有著強有力的國家宏觀調控和強大的政治優勢的市場經濟,這個政治優勢既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又是使經濟沿著正確方向有序運行的有力保證。
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對生產力發展的環境營造價值。毋庸置疑,任何社會形態的物質生產和經濟發展都要受到思想意識的支配,而思想意識又有先進與后進之分,那么要促使物質生產及經濟建設的提高和發展,就必須破除落后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之一,就在于掃除精神障礙,創造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具體地說,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們全面地、辯證地看待生產力的發展問題,使人們的眼光從片面的、狹隘的純經濟增長的舊框框中解放出來,代之以全面的、系統的和發展的觀念,為經濟的全面進步提供總的方法論意義上的指導。
確立“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物質生產力”的新觀念,要求我們在思想認識上應該注意克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簡單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發展生產力,搞“空頭政治”;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和生產力發展的“兩張皮”現象。應當承認,思想政治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就其工作性質而言是有本質區別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生產力與物質生產部門產生生產力也有著明顯的差異,但不能據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經濟工作簡單地分割開來。相反,我們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
產生生產力的長效性和持續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價值的潛在性。
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對物質生產力的作用是間接的,同時又是客觀存在的。在物質生產力的諸因素中,人是主體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從本質上說,它就是提高勞動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工作,就是充分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的工作。雖然這種工作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但它可以通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間接地創造物質財富,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二、道德精神資源的開發價值
道德精神資源作為人力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觀念、信仰等各種主體性因素。而道德精神資源的開發就是要通過引導人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激發人的上進心和積極性,以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發揚頑強拼搏的精神,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并最終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道德精神資源的開發程度不僅關系到個人,也關系到組織乃至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水平。說:“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與精神都富有,才能成為一個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3](第1版)
當前,在開發道德精神資源上,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面對新的精神環境生態,開發人的道德精神資源,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勢在必行。
從宏觀層面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凸現其人文道德關懷價值。以人為本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念和思維原點。強調尊重人的道德存在價值、道德需求價值和道德發展價值,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道德發展理論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精神資源開發價值明確指向以人為本,是以人為本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目標高度結合的必然結果。
就微觀層面講,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理服人,從而滿足人的內在道德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植根于生命體的內在道德精神需要,人的這種內在道德精神需要是通過與思想政治教育接觸的外化過程而表征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道德自律精神,它的價值創造要靠人的內在道德精神需要來保證,這種保證使人的內在道德精神需要獲得自我要求水平和社會規定范疇上的提升。隨著道德社會化的發展,人的生理需求會向道德精神需求自覺過渡。換言之,人類社會越是進步,就越是需要物質需求與道德精神需求的匹配和融合。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資源開發價值的體現。
當今條件下,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現代化傳
媒,引導現代人的道德精神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使命就是關心他們的道德精神生活,關懷他們的道德精神發展,關注他們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長。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創造的著眼點就是在觀念層面上引導中國實現傳統道德社會的現代化轉型,為其與世界現代道德文明相融合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在此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者鼓勵人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鍛煉中,運用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去分析社會問題及自身面臨的實際問題,從而自覺把正確的個體意識外化為良好的個人道德行為,從而形成穩定的道德行為習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資源的開發價值“可以被當作一種道德上的確定性”[4](第27頁)。
三、和諧社會的構建價值
從哲學上說,和諧是協調一致的統一,是對立統一的高層境界。和諧社會是社會主體間行動關聯及其模式化結構的最佳狀態,這種狀態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社會關系的和諧,而社會關系的和諧,其實質是人與人關系的和諧,即人際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不僅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即適當處理利益關系,合理分配社會利益,使每個人各得其所,各得其利,還包括人與政治關系的和諧、人與經濟關系的和諧、人與文化關系的和諧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主要是通過社會政治的整合、人際關系的改善及利益矛盾的協調而實現的。從政治功能來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和諧社會的構建價值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的宣傳和灌輸,統一社會成員的思想,從而增強社會凝聚力而實現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擔負著特殊的育人功能,能夠培育人們的合作意識,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法律素質,幫助人們遵守各種調節人際關系的社會規范、行為準則,從而在全社會的范圍內倡導誠信友愛、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促進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的形成。再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溝通、說服、宣傳等方式引導人們正確看待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充分認識改革的艱巨性、長期性和必要性,形成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更好發展的共識,使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能夠從全局角度、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克服人們的心理偏差和模糊認識,從而使利益矛盾得到適當緩和乃至最終解決。
在當今知識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大小,直接關系到我國精神生產力的進步、社會主義三大文明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等重大問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重大的當前價值。具體來講,思想政治教育能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人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利益活動和利益關系。在現代社會,除了用法律維系利益關系的公平與和諧,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調節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也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緩和各種利益矛盾與沖突,消除矛盾激化的潛在因素,從而達成諒解、形成共識、理順情緒、凝聚力量、協調行動,形成諒解寬容、和睦相處、友愛向善的人際關系,構筑良好的人際環境。只有人際關系融洽,才能實現社會和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最需要關注的是利益與道德的沖突問題。道德與利益之間,既有內在的結合點,又存在一定的張力。就個體層面而言,如何協調好利與義,統一好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在社會層面,如何在現代化過程中,既激發個體的創造力,大力發展生產力,注重經濟效益,又從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出發,維護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等,這些都是新時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價值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因此,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將正視人的利益和提升人的境界結合起來,將發展先進生產力和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機結合起來,以科學的價值追求為實踐指向,以“善”的行為規范為基本形式,為人們的思想道德和行為選擇提供價值支撐和價值導向,從而增強社會的價值認同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內耗和摩擦,使全社會形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合力。
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2](第56頁)馬克思的這段話至少給我們討論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價值的生成作出這樣的啟示:實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品格,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在實踐中生成,實踐是其價值的真正源泉。
思想政治教育的這種品格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依據客觀實踐的發展而變化自身的內容與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與時俱進中產生和發展的,也必須在與時俱進中創造并實現其價值。
生活是倫理道德的生長點和作用點,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很大程度上是主體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及在解決一系列道德沖突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前價值還體現在其生活化上。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直面現實生活的挑戰,走開放式教育的發展道路。借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精神中最深刻的東西成為可以觀照和領會的對象”[5](第297頁)。
[參考文獻]
[1]厲以寧:《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論道德力量在經濟中的作用》,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1997年5月2日。
[4][德]萊布尼茨:《人類理智新論》,陳修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5][德]黑格爾:《美學》第2卷,朱光潛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 上一篇:計算機教師述職報告
- 下一篇:廣電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宣傳方案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