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分制度優勢論文
時間:2022-07-20 11:02:00
導語:高校學分制度優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學分制作為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其前提和基礎是選課制,足夠數量的高水平師資是實現學分制的條件保障。學生選課局限性和盲目性的消解依賴于本科生導師制。
論文關鍵詞:學分制;制度優勢;高校;高等教育
自20世紀末期以來,隨著我國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在校人數大幅增加,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等教育已從過去的“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與此相適應,實施學分制已成為許多高校的一種選擇。如何在把握學分制的基本內涵、制度優勢、實施保障條件等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和高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建設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學分制,已成為高校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學分制的基本內涵
對于學分制的基本內涵,有各種不同的認識。《國際高等教育百科全書》將學分制解釋為“是衡量某一教學過程(通常指一門課程)對完成學位要求所作貢獻(作用、地位)的一種管理方法”。《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將學分制解釋為“是高校的一種管理制度。它以學分作為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單位”。《教育管理辭典》將學分制概括為“以學分作為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單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教學管理制度”。《教育大辭典》將學分制解釋為“高校的一種教育管理制度。以學生取得的學分數作為衡量其學業完成情況的基本依據,并據以進行有關管理工作。”可見,盡管對學分制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差別,但這些認識具有明顯的共性。在此,我們將學分制概括為:學分制是以選課制為基礎,以學分計算學生的學習量,并以取得最低學分衡量學生對某一培養目標在學業上達到畢業標準的教學管理制度。
學分制是一種完整的教學管理制度。從總體上來看,高校要依據學分制的要求編制教學計劃,規定學藉管理辦法和安排有關教學活動。學分制在教學管理上實行目標管理機制相對寬松,主要以考試來衡量教學結果和進行學籍管理。考試合格就可以取得學分,如果不合格,均可重修重考或另選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學分為止。消除了每學期或一學年對每個學生的學業進行核算,及時處理升級、留級、退學等系列學籍問題。
學分制是從選課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允許學生選課修讀。在選課過程中,學生可根據自己認為是必要的而且有興趣的課程選讀,允許跨系、跨校選課,允許主、副課程兼選,根據需要也可以自由選擇專業,充分體現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體自主權利。
以學分作為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單位,學生畢業必須達到最低學分標準。學生修讀的課程成績合格,就可以取得該課程的學分,當學生取得培養目標規定的各類學分和總學分后,即準予畢業,原則上不作修業年限的規定。成績優秀、聰穎的學生率先修滿所規定的學分提前畢業。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在規定的年限修滿學分的學生,可以延長一定的時間畢業。學分制注重學生之間的稟賦、能力、個性、志趣等方面的差異的,盡可能提供差異化的教育——個性化教育,培養出能力不同的畢業生。
學分制的核心是學業的高標準。培養目標所確定的學業標準是任何一個學生所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任何一個高校對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沒有例外,實際上是一種較高的學業標準和要求。因此,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學分制的核心是學業的高標準。學分制下學業的高標準,是一種基于學生主動性和差異性以及采取靈活方式的學業高標準。因此,可以說,學分制是比較好地統一了學業高標準和學生差異性、自主性這兩個方面的學業管理或配置制度。
總之,學分制并非是方便學籍或學程管理的一種方法,其主功能也不在于激勵拔尖,而是在于保持學業高標準下,降低因學制約束過嚴,以及由各種非智能因素——而造成的學業失敗率,提高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資源的使用效率。學分制的學業高標準不是一種僵化的高標準,而是一種靈活的、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的高標準,因而這一學業高標準是完全可行的。學分制能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個體差異,表現自由的選修特征,這使得學生在指導性教學計劃的指導下,得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及其它個人因素自主的選擇專業、課程、教師、上課時間、修讀方式、每學期修讀門數等,既可以適當調整學習的內容、速度和方法,又可以設計與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學分制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個性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具有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等顯著特點,適應了市場經濟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二、學分制的制度優勢分析
學分制作為一種完整的教學管理制度,之所以被國內外的很多高校所采用,是因為其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學分制體現了“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服務的制度保證。學分制下的自主選擇需要的課程、靈活的教學計劃、豐富的課程資源、彈性學制、以學分計算和衡量學習進程及成績等制度為學生自我設計、管理、調控自身學習過程和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性,有利于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發展各種創新能力,以求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貫徹因材施教教育原則
學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培養綜合素質高和創新能力強的人才。學分制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供了最為寬廣的空間,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編排設計、教學內容選擇等環節上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通過制定更加靈活的教學計劃,構建超越專業和學科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與發展愿望靈活選擇專業、課程和教師,自主設計學習和發展計劃,學校通過增設一系列跨學科跨專業的新課程和課程群進一步促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促進教學人員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與社會適應性。學分制還為學生更多參與第二課堂活動提供了條件,在各類科技發明、創新競賽等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可以獲得創新學分,以調動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
實施學分制能夠打破各種壁壘,優化高校教育資源的配置。學分制可打破校、院(系)以及層次的自我封閉性,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使教育資源的共享、調節、優化具有了自然調節、優化的特征。可以打破傳統的專業課程與非專業課程的界線,適當縮短必修課時間,增加選修課所占比例,允許學生根據個人需要靈活組織適應于自身學習需要的課程體系,通過選擇和編排課程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學分制將教師推向了前臺,直接面對學生的選擇,形成了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機制,將最大限度地挖掘廣大教師的潛能,在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也實現了教師隊伍的不斷優化。學分制的實施要圍繞教室、圖書館、實驗室來進行,包括后勤在內的各項工作都要全天候的使用,教育資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四)重建競爭和淘汰機制
學分制通過選課制、選教制及選優制的實施,把競爭機制引進到教學中來,一方面教師和課程都面臨一個內外部市場的評價壓力。競爭機制促使教師有足夠的動力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把自身的知識水平、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另一方面,學分制也給學生帶來了很大壓力和動力,學生要想順利完成學業,就要盡可能使成績最優。因此,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學分制都會使其自覺參與競爭,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田同時,學分制修正和重建了淘汰機制。學分制容納了轉學、轉系、轉專業,甚至縱向的層次轉換,實際上也是容納了學生對不同學業標準的合理選擇,降低或者盡可能消滅淘汰率。學分制下的淘汰是學生的自我淘汰,淘汰主體是學生自己。
三、實施學分制的基本保障條件
學分制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具體形態,但作為一種教學制度,其制度理念、制度運行機制和制度功能等,則是基本穩定和十分明確的我們認為實施學分制的基本保障條件可以概括為選課制、師資隊伍和本科生導師制。
(一)完善的選課制是實施學分制的核心
選課制是允許學生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自己選擇學科、專業和課程的一種教學制度。從學分制的基本特征來看,學分制有兩大基本特征:選課制和以學分作為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單位。學分是形式,選課是內容。眾所周知,承認學生個性差異,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是學分制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青睞并得以推廣和發展的最根本原因。大學生正處于個性發展最為強烈的時期,而每個學生都存在著認識能力、勤奮程度、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和結果就是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使學生潛能得到充分發揮。這就必須從完善選課制入手,因為,只有讓學生自主選擇課程、任課教師、授課時間、修讀方式、學習量,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和志趣,發揮學生個人的潛能。只有開出大量不同種類的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才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課程設置的質量與數量是實施選課制的基礎尤其是選修課程的設置,更是能體現學分制實施質量優劣的主要因素。課程設置要既能保證知識的系統性又能實現知識的廣博性,即專與博、質與量的統一。這種矛盾體現在教學計劃中,就是如何分配必修課、限選課與任選課的比例問題。因此,在制定指導性教學計劃時應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出彈性和靈活性。既要保證學生獲得合格的專業訓練又要為學生拓寬知識結構創造條件,更要為部分優秀學生留出充分發揮潛力的自由空間。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在必修課中引入的“選修”的概念,即學生可以選擇必修課修讀的時間、任課的教師,還可以修讀比本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規定的層次更高的課程。要運用系統論的觀點與方法制定指導性教學計劃,科學地處理各類課程及教學環節之間的關系。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特別是學校現有教學資源,包括師資、課程、教室、設備資源等。
然而,學分制并不意味著沒有任何限制的選課,學分制仍然存在一些必要的約束和管理機制,學生學習進程的安排也不是完全隨意的,必須在修讀完核心課程之后才能進入自主安排階段。這一點,即使在學分制最盛行的美國高校,選課實際上還是“有限制的選課”,這種限制主要體現在:學習階段的限制、選課范圍的限制、課程領域的限制和課程類型的限制等方面。
(二)健全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是實施學分制的關鍵
學分制的運行是以良好的師資隊伍為支撐和基礎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學分制實施的關鍵。實施學分制的高校要提高對教師在學分制教學管理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的認識,要清楚意識到實施學分制的關鍵是教師。學生在獲得自由選課的權利時,也就具有了對教師的選擇權,學生成了教師的“雇主”。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需要加強,因為教師的質量決定了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而且學分制賦予了教師更大的使命、更多的責任。因此,學分制的實施必須是全體教師參與的活動。學分制下的選課制的實施表面看起來是學生對課程的選擇,實際上是學生對授課教師的選擇。
要保證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教師,必須以健全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為條件。教師之間能力的差異、知識水平的高低、教學方法及教學風格的特色等等,直接影響和決定學生的選擇。學校要通過建立競爭上崗機制,鼓勵教師一人多開課,一課多人開。同一課程盡可能開出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特色,以滿足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志趣、特長等來選擇教師和課程。顯然,這一切都是以健全的師資隊伍為基礎的。
高校教師在教學科研活動中必須關注社會經濟現實和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并將其應用到教學、科研活動中去。這就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更新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及時獲取學科的最新知識,大力開展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開拓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新領域,鍛煉、提高和豐富自己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樣才能做到理論教學與科學實踐相結合。
推動原有課程內容的不斷更新,推出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全新課程。應緊跟科技發展的腳步,將先進的技術、設備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來,比如電化教學、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互聯網遠程教學等。加強職業道德培養,不但要完成傳授知識的使命,而且要成為指導學生怎樣學習的導師,要教會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會學”知識,為其今后獲取更多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本科生導師制是實施學分制的保證
本科生導師制是指一種由經過選聘的高校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品德和生活等方面進行個別指導的人才培養制度。推行本科生導師制,旨在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指導,學生準確地理解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合理安排學習和學習過程,自主地構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特長,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分析問題適應社會及工作的綜合能力,使其迅速適應大學生活,順利完成四年的學習任務。本科生導師要在指導學業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成才目標,端正專業思想和學習態度,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業務專長,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管理工作起到潛在的促進作用。一般來說,本科生導師對低年級學生,重在指導其領會教學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的學習計劃:對高年級學生則重在發揮“導學”的功能,即加強對各門課程學習特點、學習手段、學習方法的指導,加強對學生綜合應用、融會貫通所學知識的指導等等。
學分制把學生看作教育活動的主體,學生選課是相對自由的,其本質是實現個人自主的學習,使得學生能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興趣取向構建自己的智能結構,選擇自己的成才道路,為學生獨立靈活地安排學習過程及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創造了機會。但在客觀上因受制于學生自身的素質、知識、能力等諸多因素,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自我制訂學習方案,很容易造成選課重量不重質、知識缺乏系統性的問題,往往存在著憑個人興趣愛好或者片面追求學分的傾向,容易造成學生知識結構、技能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偏頗,導致知識的割裂,破壞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因此在高校設立本科生導師制是一種有利于完善地實施學分制的輔助制度。
四、結論
綜上所述,學分制作為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選修制是學分制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學分制的本質和靈魂。而選課制的實施實際上意味著選擇教師,只有數量足夠多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才能保證學生選到自己滿意的課程。學生選課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的消除、進行科學研究的引導、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等等都依賴于本科生導師制。作為已經較為普遍接受學分制的中國高校需要圍繞上述三個方面積極創造條件推進學分制的實施。
與此同時,中國高校學分制的實施還要考慮特殊的國情和校情。市場經濟不斷完善與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能夠提供具備高素質的、多元化的、適合個性稟賦的專門人才,產生了對新的教學管理制度——學分制的需求。但是,社會、高校、教師、學生等對學分制的認識還不夠清晰,高校內外部教育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還不夠深入,高校最近連續多年的擴招導致教育資源短缺等等。因此,要想使得學分制能夠更好實行,必須創造條件,消除障礙因素的制約。
- 上一篇:市委三查三看教育實施方案
- 下一篇:教師工作自查整改措施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