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論文
時間:2022-02-06 11:01:00
導語:剖析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同時,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里,成為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留守兒童越來越多,據統計,中國有2億左右的農民工,每年遞增人數10%,留守兒童已達5800萬之多。在全社會關注教育的今天,留守兒童成了家庭教育和義務教育的盲區。本文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做了分析。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教育分析
入學率底,學習成績差,人格發展不健全,思想品德問題較多,是這些兒童的突出表現。他們之中,有多少人沾染了不良習氣,又有多少人釀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惡性事件。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生活中留守兒童的60%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學校也因此成了教育這些孩子的主陣地。學校一方面要發揮自身優勢,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另一方面,不斷改進教育方法,采取下列措施,使這些孩子能在一個健康、和諧、友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一、開展相關法制安全講座,減少兒童安全隱患
留守兒童是一個弱勢群體,年齡普遍較小,好奇心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自制力較弱,對危險缺少預見性,易受到廣播電視及犯罪團伙的影響而產生一些不良行為。長期以來,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導致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事故頻頻發生。學校開展一定層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兒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權益,自己的那些行為是法律所禁止的,從而大大減少各種違法犯罪事故的發生。
二、開設適當的心理教育課程
據公安部的一項統計顯示,我國30.3%的留守兒童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問題,兒童專家提醒: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引導和幫助,這些孩子的性格發展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對其人格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而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斷,致使這部分孩子性格多內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與人交流,人際關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氣暴躁,沖動,叛逆、情緒不穩定,自制力差,懶惰等。適時對這類兒童進行心理輔導,使之充滿自信,學會理解,關心別人,與周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相適應,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可充分利用閱覽室,圖書室,興趣小組等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進行心理矯正,給與這些孩子特殊的關照,消除因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兒童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幫助這些兒童健康和諧地發展。
三、教師由單純的施教者轉變為“臨時父母”
留守兒童常年缺乏父母關愛,在情感發展上缺少了支持,常表現為內向不合群,孤僻自卑,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教師要及時進行較色轉換,不能只關心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由單純學習上的指導者轉換為關注和疏導他們學習、生活、情感、心里等問題的臨時父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時時留心這些孩子思想的變化,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給與相應的關注,經常與其交流,給他們以精神上和知識上的解答。
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留守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常常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教育方式,對子女的倫理和道德教育關注較少,致使這些孩子逐漸養成了好逸惡勞,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在這些家長及監護人的眼中,孩子只要不犯大錯,一般不會過問生活上及學習上的問題,因而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制,導致部分兒童紀律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進網吧等現象出現,有些兒童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五、建立家長,學校,監護人三位一體的聯動機制
為了改善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謀生,而把孩子留給了爺爺奶奶,或親朋好友監護,有的甚至讓孩子自己照顧自己。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工作,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關注很少。而長輩親屬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僅限于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所以家長在外出之前應給孩子講清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孩子在生活上的注意事項。到達工地后,應及時與學校取得聯系,以便及時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同時也使孩子能感到“千山萬水割不斷父母的愛”,孩子也可體會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同時學校要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現告之父母和監護人,使孩子的一切行動時刻處在父母和監護人的掌控之中。一旦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出現異常,教師、監護人、家長可聯合行動,采取相應措施,使孩子能盡快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六、學校與當地的村委會、派出所等單位聯系,凈化校園周邊環境
學校一方面要加強社會輿論宣傳,使村中盡可能多的人關心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另一方面可與當地派出所聯手清理整頓校園周邊的游戲廳,網吧,彩票投注站,共同營造一片使孩子積極向上的良好環境。
七、學校實行寄宿制模式,是最有效的措施
留守兒童白天在校學習,放學后返回監護人家,這段時間就成了學校教育的盲區。有條件的學校可動員家長和監護人把孩子送入學校寄宿。學校可以在生活上對這些孩子進行照顧,同時可促進孩子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習成績,降低輟學的風險,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提高留守兒童的社交技能。寄宿制學校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的群體中健康成長,使留守兒童能得到更多的監護、照顧和關愛,使這些孩子感到學校就是一個溫馨的家。
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個漫長過程,也是教師學習探索的一個過程。我們每個教師要增強責任意識,服務意識,主動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積極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愛。對留守兒童不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從細微處做起,用心去愛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讓他們樹立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自信心,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這些孩子能順利地走過這段艱難的人生之路。
- 上一篇:探究現代教育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意義論文
- 下一篇:剖析教學團隊建設的幾點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