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簡化教學程序提高教學質量
時間:2022-05-20 04:19:00
導語:透析簡化教學程序提高教學質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簡化程序,提高效率,是“十二五”規劃中的熱門話題。本文借這個話題,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簡化教學程序、提高教學質量做了幾點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簡化;教學程序;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環節
幾年前,筆者聽了一位數學教師的課。課后對班里的學生進行了調查,他們說老師講的太多太雜了,本來一看就懂的常識性公理反而不懂了。作為聽課教師,筆者深有同感。常識性的公理,何必化簡為繁,讓學生云里霧里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簡化課堂程序,化繁為簡,讓學生能在一堂課中清晰明白地掌握知識,使學生學有所獲,應該是課堂教學的最基本追求,也是最實在、最有效的課堂教學體現。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這其中提到的“繁”,指的是課程的“繁雜”,也包含教學過程的“繁雜”。課程內容的繁雜,造成了教學過程的繁復,教學思路的不清晰,教學語言的不簡潔,教學目標的不清楚。教師不知道要教什么,學生不知道學了什么。
十幾年來的教改,課程、教材、教法、教評都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教改試驗地、教改新秀層出不窮,教學質量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仍然有些地方不盡如人意。單從課務安排來看,有些科目的課時量遠遠多于教育部規定的課時,甚至有些教師還在占用自修時間上課。這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課時負擔,減少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久而久之,削弱了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再從單位課時來看,有些教師一節課從頭講到尾,甚至下課鈴聲響了還在唾沫橫飛,恨不得在一節課內把一課的所有內容全部裝入學生的腦袋,更不用說留出時間給學生思考,讓學生鞏固。這其實是不懂得大道至簡的道理。沒有精選教材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步驟,其結果必然浪費了教學時間,耽誤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簡化程序不僅僅是節省時間,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效率。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它不僅僅節省了學生的學習時間,而且延長了學生的學習生命。
中央“十二五”規劃,簡化程序重新回到了各個行政辦事部門,縮短辦事時間,提高辦事效率,成了各行辦事的標準。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是不是也可以化繁為簡,簡化教學程序,提高教學質量呢?
一、簡化教學思想:更新理念,明確方向
《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指出:“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實施,如何將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轉化成為實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動哲學,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我們一些教師首先必須學習、理解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并把它內化為自己的教學思想,這樣才有可能“轉化成為實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動哲學”,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提煉、簡化出核心教學思想,高屋建瓴,把握住教學方向,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
我們有些教師,教了多年書,什么教育理念,什么教學思想,一概不管。他們奉行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賢書”,以至于其他教師聽他的課,指出他教的內容是課標不作要求的尷尬事情,這樣教書是十分可怕的,也是誤人子弟的。
“課改背景下,在高中課堂教學和教學管理實踐中,各普通高中學校及廣大教師面臨著許多問題,集中表現在:如何準確地理解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的編制意圖;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學科設置與編排;如何進一步明確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并把這些要求和具體學科結合起來;如何掌握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如何形成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如何在繼承傳統和改革創新中尋找新的結合點;如何把課改理念、目標、要求等落實到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促成教學行為的根本性改變;如何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景;如何促使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學習方式、學習能力的實質性變化;如何確定學生模塊學習評價要素及形成學生發展性的學習評價模式;如何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和教學質量的提升等。”所以,弄清學科課程、教材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質量監控等理論方面的問題異常重要。
我們通過新課程理念學習,名教師、學科帶頭人教研員分工講解課標要求、各章節內容與結構、教學要求及教學建議、各校交流課改體會、經驗、教訓,評課選優活動、學科基本功競賽和學科教學論文、課件、教案評比等活動“訓其所需、研其所難、解其所惑”。
二、精簡教學內容:一課一得,學有所獲
一課確定一個教學的重點,要講就講透徹,要討論就討論個明白,要練就練到熟練掌握運用。“一課一得,學有所獲”的前提是先深入:吃透教材,知道本課要教什么;吃透學生,知道學生需要什么。解決教學的盲目性,使教學具有針對性。然后再淺出:明確要教的知識是課標集中的知識,要培養的能力是學生需要的能力。
“一課一得,學有所獲”的教學精髓是在明確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前提下,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不僅著眼于當前知識掌握和技能的訓練,而且注重于能力的開發和未來的發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創造與主體性品質。
“一課一得,學有所獲”的課堂教學操作要點如下:
第一步:一個學習目標。
第二步:一次教學活動。
第三步,一題練習鞏固知識。
第四步:一句話總結知識。
第五步:一個課外遷移作業。
三、簡化教學環節:精講精練、畫龍點睛
精講精練是簡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體現。精講,用最簡單的解釋與詮釋對學生教學,畫龍點睛,直截了當,不繞圈子,不說題外話;精練,教會學生用最簡單的程序來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形成最有效、最直接的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這是學生吸收和消化知識的重要途徑。
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必須注重當堂知識當堂消化,杜絕課內損失課外補的不良做法。避免“滿堂灌”出現了課堂遺留問題,注重當堂知識當堂消化。將大量的課堂練習變成了課外作業,只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為了應付教師的檢查,他們不得不努力擠占課余時間“完成”作業,怎么休息?怎么調節大腦?怎么會有精神和心情去上好下一堂甚至下幾堂課?學生每天埋頭掙扎在作業堆里,無法自主支配,無法發揮特長,其學習行為已被教師主宰,良知和天性近乎泯滅,這和一臺機器有什么區別呢?課內損失課外補的做法于人于己都沒有好處。不僅自己的教學內容沒有教過手,心中沒有塌實感,有的甚至炒“夾生飯”,費力不討好;而且會僵化師生關系,學生怨聲載道,拒你而遠之,久則產生厭學情緒,何談提高教學質量?
四、精簡練習作業:減輕負擔、因材施練
嚴格遵循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因材施練的原則,精選練習,做到“少、精、活”,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葉圣陶先生曾就教科書中思考練習設計的問題指出:“大抵出題之先,必明一義,非每課之后必須有數個練習題,第求湊足之即為了事也,蓋將就本課之內容與形式,抉其至關重要之若干點,俾學生思索之,辨析之,熟諳之,練習之,有助于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之增長也。”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針對“題海”練習的弊端,提出“不要進行盲目的、互不聯系的大量機械練習,給學生布置的習題要精心挑選和編排,讓學生通過練習進行思考、推理,獨立地探索問題的答案。”
要做到作業布置數量要少、質量要精、能力要求要有層次,非做到精選不可,那如何能夠全面地做到這一要求呢?曹茜在《中學語文練習的設計與評價藝術》一文中提到的做法值得我們參考。她提到布置作業的幾大原則——開放性、趣味性、創新性、發展性、人文性。同時她指出了練習設計藝術——提供套餐,各得其所;提煉問題,加深理解、縱橫交錯,各科融合。她還特別提到作業的評價——等級評價、升降評價。注意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又注意指出學生的不足,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大道至簡,醍醐灌頂。教學亦如此。簡化教學程序,使教學方向簡明,教學目標集中,教學語言簡潔,教學步驟簡短,教學作業簡練,我們就能提高教學質量,節省教學時間,延長教學生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 上一篇:略論美術教學中創造力培養的問題研究
- 下一篇:工委文秘職員述職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