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在課程審議中提升教師的教育智慧

時間:2022-05-22 03:48:00

導語:深究在課程審議中提升教師的教育智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在課程審議中提升教師的教育智慧

摘要:教育智慧是教師專業化的一種新境界。徜徉于理論與實踐之間,以開放的思維對幼兒園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進行理性的審視,是提升教師教育智慧、促進師幼共同成長的有效載體。幼兒園開展課程審議應注意:堅持理論引領,注重觀念更新,讓讀書成為習慣,讓教育擁有思想;直面教育實踐,培育問題意識,賦予日常保教實踐工作以研究的價值;立足多元對話,追尋智慧的碰撞、激蕩,以班級為基點,以案例為媒介,推進式審議與螺旋式審議相結合,個體反思與集體審議相結合,促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理性深化。這樣,在課程審議過程中,教師的思想智慧、研究智慧、行為智慧將得到有效提升

關鍵詞:課程審議教育智慧

課程是由教師、幼兒、教材、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四個要素之間持續的相互作用構成了課程的基本內涵。

課程不只是跑道,更是跑的過程;課程不只是教育情境之外的文本,更是師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和共同建構的一系列事件。課程是否適宜、有效,直接影響著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影響著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幼兒園要把課程審議列入幼兒園管理工作和教研活動之中,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的甄別、選擇、評價、審議等從開發到實施的全過程,學會以開放的思維對課程進行理性的審視,在課程審議中提升教育智慧、實現與幼兒的共同成長與發展。幼兒園在開展課程審議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堅持理論引領,注重觀念更新,提升教師的思想智慧

課程審議是教師交流思想、表達觀念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師學習和發展的重要途徑。課程審議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對理論的學習和對實踐的總結是教師參與課程審議的必要條件和基礎。

1.讓讀書成為習慣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師德修養、文化素養及組織幼兒園保教實踐必備的知識。在開展課程審議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鼓勵教師多讀書、讀好書,養成學習理論的好習慣,并定期組織讀書會、信息會等,提高教師讀書、學習的積極性,激活教師的心靈和智慧。

2.讓教育擁有思想

理論閱讀是教師不可放棄的責任。幼兒園課程應該“教什么”“如何教”“何時教”等,這都是我們在對課程進行審議時必須關注的要素。開展課程審議時,我們應幫助教師明晰幼兒園課程設計和實施的基本依據,如:

教育法規依據:如《規程》《綱要》中對幼兒園教育任務、幼兒發展目標的要求等。

心理學理論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發展規律(包括幼兒的認知、情感、個性等方面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如: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等)。

教育學理論依據:新的知識觀、資源觀與教學觀;新的教師觀與兒童觀;最近發展區理論與支架教學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與整體教育觀等。

課程學理論依據:如,泰勒的課程理論;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等。

幼兒園的培養目標

……

在學習、理解的基礎上,鼓勵教師徜徉于理論的前瞻性與實踐的現實性之間,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為課程中的觀點與行為尋求依據,在理論的引領下促進課程設計與實施不斷趨向完善和理性深化,成為教育的思想者。

二、直面教育實踐,培育問題意識,提升教師的研究智慧

幼兒園課程不是脫離于實踐之外的一種“書寫”活動,而是與實踐相伴且在實踐中進行的活動,它是由一個個相互關聯、不斷遞進的情境脈絡組成的,不同環節所面臨的問題往往不同,因而課程審議的重點也要因具體情況而異。科學、合理的活動目標,優秀、適宜的教育內容,豐富、多樣的途徑和方法,及時、有效的教育評價……都是進行課程審議時必須關注的基本要素。

1.課程審議的基本流程

智慧源自實踐。實踐是教師成長的基石。課程審議必須直面具體的教育實踐,關注課程對促進幼兒發展、教師發展的價值以及課程的良性發展,力求在理論引領下解決課程實踐中的真問題,形成課程決策。課程審議的基本操作流程是:

這就要求老師們在設計課程時借助理論來策劃,在實施課程時有意識地運用理論來指導,審議課程時更要借助理論來審視。這樣,教師的日常保教實踐工作被賦予了研究的價值,能推動大家“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2.課程審議的問題菜單

對課程實踐中最真實問題的關注,是教師提升智慧、走向專業化發展的重要一步。課程審議要注意喚醒教師的問題意識,鼓勵教師帶著疑問去思考我們的課程設計與實踐,以確保“以幼兒發展為本”落到實處。

課程審議的問題菜單

所體現的

《綱要》要求

一級菜單

二級菜單

課程開發背景及依據

課程內容的由來、特點、與其他活動的聯系,教師對內容所作的加工及依據

課程內容與教育目標的關聯性

課程內容與幼兒興趣、發展水平、發展需要等的關聯性及幼兒的可接受性等

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面臨的挑戰情況,包括挑戰的類型、強度等,課程對教師和幼兒身心發展、情感態度、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價值

……

1.教育計劃和教育活動的目標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兒現狀的基礎上。

課程目標及依據

課程目標與教育總目標、年齡段目標及近期教育目標的適應性關系

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的適應性關系

課程目標與幼兒已有經驗、水平及與發展可能性間的適應性關系

2.教育的內容、方式、策略、環境條件是否能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3.教育過程是否能為幼兒提供有益的學習經驗,并符合其發展需要。

4.教育內容、要求能否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都有成功感。

5.教師的指導是否有利于幼兒主動、有效地學習。

課程資源及依據

實施課程要創設的環境、需要的資源

課程資源與課程目標、內容間的關聯性、適應性

課程資源對幼兒學習的支持性及與幼兒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的適應性

課程實施脈絡及依據

課程實施流程、方式方法與課程目標、內容間的適應性關系

課程實施流程、方式方法與幼兒能力、興趣、需要等的適應性關系

課程實施的組織脈絡以及各環節中的轉換關系、教學策略(包括提問策略、提示信息策略、干預策略、評價策略等)、幼兒參與活動情況及依據。

三、立足多元對話,追尋碰撞、激蕩,提升教師的行為智慧

課程審議是課程審議是教育民主的產物,是教師專業自主的重要表現。課程審議強調的是一種濃厚的學術研討氛圍,倡導的是一種參與式與合作式的學習過程,通過對“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辨與探析,個體與群體智慧充分碰撞、激蕩,能有效地提升教師的行為智慧。

1.課程審議要以班級為基點,推進式審議與螺旋式審議相結合

班級是幼兒一日生活的真實所在,是課程實施的現實基地。幼兒園課程的研究和實踐應該以班級為基點,在班級生態中孕育和生長。課程審議可采用自上而下的推進式審議與自下而上的螺旋式審議相結合的方式,重視班組教師、保育員、幼兒乃至家長的參與,依據課程開發標準、班級具體情況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課程資源,設計并實施活動方案,構建讓自己心動的課程,不斷反思和積累實踐性學識。

自上而下的推進式審議:教科室提出課程設計方案──教研組進行審議并完善──教師結合班級情況進行審議并進行實踐──教科室征集反饋意見與建議,調整改進課程方案──教研組進行審議并完善──班級進行再審議及再實踐……

自下而上的螺旋式審議:班組內成員設計、實施課程方案──以觀察記錄、案例分析、活動反思等形式進行班內審議──在年級組、教研組或課題組內交流與分享,開展課程審議,整理提升經驗,研討困惑問題──教科室組織骨干力量或全園教師集中審議、學習,探析經驗的有效性與解決問題的策略……

2.課程審議要以案例為媒介,個體反思與集體審議相結合

課程審議不僅要重視教師的課程設計或實施的過程和結果,還要弄清楚隱含于“教什么”“怎樣教”后面的設計思想、教育理念、具體依據,對話、探討、辨析、反思是課程審議的主要特征。在實施課程審議時,我們應以案例為媒介,個體反思與集體會診相結合,加強對案例的分析、判斷、評論,提升教育智慧。

(1)重視教師個體的教育反思

反思是激發教師教育智慧的源泉。在課程審議的過程中,我們應切實關注教師的個體經驗、個人風格,提倡教師樹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以研究者的身份進行設計或策劃、實踐與反思,從研究教材到研究幼兒、研究課程實踐,講自己的教育故事、寫自己的教育筆記、做自己的教育反思,反思自己的課程理念、實施技能等,思考著“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使課程審議伴隨課程開發、計劃、實踐、調整……的全過程,在不斷的自我否定與自我重建中突顯“實踐”“學習”“研究”“發展”的價值,生成與提升教育智慧,提升課程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

(2)加強研究團隊的集體審議

對話,是走出個人視界的平臺。課程審議應重視多方代表的參與,重視多元的精神碰撞與交流。它常根據不同時期的研究重點及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和困惑而展開,依靠集體的智慧為某項具體的教育活動會診、把關。教師、保育員、園長、家長、專家、社區人員、幼兒等都可以參與課程審議。在進行集體審議時,可靈活采用多種形式:

說課式:教師充分準備設計或實施教育活動方案──設計者或執教者介紹自己的設計思路和理論依據──同事或專家發表自己的觀點、意見或疑問──共同研究課程設計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的關系──根據課程設計的理論、方法與步驟進一步優化課程方案。(如:在對《黃梅戲歌》活動進行審議時,設計者精心準備,向參與審議者介紹了自己的設計思路,對“教什么”“為什么教”“怎樣教”以及“為什么”這樣做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參與審議的專家則從理論到實際透徹分析活動設計的每一環節,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議,使活動設計更加完善、優化。)

觀摩式:教師個人或教研組精心設計教育活動方案→教研組或全園范圍內現場觀摩活動──圍繞核心問題進行審議──共同研究并完善課程方案──再次組織驗證觀摩。(如:在課題組成員通過現場觀摩對民間童謠《小兔子開鋪子》進行課程審議時,大家針對“要不要引導幼兒發現童謠中每一句結尾都有一個‘子’”展開了討論,最終達成了“應重視挖掘這首童謠的代表性特征,豐富幼兒對民間童謠形式美的欣賞感受能力”的共識,并對原有方案進行了修訂和完善……)

體驗式:提供幾份相同的課程方案──教師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實施課程方案──教師扮演幼兒親身體驗學習過程,考察原方案中的教學情境、環節設計、教學策略是否適宜──小組研討并調整、完善方案──各小組交流各自的調整策略,共同研究,修訂、完善課程方案→組織驗證觀摩,進一步完善課程方案。(如:在關于《立體剪紙──花》的課程審議中,我園教師圍繞著“如何引導幼兒探索性學習運用卷、剪、拉的方法進行立體剪紙”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大家分組模擬幼兒進入實習場學習,發現了原有方案中許多考慮不夠周全的因素,如:紙張的大小、長短對活動的影響,接卷范例出現后對幼兒思維的影響……大家集思廣益,想出了不少的對策,使方案進一步完善。公開教學活動在“貫徹綱要,走進南京”全國綱要培訓班上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研討式:參與研討者已熟悉研討案例內容,并找出案例中可能涉及的重要問題──提取核心問題,各自思考并擬定解決問題的對策──交流、討論并記錄──總結有效經驗,形成共識。(如:在對“有趣的扎染”活動進行課程審議時,大家意識到“讓幼兒創造性地運用小棍扎染出美麗的花紋”是活動的重點。圍繞這一點,實施過該活動的老師介紹了自己對課程實際效果的判斷、指導策略的反思;觀摩過該活動的老師介紹了自己觀摩時的感受,自己對活動過程中問題的分析及改進建議;準備實施該活動的老師介紹了自己對課程價值的判斷、再次進行實踐教學的設計思路……老師們充分利用個體差異、基于個體經驗和反思而形成的“實踐性學識”,運用實踐的語言,依賴實踐的智慧,進行實踐的判斷,闡述著自己的觀點與意見。在不斷的交流與碰撞中,大家對如何有效地利用語言、圖譜、動作等支架引導幼兒探索學習有了新的認識與見解)

智慧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教師的教育智慧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理念、教育意識、教育能力、教育藝術等方面的整合統一,是教師專業化的一種新境界。課程審議作為一種基于實踐的邏輯思辨過程,它關注社區、幼兒園和班級的課程資源,關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關注特定的活動情境和適宜的策略,關注各方的合作和配合……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個體有價值的經驗信息、實踐性學識能有效地與同伴分享,同時又能分享別人的經驗和智慧,增長自己的學識和才干。因而,課程審議的過程是每一位參與者在互動中得到啟發的教育過程,也是教師的教育智慧得到提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