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機制運行研究
時間:2022-07-10 04:37:59
導語:思政教育機制運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是按一定方式有規律運行的動態系統,是思想政治教育各構成要素的總和。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功能是各相關因素功能的耦合,依賴于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銜接、協調運轉以及各要素功能的健全。[1](P206~207)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運行要有利于方向的統領,有利于合力的協同,有利于受教育主體積極性的發揮。
一、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要有利于方向的統領
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具有方向性,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所決定的。一般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在宏觀方面表現為,通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凝聚社會共識,獲得社會民眾的普遍支持,從而引領社會大眾為實現一定目標而共同努力。從微觀方面看,是通過解決思想問題來協調受教育主體與自身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而有利于推動具體工作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通過調節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之間的平衡來實現對受教育主體的引領。組織目標是組織對組織行為指向的規劃,即規劃出組織完成自身功能的方式,組織目標是由主體、客體、任務和指標四種要素構成的。組織目標的實施,要由一整套組織結構、組織人員的協調和溝通來保證。但是,由于組織內部和外部的資源要素、人員狀況、紀律要求有所差異,特別是社會領域中的不同個體,其心理、性格、閱歷、能力等存在著很大差距,因而個人的需求以及對群體目標的看法不同。這樣就會有與組織目標一致的個人目標,也有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個人目標。[2](P121~122)就受教育主體而言,存在目標清晰的受教育主體,也有目標不清甚或沒有具體目標的受教育主體。其中,目標清晰的受教育主體還可分為兩種,一是受教育主體的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另一種情況是,受教育主體的目標與組織目標相反。從思想發展方向角度看,受教育主體有四種不同類型:(1)與組織目標方向一致的受教育主體;(2)與組織目標方向相反的受教育主體;(3)方向和目標模糊的受教育主體;(4)沒有方向和目標的受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應努力使這四類不同的受教育主體獲取前進的力量,最終達成組織使命。在工作方法上,面對與組織目標方向一致的受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主要采用提供服務支持和精神動力的方法,讓這些受教育者又好又快地向前發展;對那些與組織目標方向相反的受教育主體,則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盡力予以轉化;對于方向模糊或沒有方向的受教育者,可采用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方式,盡快讓他們找到方向,確定目標,從而激發出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政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運行主要是為了鞏固階級基礎和擴大群眾基礎。不同的政黨既擁有自己特定的階級基礎,也有自己相對應的群眾基礎。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總是在不斷分化組合,政黨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不斷鞏固階級基礎,擴大群眾基礎的過程。[3](P77)階級基礎決定著政黨的產生、存在和發展。任何政黨要搞好自身建設,都必須增強自身的階級基礎。[4](P2)群眾基礎是政黨所代表的廣泛性社會力量,是政黨及其所代表的階級能夠聯系并獲得支持的社會力量。任何政黨都需要在代表本階級利益的前提下,把其他階級階層力量納入自身的政治系統,獲得更大的群眾支持。構成政黨群眾基礎的社會階級、階層和群體的利益訴求盡管不同,但他們之間一定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存在。即使政黨群眾基礎內部還存在利益沖突和矛盾,但一定會有更高層次的共同利益制約著這種矛盾和沖突。[4](P3)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應該在各種矛盾和差異中找到共同之處,從而凝聚社會共識,實現對社會發展的方向性統領。
二、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要有利于合力的協同
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過程中,會有多種張力的存在。相對于教育主體而言,存在著與之相應的同質力量、異質力量以及中性力量。同質力量贊成思想教育主體所秉持的理想、信念、價值和追求,而異質力量則正好相反。中性力量是所謂的“價值中立”,對教育主體的倡導既不擁護也不反對。中性力量有雙面特征,在一定條件下會成為同質力量,也可能轉變為異質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運行應凝結同質力量,爭取中性力量,轉化異質力量。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運行應有利于將這些力量有機整合起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第一,通過服務滲透形成合力協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的執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功能方面,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與福利提供能力結合起來,這是“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福利是一個人主動地追求人間幸福生活權利的基礎、機會和條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各種必要的努力。福利應具體關注到人的生存狀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通過努力去解決自身問題。在此過程中尋求社會性協作、聯合,并且爭取經濟性、社會性的保障,朝著這個方向不斷追求,這才是最為關鍵的。[5](P2~4)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過程中的服務提供涉及兩個基本的層面,一是回應個人對幸福生活的訴求,二是激發受教育主體自身不斷努力創造幸福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必須扎根于社會實際,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實際工作以及實際的思想問題和現實發展實踐。第二,通過媒體引導形成合力協同。現代社會的媒體傳播是以信息化為基本特征,信息內容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傳輸。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統一于媒體傳播的信息化之中,成為現代傳播的主要特征。[6]媒體傳播的信息化不僅體現于經濟信息、技術信息等的開發和利用,同時也體現在對思想觀點、思想信念、思想愿望等精神世界發展變化的信息收集上,具有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等特點。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來看,正確地選擇信息成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條件;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來看,網絡技術的應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具有信息處理的特點。[7]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不僅需要信息輸入,也需要信息處理,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信息傳播過程。[8]傳播媒體的現代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傳播媒體作為輿論工具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運行應該利用各種宣傳手段,特別是新型的傳播媒介來實現力量的協同。第三,通過規則強化形成合力協同。在普遍意義上,習慣、道德和法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種規則。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運行與習慣、道德和法律的有機結合是必不可少的。在現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尤其要注意借助法治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既要依法運行,也要用法保障。所謂依法運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不能與社會的法律體系相沖突;所謂用法保障,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可以借助法治力量,實現對相關要素和有關各方的剛性約束。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依法運行要建立在人民群眾懂法用法的基礎上。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意通過各種途徑、渠道,讓人民群眾了解國家大政方針,普及法律知識,讓黨和政府運行在“陽光”下,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其次,要用法律法規形式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黨和政府要通過一定形式的法律法規,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中應堅持服務滲透、媒體引導和規則強化同時并舉,一方面以情感人,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在服務和傳播中增強與受教育主體的感情互動,贏得信任;另一方面,通過普及法律知識、建構法律保障、應用法律法規,形成依法辦事、依法運行的氛圍,造就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環境。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來,受教育主體才會發自內心地支持和擁護,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形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要有利于主體性的發揮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應立足于人與環境的互動,發揮受教育主體的積極性。人類是通過與環境中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來適應環境和發展自身的。人與環境的互動并不把人看作是其環境的被動適應者,而是主動地與環境因素發生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中人與環境的互動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運行應激發受教育者自身的主體性,積極面對社會變遷所帶來的變化,強調通過自身能力的提升來適應社會發展;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除了對個人提出要求并積極采取措施強化個人能力與素質外,還注重對社會結構本身的改造或改革,并通過這些改變來創設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空間。因而,應該為受教育主體積極性的發揮營造良好的環境,并分三個階段開展工作:(1)造成聲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啟動階段,應通過多種方式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應的條件、創設適宜的環境,造成聲勢,把受教育主體導入到良好的氛圍中;(2)順勢而為。當社會條件和其他方面的條件已經具備或成熟,順勢而為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無為而治”。此時,各種條件已經具備,氛圍良好,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受教育主體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可以得到有效發揮。“無為而治”是思想教育機制運行的高級階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良性運行階段,受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將得以全面而有效地發揮。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要根據受教育主體的自身優勢發揮其積極性。也就是說,應該從優勢發展視角來發揮受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優勢發展就是把個人的特長發揮出來,通過個人專長的優化升級達到帶動全面發展的效果。通過彌補個人的缺陷來提高競爭力是一種發展方式,但這種發展模式因過分關注個人的弱項,有可能進一步強化人的自卑感。而優勢發展關注個人潛能,有利于激發自信。當然,對人需要辯證分析,弱點和優勢都是相對的,只看到其中一方面是不全面的,但優勢發展確實是一種易行且有效的發展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聚焦受教育對象的優點和資源以幫助他們解決自身困難或思想問題。“優勢發展”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運行要更多地考慮如何開發受教育對象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的開發和素質培養應建立在關注受教育主體特長的基礎上。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要經由受教育主體的自教自律發揮其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對個體產生影響力、發揮實效性,必須依靠個人將思想政治教育諸要素進行“內化”和“外化”。從這個層面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點是受教育主體的自教自律。自教自律同社會的教育、管理相對應,對人類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實施教育和管理,對人來說,是一種外在的作用和影響,可叫做“他教”和“他律”。他教和他律是否有作用及作用的大小,關鍵要看受教育者的態度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者自愿接受教育和管理,表明受教者愿意把外在教育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把外在的法規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前者叫“自教”,后者叫“自律”。這樣,他教與自教、他律與自律就構成了教育和管理上的基本關系,或者說是基本原則。他教、他律必須落實到受教者的自教、自律上,轉化為受教者的自教、自律行為。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的最重要方面就在于引發教育對象的自教自律。自教自律并不只是單純的個人行為,它還可以表現為群體性。一定階級及其政黨所提倡的思想意識、政治觀點、道德品質實質上是建立在物質生產基礎上的,即是說,這種意識形態是階級利益的表現,而階級利益本身是一個集體性的概念,身處該集體中的任何個人如果違反了集體的利益,都會面臨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所以,思想政治觀念是個人融入集體并在集體中生活的價值認同基礎,一旦違反了這種認同,群體壓力就將如影隨形。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運行要有效激發個人或群體自教自律的熱情,善用受教育主體自教自律的力量。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運行不僅需要從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尋求,也要從社會系統的整體運作方面去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運行要通過調節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平衡實現方向性統領;通過服務滲透、傳媒引導、規則強化等方式協同整合同質力量、中性力量和異質力量,進而形成思想教育的合力;在人與環境互動、優勢發展和自教自律的基礎上發揮受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諸要素和相關方良性互動的格局,最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成效。
- 上一篇:計劃生育轉化指導方案
- 下一篇:運輸市場專項整頓指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