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傳統弱勢群體特征及教育管理分析
時間:2022-10-17 10:43:57
導語:非傳統弱勢群體特征及教育管理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目前教育界對于大學生弱勢群體的理解集中于經濟衡量標準的現象,本研究提出非傳統弱勢群體的概念,即社會競爭力方面處于劣勢狀況且學校現有教育資源未能覆蓋的學生群體。通過分析發現該群體存在能力素養不足、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及應對方式消極等共同特征,結合目前教育管理工作情況,學校可以從完善教育載體設計、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建設、突出學生主體意識三方面進行有效干預。
關鍵詞:大學生;非傳統弱勢群體;教育管理
一、問題提出
“弱勢群體”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權益保護、競爭能力等方面處于困難和不利境地的勞動者。2002年3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九屆人大五次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使用“弱勢群體”,[1]從而使得這一概念非常流行。高校中也存在這樣的群體:他們經濟條件差,會因消費水平低而感到自卑,又為避免尷尬和節約開支,主動回避一些社交活動。相比于那些經濟充裕、自如參與社交的同學,這類大學生處于相對弱勢地位,被稱為大學生弱勢群體。[2]傳統的大學生弱勢群體是指因經濟方面的弱勢,從而處于不利境地的大學生群體。然而,目前國內高校已基本形成“獎、助、勤、貸、補、減、免”等多種形式并存的學生獎助政策體系,并考慮學生就讀地區的消費情況,已能夠支付日常生活費用,再輔以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解困措施,可以說在國家、社會及學校的有力幫扶下,從經濟角度看高校不存在經濟困難群體。自2002年以來,國內研究者對弱勢群體的問題投入越來越多的關注,雖未形成系統的研究成果,但均強調對弱勢群體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并對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共同特征進行了客觀分析,嘗試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幫扶措施,但仍存在不足:1.過于側重經濟層面的幫扶。事實上,經濟層面的幫扶。只能解決弱勢群體的經濟問題,無法在學習、生活、社會競爭、機會獲得等方面有效改善其弱勢地位。2.教育措施缺乏操作性和針對性,未能有效把握弱勢。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使得教育措施僅停留在表層,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此外,在對弱勢學生進行幫扶的具體工作中,教育者及社會為了能在短期內看到效果,更愿意關注那些成績優異而在經濟上處于弱勢的群體。同時在面對因心理或思想認識問題而處于弱勢狀態的學生時,會因不具有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能,使教育溝通過程缺乏有效性,產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的不平衡心理,因而對這部分弱勢群體喪失耐心和愛心。因此,與傳統弱勢群體相比,本研究的目標群體定位于那些因能力素養不足、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及應對方式消極等而在社會競爭力方面處于劣勢,同時由于現有教育載體設計不完善,導致教育資源未能覆蓋到的學生群體。在教育實際工作中,非傳統弱勢群體的存在具有明顯的消極影響:首先,弱勢學生自身的發展受限,并對周圍同學的成長成才造成負面影響;其次,影響學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以及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最后,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發展。[3]因此,本研究將重點圍繞以下兩方面進行探討:第一,著重分析大學生非傳統弱勢群體的共同特征和心理規律,幫助一線學生工作者深入理解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行為規律。第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改善大學生非傳統弱勢群體的弱勢狀態,探討具有操作性強、切實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措施。
二、群體特征及教育管理工作分析
(一)大學生非傳統弱勢群體特征分析。1.能力素養不足。能力素養不足主要體現在生活適應、人際溝通、團隊配合等方面的能力欠缺。根據一項針對某高校大一新生適應情況的調查顯示,23.3%的大學生難以適應大學生活;13.5%的大學生因個人愛好和習慣而與集體生活有沖突;18%的大學生不愿參加社團、文體活動或科技競賽。[4]由于能力素養不足,在試圖改變時往往會遭遇失敗,使得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自信心減弱,更加限制了他們進一步完善自我的積極行為。同時,為了維護個體的自尊、維持認知平衡而采取一些消極的心理防衛措施,如以“淡泊名利”自居、拒絕參與活動甚至沉迷于網絡以逃避現實壓力。2.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由于非傳統弱勢群體具有更多的壓力源,經常處于精神緊張狀態,具有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緒體驗,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心理普查為例,我國高校每年有10∼18%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癥狀,其中強迫癥狀、情緒性格問題以及人際關系敏感排在前三位。[5]存在心理問題的非傳統弱勢群體學生會將更多精力用于應對心理困擾,妨礙了個體的成長發展,同時會表現出情緒失控、過度敏感、自我封閉、攻擊性強等情緒行為特征,進一步妨礙其與同齡人的互動和教育資源的獲得。3.應對方式消極。很多大學生在中小學期間一直以“鶴立雞群”的狀態生活在同齡人群體中,而進入大學后卻成為“平庸之輩”,這種落差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失落感,不能接受現實的自己,渴望回到曾經的“輝煌”。但現實的差距讓他們無從下手,又難以降低對自己的理想化要求,因而故步自封,表現出思想消極、情緒低沉、行為懈怠、人際關系冷漠等狀態,并采取逃避壓力、抗拒評比以及遠離優秀群體等消極應對方式,來緩解內心的不平衡。如果任其自行發展,就可能陷入自暴自棄的惡性循環,轉變成問題學生。(二)大學生非傳統弱勢群體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1.教育載體設計忽略非傳統弱勢群體學生。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社團工作以及社會實踐等教育載體都可以作為提升非傳統弱勢學生個人發展的有效途徑,但這些載體的設計往往采取比賽的形式,以吸引優秀群體參與、獲得高級別獎項為目標。即便是大學生自發形成的學生社團,也形成這樣的“行政化”傳統:一年級學生作為成員自由參加社團活動,二年級及以上學生則以領導或組織者身份參與,那些在二年級未能獲得領導職務的學生往往不能參與社團活動的組織。此外,在活動內容上,即便是面向全校學生的社團工作,也往往僅針對一年級學生而開展。因此,非傳統弱勢群體學生在二年級以后如果不能成為某些活動的主角,就沒有機會參與課外活動。這在客觀上形成教育載體設計對非傳統弱勢群體忽略的既定事實。2.教育管理過程存在過度保護傾向。教師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具體教育管理過程中都能夠理解非傳統弱勢群體學生的處境,因而會對他們的學業予以一定的“照顧”,甚至在處理違紀行為時,考慮到他們的弱勢情況而“網開一面”。這種過度保護的傾向剝奪了他們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機會,并強化了他們的弱勢地位,更會助長他們的惰性和依賴心理,不利于個人的成長,也會對其他同學造成負面影響。3.教育管理工作者缺乏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很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對非傳統弱勢群體進行教育引導時感到力不從心,似乎傳統的思想教育方法在他們身上難以見效。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工作者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缺乏對他們的心理、行為特征及規律的客觀認識,對認知層面的不了解會導致情感層面的不理解,因而無法貼近他們的內心,使得溝通缺少“靈魂”。再加上工作技能與方法的缺乏,使得教育工作蒼白無力,既挫傷了學生工作者的積極性,又讓教育對象反感、抗拒。4.教育管理工作環節缺乏對危險行為的防范預案。由于非傳統弱勢群體在學生生活中的表現具有隱蔽性、被動性等特征,再加上教育管理工作者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使得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對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心理特征和發展規律缺乏有效關注和深度挖掘,同時對可能出現危險行為的群體缺少跟蹤性評估,這就導致對非傳統弱勢群體學生的危險行為缺乏有效的事前預防,對可能誘發危機事件的個體處于放任狀態。
三、解決方法與對策
(一)完善教育載體設計,實現教育資源公平化。首先,將學生工作的重心下移,把握非傳統弱勢群體的需求,在具體教育載體設計中,注重科學化、規范化、民主化和精細化,不以比賽、選優作為唯一途徑,而注重全員參與,提高對弱勢群體的覆蓋和吸引,以實現教育資源公平化。此外,重視社團對非傳統弱勢群體身心提升的積極作用。學校要有意識地建立一定數量的致力于成員相互尊重、信任、以個人提升為目的的成長型社團,鼓勵其在大學期間繼續保留社團成員身份,使弱勢學生有機會與不同年級、學院和專業的學生組成一個新的集體。一方面,擴大他們的交往范圍,有效緩解弱勢學生普遍存在的人際關系問題。另一方面,在社團中建立起來的良好關系能夠使弱勢學生獲得更多的鼓勵和支持,為個人成長提供動力。其次,提升弱勢學生的就業技能和競爭力,建立服務于弱勢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作為弱勢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形式和有力保障,由了解學生情況的輔導員、副書記以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薦參與。同時,學校和學院要加強與基地間的合作,最大程度地發揮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對弱勢學生的實踐教育作用。(二)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建設,提升教育過程的有效性。在對非傳統弱勢群體學生進行具體教育引導時,要樹立五種教育理念:1.理解:努力站在弱勢學生的角度,理解他們心理與行為;2.尊重:樹立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平等的觀念,尊重弱勢學生的獨立人格;3.關心:深入弱勢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切實貼近他們;4.鼓勵:注重開發弱勢學生的價值和潛能,并給與鼓勵和支持;5.服務:考慮弱勢學生的成長需求,以此為工作導向。(三)突出主體意識,實現大學生非傳統弱勢群體的自我轉化。切實解決非傳統弱勢群體問題,不能僅從外在原因中尋求解決辦法,更要重視弱勢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自我轉化。要突出主體意識,體現教育過程的雙向性;不能僅看到學生的社會制約性,只將其視為教育對象,還要考慮其獨立性和自主性。注重調研,在了解弱勢學生“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的基礎上,考慮實施“應該干什么”等相應教育計劃。大學生非傳統弱勢群體的轉化,一般需經歷以下幾個階段: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進行適度的自我設計、自我踐行、自我監督和自我調節,最終突破自我束縛,獲得積極進取個人狀態。在轉化過程中,需要外界力量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同時也可能會出現停滯和倒退現象,這就需要學生工作者適時地給予理解和關心,增強其信心,提醒他們要給自己多一些耐心。
作者:林靜 李阿特 王世偉 康中和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朱溶基在九屆全國人大5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2002.3.
[2]陳耀.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社會化障礙分析及對策[J].教育評論,2013(03).
[3]田萍.包容性增長與大學生弱勢群體救助——基于教育公平的視角[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04).
[4]羅玲英,繆小紅.關于“90后”大學生新生適應的調查及建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03).
[5]陳喆,胡瑩,楊曦等.近5年大學新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比較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17).
- 上一篇:從嚴治黨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研究
- 下一篇:中職學前教育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