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國夢下高職生幸福感的提升

時間:2022-10-20 04:12:16

導語:淺議中國夢下高職生幸福感的提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議中國夢下高職生幸福感的提升

2012年習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最偉大夢想”稱為“中國夢”,教育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因此,要實現“中國夢”,首先要實現“教育夢”。教育的終極價值目標是幸福,衡量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是學生的幸福指數。“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也是個人、民族與國家夢想的統一,是整體和部分的辯證發展。

一、高職生幸福感缺失的表現

當下,一些高職生由于存在歪曲的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感缺失,導致幸福感出現偏差,對生活和未來感到迷茫。長此以往,他們將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導致就業質量不高,不僅沒有肩負起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重任,還為家庭、社會和國家帶來了負擔。因此,在中國夢視域下,研究高職生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是時代的需要。1.奮發向上與享樂主義傾向的矛盾感。部分大學生將個人的享樂體驗視為幸福,喜歡墮落、腐朽的生活方式,存在比較嚴重的享樂主義傾向。由于他們處于物質充裕的時代,沒有經歷太多困難和挫折,導致他們自立能力差,在學習和生活中遭遇困境時,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很難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大學生容易不思進取,在生活中養成貪圖享樂的行為習慣;在學習上喪失學習動力,在以后的工作中缺乏事業心,對成功抱以僥幸心理,在遭遇挫折后容易一蹶不振。2.個人發展愿望與就業壓力的沖突感。不少高職生一進校園后,一方面發現自己個人的發展愿望與未來的就業壓力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如考取技能證書、英語聽力等,對本就知識薄弱的他們來說存在很大的壓力,成績差了,以后的就業可能就成問題。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想通過進大學這一途徑來實現個人發展愿望,兩者在現實似乎相差太遠,還有社會對高職生的就業偏見,更導致他們產生心理上的沖突感失落感。3.幸福目標與理想的迷茫感。部分高職生缺乏幸福感,沒有將自身的幸福與崇高的精神追求相結合,沒有樹立幸福目標和遠大理想。加之,部分大學生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導致精神空虛、匱乏,整天渾渾噩噩,沒有追求,容易將浮華享樂誤作為真正的幸福。這些都是與“社會的棟梁”、“民族的希望”、“建設的脊梁”背道而馳,十分令人擔憂。進一步訪談發現,有的大學生為自己設定了許多目標,并為此做過初步打算,但缺乏清晰的步驟和中長期目標;有的大學生幸福目標近景化,崇尚“活在當下”,只追求當下的幸福,而對于未來感到迷茫;還有的大學生認為沒有理想、目標也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近年來,高職生自殺、吸毒、暴力事件、參與傳銷、高消費導致網貸、參與詐騙的現象不斷增多,雖然原因各異。但幸福目標和理想的迷茫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高職生幸福感的提升途徑

1.加強高職生“三觀”教育,開展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教育工作。高職生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問題,歸根到底是沒有解決好最根本的思想認識問題: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三觀”作為一種思想觀念,是對現實的超越和升華,但由于現實的可變性,理想與現實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如理想教育不能很好地與現實結合,社會造成高職生不愿意接受這種傳統的說教,“理想教育”變得十分脆弱。同時,要讓高職生正確認識到個人理想是社會理想的起點與基礎,而社會理想則是個人理想的升華。在理想教育中我們既要防止“只講社會理想,不講個人理想”的傾向,同時,也要糾正一部分學生中存在的“只講個人理想,不講社會理想”的個人主義傾向。2.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育質量。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從多個方面著手,堅定大學生對中國夢的自信,引導他們找到個人夢與中國夢的結合點。一是,在中國夢的內涵上,闡明中國夢不僅僅是強國夢和民族夢,更是富民夢和幸福夢;二是,從國家方針、政策的角度,說明實現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需要經歷的過程和步驟,為實現中國夢,高職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和可以做出的貢獻;三是,用中國夢堅定共產主義信念,讓高職生清楚中國夢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重要階段,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和基礎。此外,高校思想政治課還要多運用高職生樂于接受的授課方式。有必要將枯燥、乏味的幸福觀理論轉化為大學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實際。3.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為了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襲,首先,可以將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強化同學們的思想道德意識;其次,完善網絡輿情監管,清除消極網絡文化,及時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引導高職生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在實踐中,使高職生學會辨別并摒棄網絡中消極的信息,加強自律能力的培養,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再次,以各種校園活動為契機,加強“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學生中的先進典型,樹立楷模,對這些勇于踐行夢想、樂于奉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先進典型進行宣傳和報道,積極傳播正能量。4.開展有意義的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通過開展校園文化,使高職生在校園內感受優美環境和高品位的文化熏陶,從而使他們一方面能合理的、有張有弛地安排休息: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的參與讓他們得到鍛煉,為他們的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有利心靈的修養、理想的升華和心理的成熟。大學校園特殊的文化氛圍和環境,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校園文化的建設和校園心理教育活動的多樣化開展,可以幫助高職生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傾向,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質。5.加強自身修養,使幸福觀內化于心。首先,通過積極主動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以填補精神世界的匱乏,提高自身的幸福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的方法,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才能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思想品質、能力、外在形象等各個方面,為形成穩定且恒久的幸福觀打下堅實基礎。其次,還要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調節,善于發現自己的不足,并有意識地改正這些不足。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冷靜、理性、客觀地分析自己的處境,有足夠的勇氣和自信去解決這些困難和挫折;當設立幸福目標時,能夠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通過自己的不懈奮斗去達到這些幸福目標。

作者:王麗平 單位:郴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楊磊.中國夢視角下的高校幸福課堂研究[J].教育觀察,2016,6:3-4.

[2]朱春彬.高職院校“中國夢”內涵教育探析[J].學術探討,2014,12:298.

[3]蘇生.中國夢視域下加強大學生幸福觀培育和踐行的途徑[D].重慶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