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閱讀教學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0 10:41:00

導語:課堂閱讀教學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閱讀教學法研究論文

對“課堂閱讀教學法”的理解應當是這樣的:在課堂上以課文為原材料,以閱讀為龍頭,帶動學生積極去誦讀、品讀、通讀,在讀中體現聽、說、寫三種能力,并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依據是:閱讀心理過程大致可分為感知、理解、評價三個不同的階段,思維活動貫穿這三個階段的始終。從直覺思維----“讀”和“聽”的第一手積累,到相應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比較、演繹、歸納----“品”,再到自我判斷----“說”和“寫”的愿望,這本身就是一個辯證、流暢、連貫與和諧統一的過程。

那么,這種“課堂閱讀教學法”如何付諸實踐呢?下面筆者共分三大步來闡述。

一、誦讀:口不絕吟,耳聰目明。

選入課本的文章,無一不是語言藝術的精華,其遣詞造句自然是金聲玉振、瑯瑯上口、引人入勝。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做到:

1、妙設導語,誘發學生主動讀。比如:在講《李憑箜篌引》時,筆者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高山流水》這支曲子大家都聽過,我們都會說它很好聽,那誰能站起來把你聽后的心理感受說出來呢?”學生們或搖頭或說出個只言片語。然后我接著說:“由此可見,用語言準確豐富地表述自己的感受有多難。但1000多年前,有位文人卻洋洋灑灑,一揮而就,把自己聽音樂的感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讓人拍案叫絕,這就是----”說到這里我停下了,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學生誦讀的興趣。然后要求學生帶著表情,富有感情、認真地從作品的語言人手,體會作品的形式美。

2、教師有意識范讀。教師在課堂上必須準確地把握作品的精髓,領悟作者的感情,能夠用標準、規范、流利的普通話富有感情、帶著表情地誦讀課文,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教師的感情抒發一如作者的情感沉淀,如此“言傳”,學生既可將適才的“讀”與現時的“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得到豐富的感官享受,加深了作品形式美的感知,并在心中進行一番對比后產生一個“為什么”的問題,從而觸及作者的情感軌跡。

二、品讀:引導學生探幽發微。

當“讀”和“聽”的初步效果產生之后,這時候教師需要做的是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追本溯源,探幽發微,通過品讀,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享受到文章的無窮之韻致。在這方面,筆者的做法是:

1、配樂朗誦。如:在講《荷塘月色》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參悟作者“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相交織的感情”,筆者特別選擇了兩首鋼琴曲《命運》和《致艾麗絲》,讓學生跟著樂曲輕聲地邊“聽”邊“讀”,哀景哀曲,樂景樂曲,或憂或喜,作者矛盾的心情就在語言和音樂的共同作用下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也很容易就進入到作品所創設的意境中去,因為身臨其境,自然體情至深。

2、一詠三疑,層層深入拓思路。“疑”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是激發學習的一種動力。有了疑就會有解疑的需要。大疑大得,中疑中得,小疑小得,有疑必得。文章中關鍵性的詞語或句子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所表達的作用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關鍵。但由于學生思維缺乏邏輯性,就需要教師適當布疑,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比如:在讀講的《沁園春·長沙》時,讀到這樣一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筆者就問:①這個“翔”字改為“游”、“浮”、“潛”、“臥”等字可不可以?②哪個更好些?③為什么?這樣讓學生因疑而品讀,在嚴密的推理和思考后,逐漸“說”出“翔”字的妙處:①移詞手法,富有動感;②顯出水清,水天一色;③更顯自由,暗寓“自主沉浮”。如果沒有教師的布疑,學生也不會去品讀,那么就不可能有從感性到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通讀:一線串珠,學以致用。

這里的通讀,既指再次的通覽全文,又指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再回味,是完全享受意義上的讀。由于學生在品讀后獲得的信息是點點滴滴的,還不夠系統和連貫,或者說并未經過整合,所以.借助作者感情的紅線將學生思想的珍珠連串起來,將會使學生的認知和感受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學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達到共鳴。所以,通讀的第一步,就在于經整體認知后,通過語言表達----“說”,使學生的思維再回到對作品的整體認識上,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語言特點、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如此反復、整合,不僅使學生對作品的整體印象有了新的發展,培養了他們的系統思維能力,而且讓他們明白課文若干要素是如何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起來的,從而去合理、巧妙地組織自己的語言,在更深層次上培養了他們運用“寫”的能力。

如講授《荷塘月色》一課時,筆者就引導學生大膽踴躍發言,總結文章的藝術特色,結果師生互動,創造出以下成果:

自清散文有特點,

一線串珠有文眼;

比喻修辭最明顯,

疊詞連連韻律添;

比擬傳情意綿綿,

時有煉字妙手拈。

通讀的第二步,在于充分調動學生表達的欲望,暢所欲“言”,展開聯想,因情為文。既然登山可以情滿于山,觀海可以意溢于海,賞文者為什么不可以情意蕩漾、神采飛揚、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呢?為文之道,貴有感而發,此時作文,何愁言之無物、言之無情、言之無理、言之無序。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其實“讀”、“聽”、“說”、“寫”四者本來就是“一家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不能機械武斷地加以分割,所以,我們提倡“課堂閱讀教學法”。它的顯著特點是:誦讀是“讀”與“聽”的有效結合,品讀是“讀”與“聽”、“說”的有效結合,通讀是“讀”與“說”、“寫”的有效結合。這里邊最基本的是“讀”的能力,拔高的是“聽”、“說”、“寫”的能力,它們的核心是提高思維能力,最終實現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