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設喻教學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11:04:00

導語:語文設喻教學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設喻教學法管理論文

設喻教學法就是通過創設比喻來進行教學。這種方法運用得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能為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記憶;還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便于化難為易。總結其運用規律,大致有三要。

(1)充分研究本體,準確把握本體的特征

教學須因文生法,每教一篇課文,都應在準確、透徹地把握課文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對于適宜設喻教學的內容,需要從如何設喻的角度再作思考,去發現設喻的最佳環節和方式,為取得生動形象的教學效果奠定基矗倘不如此,拋開了對教材的充分研究而刻意設喻,就只能舍本逐末,流于形式,輕則干擾學生的正確理解,重則可能造成知識傳授上的紕繆。

袁枚的《祭妹文》堪稱祭文中的千古絕調,其突出特色在于抒情方式,筆者教授時運用了設喻法,效果良好。課文通篇以情貫穿,字字滴淚,聲聲泣血,手法上,敘事、抒情、寫景三者水乳交融,有機結合。敘事不尚完精細,始終抓住一個“情”字,一個“瑣”字,以事蓄情,寓情于事,且全為家庭瑣事。也正是一件件瑣事的敘述,積淀和引發了強烈的感情,手法也由此變為無所掩飾的直抒胸臆。在這里,敘述往事是基礎,抒發感情是目的。如果把文章比作一首樂曲,那么瑣事就是音符,感情就是旋律,沒有音符不成旋律,沒有敘述,抒情便也成了空中樓閣,而文中恰到好處的幾筆寫景,勾勒了旋律,沒有音符構不成旋律,沒有敘述,抒情便也成了空中樓閣,而文中恰到好處的幾筆寫景,勾勒了環境,渲染了氣氛,又豐富了曲調,是必不可少的伴奏。如此,則音符構成旋律,伴奏增強效果,敘事、抒情、寫景三者完美結合交融為一首優美好聽的樂曲,令人百聽厭。同時,敘事又必以感情為統帥,感情是選材組材的主要依據,不妨又可設喻:瑣事是珠,感情是線,《祭妹文》就是用感情的線貫穿瑣事的珠而連綴成的一掛精美的項璉。

這便是筆者設喻教學的成功之例。由于抓住了本體的特征,設出了形象的比喻,因而確有良效。但離開了對本體的充分研習,設喻將無從談起,教學效果也可能遜色。

(2)力求找到常見易懂有趣的事物作喻體

為了有效的設喻,喻體要選擇淺顯易懂的事物來充當,并且盡具有趣味性。喻性不為學生熟知,學生不能準確理解,甚至根本無法理解,雖設喻亦無益;喻體過于平淡,索然寡味,也難為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

學習《威尼斯》一文需要引導學生領會威尼斯是一個別致的地方,別致之一就在于期“水上城市”特色,包括“水在城中”和“城在水中”。仔細研究課文并加以聯想想象,就可以發現,威尼斯是一個飄在水中的竹匾,匾在水中而水又滲入匾里,條理紋路是小橋,曲徑通幽,大小水道如街路,四通八達。再如駁論文常用的歸謬法也適宜設喻教學。歸謬法就是將錯誤觀點加以合理引申出一個荒謬結論,從而證明該觀點是錯誤的。歸謬法的特點在于以退為進,以非作是,錯誤觀點不攻自破。這就好像搏斗的一種技巧,當對方用了大力猛撲過來,我們不要正面還擊,可以適當躲避,或者順他的方向一拉,對方便會撲倒在地。搏斗時的這種技巧,“拉”是方式,“倒”是目的,是為“拉倒法”,論證上的各種技巧,“歸”是方式,“謬”是目的,是為“歸謬法”,相似在以退為進,斥非有力,又充滿機智。

在寫作教學上,同樣可以進行設喻指導。古人在寫作理論方面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其中不乏以喻說理者,對設喻恰當貼切的也完全可以古為今用。如清代李漁以縫衣喻組織材料,“其初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湊成,剪碎易,湊成難。湊成之功,全在針緊密,一節偶疏,全篇之破綻出矣?!庇秩缭R夢符提出的結構文章要追求“鳳頭”“豬肚”“豹尾”。都是借淺顯易懂的事物來說明抽象復雜的事物,能為教學創造熟悉優美的境界,使學生輕松愉快地理解,然后運用于其寫作實踐。

(3)抓準相似點,務求貼切,新穎

比喻要貼切、恰當、生動、方為妙喻,設喻教學法亦然,故而必須要對本體和喻體的特點認真分析概括,抓住二者最相似的地方。隨心所欲信手拈來,難以取得好的效果,牽強附會而不當,往往不倫不類弄巧成拙。同時,設喻還須追求新意,“泛而不切,好取華辭”(吳曾祺《涵芬樓文談》)則無關實義,“熟而不鮮,襲取舊聞”(同上)則牙慧難辭,王爾德關于以花喻美人的評率至今令人回味無窮,都在啟示我們設喻要求貼切,力求新穎。

在教授《文學和出汗》的論證結構時,筆者也采用了設喻法。課文樹靶時介紹了梁實秋謬論的論點和論據,這兩者構成了一個“人”,論點是心臟,論據是肢體。魯迅駁斥共用四箭。第一箭駁論據,射中活人靶子大腿,讓他搖搖晃晃站立不穩。緊隨其后又迅發兩箭,一談“脾氣”,一論“出汗”,駁斥論點,射中心臟。這兩箭,論據不同,角度有異:舉“脾氣”,自古至今一直在變,從歷史角度縱向舉例,說“出汗”,同時同地因人而異,從現實角度橫向舉例。兩箭關系并列又俱中心臟,恰如:一簡明射中了左心室,一箭射中了右心室。第四簡明借梁之英國文學話題,是“以其人之箭還射其人之身,”亦中心臟。四支箭,阪上走刃,兔起鶻落,活人靶子倒地斃命。這樣的分析,選擇了學生已知的常識,抓住了本喻體之間的相似點,因而分析深入透徹,聽者清楚明白,始終情趣亢畝,產生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教學效果。

在應試作文訓練中,筆者曾深為部分學生的一種錯誤傾向擔心,后經設喻指導,錯誤傾向迅速扭轉。有的學生自以為掌握了豐富的材料,在材料作文中忽視了所供材料的充分運用,看其觀點也非“本材料”中得出而是另有來路。這實際是沒有認識到應試作文與自由創作的區別。應試作文是條件作文,有具體的限制,打比方說,要考查的是裁縫能力和縫紉能力,人家給的是全毛華達呢,你卻拿出了自己的的確良,又豈能如人家愿?事實上不用所供材料照樣可以寫出象樣的文章,但卻不是符合標準的應試文章。明乎此,學生便能自覺遵循規律,做到首先要充分運用原材料,然后再聯系實際運用自儲材料。

上陳三點闡述了設喻教學法的運用規律。究其所未,還是吃透“兩頭”。研究本體,就是要求研習教材,吃透教材,抓住根據。尋找和選擇喻體,就是要求研究學生熟悉學生?!叭泵芮信浜?,相輔相成,就能設出好喻,達到“形象”、“通俗”、“激趣”的目的,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