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結尾方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11:15:00
導語:語文課堂結尾方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的結尾要有極強的藝術性。好的結尾應該意味深長,耐人尋味。那么,怎樣才能使語文課堂的結尾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呢?通過十幾年實踐,筆者摸索出了五種方法。
一、總結法
學生往往不善于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這不利于知識的鞏固。因此,一節課講完后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促使知識系統化。用這種方法的結尾,如果設計得生動、有趣,也能取得極佳的效果。
如教學孫犁的《黃鸝》(2000年秋起使用的人教版試驗修訂本高語二冊,下面涉及課文的版本均與此相同),筆者就采用總結主題思想來結尾。講完全文時,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本文刪去末尾兩段也能構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文末兩段又不是講黃鸝的,那去掉文末兩段不是使內容更集中了嗎?你認為呢?”不少學生回答:“當然是!筆者不置可否,又問:“真是這樣嗎?去掉文末兩段,文章的主題有沒有變化?”這一點撥,出乎學生意料,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索文章主旨的興趣。
二、過渡法
這是在教學一個課時(或一篇課文、一個單元)將結束時,用以小結本課時(或本篇課文、本單元)的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新的領域的承上啟性的談話,這種方法用得好,可以使整篇課文(或整個單元、整冊書)的教學形成一個渾然不可分割的整體,使學生能更好地把握各部分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還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激勵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作進一步鉆研。
如教學李密的《陳情表》(高語三冊)時,筆者這樣結尾:“《陳情表》把孝情寄予在敘述之中,抒寫得淋漓盡致,悲惻動人,感人肺腑,難怪人們說‘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而一代文豪蘇軾卻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高語三冊)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那《祭十二郎文》又抒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韓愈跟十二郎只不過是叔侄關系,十二郎去世后竟悲痛欲絕。這是為什么呢?欲知究竟,請看下篇課文!”這樣的結尾,不僅總結了本篇課文的教學內容,還通過設疑引起懸念,促使學生繼續探究。
三、煽情法
煽情法,指在學生深入領會課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用深情、真摯、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去點燃學生心中潛伏的感情之火,使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見2002年4月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第2頁),從而獲得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并從中受到熏陶。
如教學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高語一冊),在學生深深地理解了馬克思光輝形象的基礎上,筆者這樣結尾:“馬克思為了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為了全人類的幸福,不斷地追求真理,不斷地進行斗爭,給我們帶來了曙光。同學們,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停止思想已整整一百二十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早巳不知模糊了多少往事??墒牵覀兡茏岏R克思思想停止嗎?我們能讓馬克思寬廣的胸懷、高尚的人格、崇高的精神模糊嗎?”這結尾水到渠成,撩撥起了學生的心潮,學生們都激動不已。
四、召喚法
所謂召喚法,就是指教師用熱情洋溢的語言向學生發出號召或提出希望,以感化學生,達到導之以行的目的。
如教學巴金的《燈》(高語三冊)時,筆者這樣結尾:“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说囊簧y免會遇到挫折,甚至劫難。不過,不管遇到什么,你都一定要記住巴金的話:‘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讓我們心中的那盞燈永不熄滅吧!”這結尾,如一段用教師真情演奏出的音符,深深地叩擊著學生的心扉,具有極強的鼓動性和感召力,鼓舞了學生與厄運作斗爭的勇氣,堅定了學生克服挫折的意志。
五、續寫法
有些課文的結局設置得很巧妙,不明確交代人物最后的命運到底怎樣,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在教學完這類課文后,如能用幾句富有挑逗性的話語去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然后,再讓他們把自己的想象寫下來,能達到讀寫相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如教學莫泊桑的《項鏈》(高語四冊)時,筆者這樣結尾:“瑪蒂爾德借來項鏈,只風光了一個晚上,卻因此而需含辛茹苦十年,甚至幾乎葬送了自己及丈夫的一生。而在小說的結尾,佛來思節夫人卻告訴她,那一掛項鏈是假的。瑪蒂爾德聽了以后會怎么想,怎么做呢?”寥寥數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學生們個個都躍躍欲試,進入了“憤”、“悱”的狀態。這時,筆者就讓他們自由暢想,課后寫出《項鏈》的續篇。結果,學生們寫得斑斕多彩。
總之,課堂的結尾要遵循如下原則:①情緒飽滿。只有感情真摯充沛的話語,才能感動學生。②方法靈活。我們必須因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絕不能死搬硬套。③語言精練。結尾不是對課文的講析和重述,語言必須盡量概括、系統。同時,下課在即,也不容許我們揮灑無度。④操作簡便。
- 上一篇:交通局科學發展觀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