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業觀新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5-20 11:54:00
導語:語文作業觀新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的主體(學生)、客體(教師)和教材等方面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還有課堂上產生的學生生成性問題日益成為課堂教學改革和研究發展的重點。而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反饋――作業,人們關注甚少。為此,本文從教學的實際出發,結合日常教學實踐,談一談對自己在實施新教材(蘇教版語文)中對作業處理的一些做法及想法。以待拋磚引玉。
在作業方面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不斷地思考創新,打破舊有的思維和觀念,獲得了許多有益的成功的經驗,但是在剔除舊的同時也把一些長期積累的好方法和好的做法也給丟棄了,陷入了兩個誤區,一認為注重學生的能力發展,就是要加大學生的作業量,加大訓練的力度,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作業難度提高,數量增大,作業求全,求深的現象屢見不鮮。另一認為新課改就是革除學生的負擔,尤其減除掉學生的作業負擔,注重開展一些在課堂上的熱熱鬧鬧教學活動。殊不知,這完全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真實意圖,沒有真正把握新課程的實質。所以,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作業觀應是科學的發展觀,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和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
一、作業多少要“適量”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要不要作業呢?回答是肯定的,語文教學一定要有作業。因為有了作業就能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反饋。作業檢查的結果,一方面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師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方向。作業作為教學反饋的手段,它的作用是重要的。為此,在布置作業的數量上是有講究的。作業量既可多也可少,甚至可沒有作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進行布置,讓學生做多做少,教師要心中有數。如教授蘇教版語文必修一(以下稱“蘇語一”)時,“向青春舉杯”的作業我僅布置兩次主題作業。一是開展詩歌朗誦,要求人人參與;二是要求家長和學生互寫一封家書,進行思想交流和溝通。在學習“像山那樣思考”時,我利用國慶七天長假,讓學生回家后,到大自然中觀察“江南”的秋景,并以“江南的秋景”為題,寫一篇主題作文,返校后,在班內進行交流展示。因此,作業的多少要適“量”。
二、作業難易要“適中”
“課程目標是評價的基準,語文課程評價要根據總目標和分類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不同表現和不同學習需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由于班級內學生的智力程度和學習程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要區別對待。不僅在教學內容的講授上,而且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都要有體現。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作業的難度要大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作業的難度要小一些。也就是說,作業難易要適中。怎樣才能做到作業難易要適中呢?在教學中,按照學生能力層次的不同,我把作業分為A、B、C三檔。A檔題的難度大,B檔題的難度中等,C檔題的難度小,能力強的學生只做A;能力低的學生做好C檔的基礎上選做B檔;能力中等的學生在做好B檔的基礎上選做A檔。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去選,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和能力,使自己既吃得好,又吃得飽。這樣的作業布置方法,適中又適口,很受學生歡迎。
三、作業時機要“適宜”
作業時機是指作業布置的時機要緊緊跟進教學的進度,過早,過快,過晚都應以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為佳。因此,作業布置的時機要適宜。課文的預習作業要過早,布置在課文學習之前,讓學生提前做好,達到掌握字詞,熟悉內容,提出問題的目的。學習完課文之后,檢查反饋要快,趁熱打鐵,達到鞏固的目的。模仿練習,隨筆作文要晚一點。以《想北平》(蘇語一)為例來說明,首先布置預習,讓學生自己動手整理出字詞的音、形和義;理清“想”的線索結構;并標出文章中的疑難處,供課堂學習解決。學完《想北平》后,及時對基礎知識(字、詞、句、段)檢查反饋,積累知識,提高解題技能。由于我班學生都是寄宿生,我便利用月假學生回家之際,讓他們先實地觀察,返校后,在以《想____》為題,寫一篇隨筆,培養學生家園之情。所以,合理有序地布置作業,不但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同時也調控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方向。
四、作業講評要“適時”
作業講評要適時,就是說作業的講評要準時、及時。作業講評不能延誤,拖后甚至不了了之。這樣做,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錯誤得不到訂正,很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鞏固。因此,教師對待學生的作業要準時、及時地進行批閱和講評,不能讓學生苦苦地等待而沒有結果。“慢待”了學生的勞動成果,其實也是不尊重學生的行為表現。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慎重處理作業問題。關于作業的批閱和講評也要講究方法。在教學中,學生的作業我不是全評和全批的,而是充分地利用學生的能動性,發揮語文課代表及小組長的作用,協助我來解決作業的講評。一是語文課代表負責監督學生之間互批,并歸納出問題,由他在班級里給予公開講評;二是開展小組互批,小組長予以講評。這兩者都是在都是宏觀調控下進行的。三是重點的疑難的,由教師大講特講,直至學生完全理解。
五、作業次數要“適度”
作業的次數不在于多或少而在于適度。如果作業布置過于頻繁,易于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造成學生心理的反感情緒,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和進度。反之作業次數過少,也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鞏固。作業的布置和設計要有計劃性,不能盲目,隨心所欲,都要依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而定。如我在布置“月是故鄉明”(蘇語一)這一模塊的作業時,把作業的次數定為五次。按專題布置兩次預習作業;按模塊綜合按排語文基礎知識和散文閱讀訓練各一次檢測反饋;作文訓練一次;“鄉愁”類詩歌專題研究一次,就是讓學生搜集寫“故鄉”或“鄉愁”的詩,四人一組合作撰寫研究報告,并在課堂上交流和展示。作業按排的時間、次數合理有度,留給學生鞏固和消化的時間和空間,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的能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所以,語文作業的布置要遵循服務于教學的目的。從教學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從學生學習的現狀出發,做到“適口”,適合學生的口味,學生才能喜歡和接受。
怎樣才能做到“適口”呢?怎樣以科學而又負責態度來對待教學中的“作業”呢?
一是求“精”,作業品位要做到精致
作業的布置要有精品化的意識。目前各種題目、題型十分龐雜,魚目混珠的現象比比皆是。怎樣布置作業,布置好的作業,值得我們思考。如果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隨意性太大,或者以不負責的態度來布置作業,想到啥就布置啥,不加以比較和選擇,訓練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作業的安排上,教師一定要有精品化的意識。先廣泛搜集訓練題目,并整理出來,加以選擇,供學生訓練學習。作業才能上檔次,有品位,富有針對性,才能達到教學反饋的目的。
二是求“實”,作業形式要體現實在
實實在在,不務虛,不獵奇,是語文作業布置的基本要求。緊緊扣住課文的內容和教學知識點去考慮選擇恰當的題型讓學生訓練,而不是只圖形式的新和奇。知識點的訓練得不到落實,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題型上,要符合高考題型的模式,在此基礎上力求創新。走平實與創新之路,必須落實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否則就架空了學生的能力。
三是求“巧”,作業方法要力求巧妙
語文作業不能搞題海戰術,而要以訓練和提高學生能力為主。在精致化的基礎上,要把方法的訓練落實到語文作業的練習中。方法和技能的訓練不能呆板,要具有靈活性。題目少而精,方法靈活多樣,盡可能地做到以一當十,舉一反三。學習《我心歸去》(蘇語一)時,事先讓學生參照課文中的語句進行仿寫。例如,“我當然知道,我會對故鄉浮糞四溢的墟場失望,會對故鄉擁擠不堪的車廂失望,會對故鄉陰沉的雨季失望,但那種失望不同于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要做到一題多練,練習修辭、句法、句式和表達方式。再者,要求學生把課文中這樣一些優美的或哲理性強的語句,摘抄到筆記本中,作好積累,反復誦讀,提高他們的語言感悟力。
四是求“質”,作業內容要富有價值
作業訓練的效果高低是由作業內容有沒有價值決定。高質量的作業對于學生的訓練效果最佳,低劣的作業只能減弱訓練和反饋的效果。教師在作業的安排上,要重視作業的質量,不能只圖為訓練而訓練。由于各種教輔資料充斥,有的資料和試題的質量低劣,甚至錯誤百出。如果教師不對作業的內容加以選擇和甄別,然后再布置,那么學生訓練和反饋的效果就低。高質量的教學一定要有高質量的作業相伴。高質量的語文作業能提供準確的反饋信息,以便校正教學的方向和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所以語文作業的內容便具有了真正的價值。
總之,語文作業的安排布置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在充分發揮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時,“重在激發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熱情;并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發展建議,同時反思自己教學行為,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過程,促進自身的發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所以,語文作業雖然位于課文教學過程之尾,但是其重心應著力于教學過程的前端,方凸現其價值。
- 上一篇:交通局思想政治工作的調查報告
- 下一篇:黨的基層組織教育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