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chuàng):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時間:2022-06-28 10:23:00
導語:獨家原創(chuàng):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育是時代的客觀要求,然而在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卻忽視了審美教育。高職院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再加之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審美教育大有被遺忘之勢。文章分析了高職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挖掘了美的因素,滲透審美教育勢在必行。通過分析高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分析滲透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現(xiàn)代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學觀念上時常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教學方法上往往注重單向灌輸書本知識和傳統(tǒng)理性分析,常常導致教學程式過于僵化,教學形式呆板,審美教育缺失,這不僅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而且也直接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到語文知識的學習。因此,我們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從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質著手,把審美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職業(yè)技術人才努力。高職教學應該在感性因素的參與下,把深奧的知識教育與動情的審美享受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以促進學生心理結構的全面發(fā)展.因此,高職教學審美教學的實施、參透和強化,是語文教師積極探索的課題。
本文結合高職語文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將美學教育規(guī)律參透其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的能力.發(fā)揮高職語文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審美教學功能
【關鍵詞】審美教育;語文教學;高職院校;教師素質
一、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當今社會是科技飛速發(fā)展騰飛的時代,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日新月異,不斷要求著我國教育的發(fā)展與革新,而高等職業(yè)院校的教育更應該與時俱進。在教育教學中把人文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結合起來,這對在新世紀落實科學教育觀、全面推進高職素質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現(xiàn)代社會由于生活的多樣化、知識信息的廣泛化,審美活動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美育也成為時代的客觀要求。將審美教育滲透到高職語文教學中,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體現(xiàn),也將反過來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愛好和效果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滲透審美教育,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審美因素,把課程的理性內容與感性形式、抽象概念與鮮活形象有機統(tǒng)一起來,把深奧的知識傳授與動情的美感體驗結合起來,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對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產生濃厚愛好,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時也把語文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而有實效。
二、高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近幾年高職教育盛行,各高職院校普遍擴招,造成大部分高職學生基礎都比較差,尤其是語文水平相對偏低,只能理解和把握一部分教學內容,不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或參與其他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甚至有學生連學過的單詞都不能準確流利地讀下來,課堂氣氛很不活躍。更嚴重的是學生語文水平差別懸殊,教師很難做到分層次教學,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嚴重的是學校教學模式單一,語文教學缺乏足夠的分類指導,在教學內容、教學安排等方面,不能滿足社會經(jīng)濟和科技文化發(fā)展對不同種類人才的需求。這使得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得不到脫穎而出的機會,在應用能力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培養(yǎng)。
(二)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和“唯理智教育”的盛行,使得大學語文課堂成為單一的向學生移植知識的過程,教學指導思想一直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
教學方法跟高中相比也沒什么變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忽視了審美情趣對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作用,對待語文課本的講解只是領讀和解釋生詞、翻譯課文,講解語法,告知學生練習題答案,這樣泛泛講授,以課文、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不注重補充課外知識,談及學生感愛好的話題,缺少美的內涵,學生也只是埋身于題海和積累詞匯,語法之中,語文課堂枯燥無味,失去了它原有的美。
三、審美教育的特點
(一)形象性
美的對象總是以其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xiàn)在欣賞者的意識里,我們在教學中,必須結合具體形象進行審美教育。
(二)愉悅性
寓教于樂是美育的基本特點。古羅馬著名美學家賀拉斯在《詩藝》中說:“詩人的作品應該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我們的許多課文恰好能符合這個觀點。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朗誦、分角色朗讀、幻燈、圖片展示等多種形式進行。
如學習《荷塘月色》,可以采用幻燈、圖片展示,甚至采用實地感受等方式,對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提高美的鑒賞能力具有莫大的作用。
(三)普遍性
美是到處都有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在現(xiàn)實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同樣,在我們的教材中,到處都充滿著美的對象。
(四)深邃性
審美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種長期效應。經(jīng)過長期的審美教育的熏陶,會使人形成完美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定向,結合語文教學,同類的審美對象通過一而再,再而三的審美教育,會在學生心里形成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審美心理和審美個性。
(五)感染性
情感是一種心理過程,德育、智育中的情感因素,是通過理性說教,運用抽象的概括論證,以理服人。而美育中的情感因素則是以情感人,以情服人,通過美的事物激發(fā)人們的情感,形成審美體驗,喚起情感共鳴,使人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得到升華。
(六)自由性
在審美教育的過程中,不帶有強制性,是完全自由的,主動的。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的審美教育,同樣也是自由的,主動的。因為這些內容許多是不需掌握、不需考試的,學生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可以憑個人的心理需要和興趣愛好。
(七)實踐性
審美教育的實踐性具有直觀性和審美創(chuàng)造性。審美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感知美、認識美、鑒賞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四、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一)挖掘語文學科中美的因素,讓學生感受形象美,利用美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愛好和積極性,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語文與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一樣,都有它獨特的語音、語調,假如再深入地感受,會發(fā)現(xiàn)它有一種韻律美,節(jié)奏美。另外,我們知道,任何民族文字的書寫都會在使用中提出美化的要求,依照幾何圖形設計的語文字母流暢、簡省、快捷,堪稱絕妙的線的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另外,現(xiàn)行大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且都是名篇佳作,篇章多,題材廣,如人物傳記、寓言故事、活動記述、社會文化、文史知識、科普小品等材料,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水平,熔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于一爐,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又是學生在借鑒模擬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最好見證。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語言的文字美、音樂美、書寫美、韻律美、節(jié)奏美;語文教材內容的文明舉止美、異國人情美、風俗文化美,師生關系的融洽美、和諧美、教師良好的教學安排、精湛的課堂教學設計等均含有美的因素,可以把學生引向崇高的美的意境,誘發(fā)學生去聯(lián)想、去深思、去探求,使年輕的心靈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二)提高教師的素質
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水平,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必須博學博愛,敬德敬業(yè),要有正確的教學態(tài)度,飽滿的熱情,強烈的責任心,高度的寬容心,執(zhí)著的追求,同時應認真開展語文教學研究,勤奮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孜孜不倦地探求教學規(guī)律,把教學和教研融為一體。要將審美教育滲透在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教師首先必需具備語音知識,把握規(guī)范的發(fā)音和朗讀要領,把語文本身所具有的韻律美展現(xiàn)出來,只有有了教師語音、語調的標準化,才有廣大學生的語音的基本準確,才能使得大家感受到語文語音的韻律美。生動的教學語言對學生是一種享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美應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前提。教師的音容笑貌和言行舉止都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美學知識,要系統(tǒng)地學一些美學理論,了解一般的美學原理,學習美學理論要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要善于發(fā)掘學科中的美育因素,使美育與學科教育融為一體,具備對美的形式的敏銳感受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從而在教學中不斷地發(fā)明創(chuàng)造,使自己的教學藝術化、審美化,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美的陶冶。
(三)美化課堂氛圍
由于學生審美意識、趣味、理想、素養(yǎng)、經(jīng)驗等有差異,因此不能硬套一個模式,壓抑學生的審美情感,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字母、單詞、句子的書法比賽,以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悟和追求,用事實讓學生懂得“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時時是創(chuàng)造之時,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用事實讓學生感受到人人都有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審美欣賞需要有形象的感受、活躍的想象、情感的體驗和理智的引導,這樣才能真正走入美的境界,從中獲得感官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滿足。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要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表現(xiàn)美,渲染教學氛圍,提高學習愛好,進而提高教學效益,達到培養(yǎng)審美教育的目的。
結合語文課的特點,我們可以利用作文、演講、出黑板報、編手抄服報、編作文選、分角色朗讀課文、詩歌朗誦、演課本劇等形式,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
五、小結
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美感經(jīng)驗,引導他們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力、想象力,對課文的形象給予補充和豐富,使課文在腦中有聲有色活起來。這樣,才能有效地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到無限的情。`總之,語文學科是一門技能課,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應把握一定的繪畫、書法、音樂、表演、朗誦、編劇和導演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樣就可以在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同時,恰如其分地發(fā)揮一些特長激活課堂教學,把語言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同時也給課堂營造了一種和諧美的氛圍,自覺地把學生帶入了審美的境界,進入了自由創(chuàng)造的天地。學科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它包含著許多美的因素,它要求教師把艱苦的教學活動同深厚的審美修養(yǎng)融合起來進行美的創(chuàng)造,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激發(fā)學生運用美的規(guī)律以造福社會,創(chuàng)造出更新,更美的世界,這就需要提高教師的審美修養(yǎng)。美育的實施需要我們教師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具備濃厚的美育意識,創(chuàng)設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語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陽光,變成雨露,深深地滲透在學習過程中。
【參考文獻】
[1]程廣友,柴華。當代大學審美教育的功能與實施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3][烏]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教育出版社,2000.
[4]《美術概論》[M]。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
- 上一篇:會計主管的述職工作報告
- 下一篇:自然資源資產研究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