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參透德育的研究
時間:2022-07-12 03:58:00
導語:獨家原創: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參透德育的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急劇的嬗變,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的教師,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體現。本文擬從新課程下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參透德育的研究進行論述。
【關鍵詞】德育滲透政治課課堂教學教育方法
《中學德育大綱》指出:“思想政治課是向學生較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門課程,在諸途徑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課程教學為主要形式,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觀點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武裝學生,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認識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由此可以看出,政治課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雖然中學其他各科都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是像政治課那樣,整個教學都著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的教師,就要認真完成這個重要的任務,即培養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任務。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發生了一個特大的轉變,中國國情變得越來越強。中國的政治地位,科技水平也有了相對的提高。融入全球是我們的夢想和必經之路。2001年,我國不負眾望,終于加入世貿組織。欣喜之余,我不禁有一絲憂慮:入世后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該怎么做?加上現在社會的高速發展,無論是國家還是各省份都應該注重于思想政治的改革。事實證明,WTO正悄悄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國的文化,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等都受到外國的沖擊。慢慢的我們融入世界。面對這個現狀,作為國家的領導人和一些專家們必須仔細分析入世后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變化,例如,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政治?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管理?我們該如何防范?該如何應對?等等這些問題要對此建立比較正確的認識,積極探討新背景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策略,促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發展。當代大部分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在巨大挑戰和巨大機遇并存的新形勢下,他們對提高自身整體素養有明顯的緊迫感;他們愛國熱情進一步高漲,民族自豪感得到進一步加強:他們心中,國家的利益、地位是根深蒂固的,國家的榮譽是至高無上的。這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由于社會上不良現象、不良思想的影響,使一部分大學生知行背離,在思考人生價值時產生了不少困惑,個別學生甚至出現了錯誤的人生觀。如受到享樂主義、金錢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影響。加上全球一體化,文化的沖擊,不良文化的影響,給大部分學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思想文化建設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維護正常的社會道德觀念,調動人的一切積極因素,為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服務,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在解決各種人民內部矛盾以及各種有悖于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思想問題的過程中,幫助人們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針對人們的思想實際。因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存在決定著意識,思想來自于社會實踐,這是無可變革的真理。所以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建設,特別的新課標的提出適合學生的發展,新課標從實踐中獲取的重要資源,在現代社會,我們不能在停在以前的授課只是“一味的抄”。要的是融化貫通,各個學生能真正的領會思想文化的涵義,體會思想建設的重要性,授課只是一種傳道的途徑,關鍵的還要我們從事實踐。因此,了解和掌握新世紀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是當務之急,要做好學生的道德學習和道德建設工作,則更需要充分認識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所出現的新情況,注重學生道德學習和道德教育途徑和方法的創新,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能解決新問題。所以我們要注入新課標的教學。
國家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的綜合實踐活動領域內,有研究性學習。
新課改已面向全國各省區推廣和開展,受經濟發展和教育觀念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研究性學習開展的地方差異性很大,效仿和移植地開展,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在部分地區研究性學習還是處于借鑒和探索階段。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開展研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改變人們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不僅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同樣是教師,學生與廣大人民的職責。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各學段都采用了全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新課標繼承和發揚了舊課標的優點,既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又能夠把黨和國家的要求與學生的身心需要有機地統一起來,面對這樣的課程改革,要上好思想品德課存在著極大的挑戰,我們要做到哪些?
一、政治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
新課程下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的不僅僅是基本道德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我在講授初一“個人生活中的道德規范”這部分內容時,要結合中學生特點,教育學生要努力培養自已自立自強,不依賴他人的良好品質;做誠實、守信的人;為人要善良,待人要寬厚;正直、說放做事公道;要有責任感;要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在初四的教學中,我教育學生要以崇高的共產主義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已,時刻準備為祖國做出自已應有得貢獻,再實踐中使自己鍛煉成為一名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得戰士。
二、政治課教學中德育滲透應遵循的原則
無痕化的課堂德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讓學生在心里自然而然的接受,是一種符合學生實際的教育方法的優化,我在教學中采取以下三個原則:
1、情理法并用。情是學生思想教育的基礎。許多實例說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情感濃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學生減少心理障礙,防止逆反心理,增強接受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理是學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學生情感豐富,易于對客觀事物產生激情。但他們閱歷淺,經驗不足,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學生掌握了科學理論,他們的人生信念才會樹立得堅定持久。法是學生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簡單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沒有法,情有時變得沒有原則,理也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只有法,才會使他們按照社會、學校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可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須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思想教育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2、貼近學生。貼近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貼近學生的認識規律,貼近生活,從近入手,把和學生相關、密切的、能夠影響他們的因素抓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從前學生評價政治課“老師備筆記、講筆記,學生記筆記、抄筆記、考筆記,最后落得全忘記”。教師為應考而教,學生為應考而學,背離了政治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基本環節,偏離了教學目標,沒有充分發揮它在塑造學生優良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應有作用。
3、開放民主。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老師不居高臨下,而是充分啟發,引導學生的主動性;變單純灌輸知識為啟發學生運用知識,變傳統說教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兩個課堂,書本和實踐兩種教材。“精雕細刻,深入淺出;授人以漁,激勵思維;情真意切,育人導行”的政治課,學生享用終身。
三、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中學生,他們經過小學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對集體、國家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升入中學之后,我們的任務是繼續強化和深入學生們對這兩個概念理解,進一步加強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在講授“學校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時,首先讓學生自己來說:在學校生活中應該怎樣做?作為班集體中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集體,要建立一個良好的集體,必須依靠集體中成員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家應該熱愛集體,遵守紀律,做學校的主人。”由此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沖突的時候,能夠克服個人小利,顧全集體大局,自覺地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逐步樹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祖國,心中有人民”的集體主義觀念。
在初三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社會發展史、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代史的教育,使學生了解祖國過去所蒙受的屈辱和災難及其原因,懂得為什么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讓他們了解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再結合時勢政治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目前在政治、經濟、國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在國際環境中的地位,有我國未來發展的偉大目標,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和特產資源,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文化遺產,培養學生與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遠大理想。在講授民族政策時,先從班級實際出發,教育學生要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由此,聯系到整個國家,通過教育學生尊重兄弟民族,遵守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深對祖國母親的熱愛。
四、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教育
世界觀是人們對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部分,是人們對待人生問題的根本觀點和態度。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生活、事物的憧憬、向往和追求,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信念。它反映一個人的生活目的和為之奮斗的目標。世界觀、人生觀、理想三者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
在教學中,通過科學的共產主義理論教育,使學生認識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生的意義;通過共同理想的教育,使學生懂得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階段,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實際步驟;通過革命傳統教育,教育學生學習、生活和理想結合起來,把對理想的追求變為學習的動力。在新教材中,教材設置了很多辯論的題目,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好好利用這些材料。而且在每一單元的最后都有綜合探究,這些題目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德育辯題,如“正確對等待金錢”、“做好就業與自主創業的準備”、“有序與無序的政治參與”、“政府的權威從何而來”……這些辯題通過稍微改變下就可以成為辯論會的主題。通過這些辯論會,對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就業觀、公民觀、權力觀、愛國主義教育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五、堅持永恒性,以學生們激昂的朗誦鼓舞人
在教學中,我通常注重充實與課本有關的高尚事例和文學性強的德育內容,并以學生們激昂的朗誦鼓舞人。例如:在講授“熱愛人民的傳統美德陶冶著中國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靈”時提到岳飛這個名字,我就想:岳飛在抗金前線寫成的《滿江紅》一詞不就是千百年來陶冶一代又一代人們心靈的好教材嗎?于是,我將該詞全文抄給學生們,并讓他們齊聲朗誦。激昂的情緒、高尚的內容、優美的詩句,加上鏗鏘有力的朗誦節奏,使同學們深深體會到了岳飛在為國為民作出奉獻乃至犧牲時表現出來的沖天豪氣,也使他們在“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勸誡下,更加珍惜光陰,更加增添努力學習的緊迫意識。在講授第十課“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時,我將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一文,擷其片段抄給學生們。照樣是學生們充滿激情和豪邁的朗誦,尤其是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使祖國的未來與青少年休戚相關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為祖國勤奮學習”的思想,在學生們純凈的心田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滲透”。
總之,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果我們每個政治教師都能抓住德育滲透的特點,遵循德育滲透的原則,相信必定會取得良好的德育滲透效果。
1.學生占主導地位。老師能正確的認識到學為主,教為輔的理念。
2.探索適應新課改下的學科教學方式,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的思維品質。
3.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合理將網絡信息與所學的相關知識綜合運用,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等等
總結: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質量。新課程為基礎教育打開了一片自由發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新課程從教學理念的教學互動,讓學生成為教堂上的主人,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空間,強化了學習的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作為老師積極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同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尊重學生個性和獨特發展需要的基礎上,著眼于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開發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大膽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通過討論、調查、查閱資料、訪談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使我們的教育教學都能開辟出真正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完全有賴于我們的教師帶著新思想、新認識、新做法去耕耘、去發揮、去創造,去呈現新的氣象、新的風尚、新的成效。讓學生的潛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新課程的提出適合于時代的發展,況且現在的文化危機,如果老師能給學生去實踐,去發揮,那樣不但能從根本上讓學生適應社會,同時也能從實踐中提升自己,其實,課堂教學已經將關注的重心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以學論教”使得我們必須重新界定一堂好課的標準,新課程的理念就是讓學生更好的發展,現在在適合學生去實踐,因此在新課程的應運之際,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更好的去實踐,去耕耘。
- 上一篇:村官助理述職工作報告
- 下一篇: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領導班子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