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起始階段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4 08:29:00

導語:高中起始階段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起始階段問題分析論文

一、理想(主導性)

詩人流沙河說:“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

達爾文一生鐘情于,他長期堅持到野外觀察動植物的習性,1859年寫成了《物種起源》一書。談到科學研究,他曾直言不諱地說道:“我之所以熱衷于科學的研究,是因為我堅信一點一滴、日積月累的科學發明與發現,總會對人類有一些益處,何況研究本身也十分有趣。同時,坦白地說,我不只希望受到其他博物學者的尊敬,更想在科學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這野心引導我一步步前進。”

少年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理想。他為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的振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這種偉大理想的導引。1976年,總理不幸病逝,他為祖國操勞一生的光輝品質,深深地感動了當時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的心,他下令紐約聯合國總部為下半旗致哀。

偉大理想造就偉大的人。馬克思早在中學就樹立了為人類謀求幸福的遠大理想。他在中學畢業論文中寫道,一個人只有立志為人類勞動,才能成為真正的偉人。他說:“我們選擇職業所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謀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而作犧牲。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萬個人。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人人都有理想,但理想的層次不同。從上述三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理想有關注個人價值、祖國命運、人類的不同。確立理想的出發點和實現理想的目的性不同,決定了理想層次的高低不同。

小學和初中時期,學生的理想較多的停留在個人愿望的層次上;高中階段,這種狀況雖沒有太多實質性的變化,但隨著個性心理的趨于成熟和穩定,個人愿望中,已融進實現個人價值的思想。如何幫助學生將個人抱負理性化并上升到更高層次,這就需要發揮理想教育的功能了。

崇高的理想可以催人奮進,不會陷入個人的狹小天地中。青年時代的和他的朋友們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要為改造、改造服務,不圖個人升官發財,要把青春時光花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他們商定,朋友之間“三不談”:“不談金錢,不談身邊瑣事,不談男女戀愛。”一次,去一個朋友家里,見這位朋友正在仔細地吩咐仆人上街買肉,涉及肉的價錢、分量、質量以及謹防受騙等問題。對這位朋友的瑣碎很不一為然,覺得他目光短淺,不能作為思想上的朋友,就毅然和他斷交了。

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生理上的頭如果沒有理智作為主導,不會明了行動的方向。理想,是人類行為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又是一切理性智慧的主導。

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性)

闡述這個問題,我們得首先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通過獲得知識和能力,使自己有別于一般人或者說粗疏懶散的人;為此,我們得培養良好的習慣,為這個目的提供保證,或者,培養這個習慣,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較高行為修養的人。

作息習慣(克服惰性):求學階段,這一習慣主要是指能按時起床,按時上學,按時休息。學習時,追求高效率;休息時,追求高質量。值得強調的是休息。列寧說:“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許多同學在緊張的學習之后,喜歡一種自由散漫的休息方式。這,既耽誤了有效的休息時間;又在不自覺間培養出一種無節制放松的不良習慣。高質量的休息可為高效率的學習提供精力上和時間上的保證。一定要重視樹立按時休息的觀念,培養高效睡眠的習慣。

衛生習慣:衛生習慣包括個人衛生習慣和公共衛生習慣。個人衛生習慣是個人素質的一個方面,其外在表現可到個人形象乃至其所在的集體形象。公共衛生習慣的養成要從培養公德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入手。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個人身體健康,心情舒暢。有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能創造一個整潔、優雅的人文環境和心理環境,提高學習效率。

飲食習慣:從班級建設的角度看,飲食習慣是指選擇適當的時間吃東西,不亂吃零食,不亂丟垃圾。

語言習慣:良好的語言習慣是指語言表達注意對象,文明得體,不亂說話,不說臟話、粗話。認識到語言的巨大力量:一句話可以讓人笑,一句話可以叫人跳。

勞動習慣: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人們智慧和汗水即勞動的結晶。勞動有勞力和勞心之分。這里的勞動習慣是指具備愿為集體貢獻力量的習慣:或獻計獻策,或付出體力。應該認識到,任何懈怠、懶散的惡習都會影響到良好班風的形成。“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于國如此,于班級何嘗不是如此。

鍛煉習慣:高中階段學習相對緊張,繁忙。“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鍛煉身體是必要的。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也可以增加自己生活和學習的信心,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交往習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和誰交往,以什么樣的方式交往,取決于個人的交往目的和生活旨趣。同學之間交往要有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的心理準備。一事當前,學會替對方考慮;意見分歧,學會求同存異;言行沖突,要互涼互讓。良好的交往習慣有助于優良班風的形成。

行為習慣的養成,注重的是規律性,注重的是良性循環。在一種有規律的良性循環中,可以塑造出多姿多彩的中學生活。

三、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主動性)

教育專家說,非智力因素在人們成才的道路上所占的比重,相對于智力性因素約為80%。

保持興趣:世界著名物家愛因斯坦在6至14歲的時候學過小提琴,但沒有遇到一個好老師,進步不大;后來他愛上了莫扎特的奏鳴曲,激起了他對的真正熱情,在心中產生了一種要把優美的音樂表達出來的強烈愿望,而這種愿望逼著他自覺地去努力提高演奏技巧。終于,他成了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愛因斯坦這段體驗時說:“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愛好才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促進學習的內動力。

勤學好問: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自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前后聯系,反復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我們通常說,老師是引路人,是拐杖,是梯子。引路人是指老師告訴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授之以漁”,是從教學的角度而言;拐杖、梯子,更多的是從學生自學、為學生提供幫助的角度來說的。自學講究一個“勤”字,反對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自學猶如登山,拐杖和梯子是必須的了。預習和復習屬于自學的兩個重要方面。

觀察思考的習慣: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學生應當學會觀察,逐步形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將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通過大腦進行信息加工,事物一般和特征,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切磋琢磨的習慣: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甚至爭辯,相互啟迪,促進智慧的。

動口動手的習慣:很多學科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比如口語,語文寫作,理化實驗等。動口動手是形成能力,開啟創造性的前提性環節。

練后反思的習慣:反思是解題之后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說,習題做完之后,要從五個層次反思:①怎樣作出來的?想解題采用的方法;②為什么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③為什么想到用這種方法?想解題基本思路。④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對此歸納,思維求異。⑤能否把題目變通一下?變成另一類題目?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總結歸納的習慣:每學完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的知識點連成線、鋪成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想活躍。

學習習慣的養成,注重的是主動性、前瞻性、互助性、性,核心是主動性。

四、具備幾種優秀的心理品質(創造性)

專注:馬克·吐溫曾說:“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于某一項事業,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專注是一種可貴的學習、思維品質。它是一個人沉浸到自己從事的工作中的表現。相傳,古希臘物家阿基米德,為了弄清國王的皇冠是否完全是純金所鑄,苦思冥想,毫無頭緒。有一天,他到公共浴池洗澡,當他坐進澡盆時,發現池水往上升起并溢出盆外的時候,猛然受到了啟發。欣喜若狂的心情,促使他要盡快地將稍縱即逝的設想予以驗證。他發瘋般地沖出浴室,完全忘記了穿衣服,赤身裸體在街上狂奔。

自信:李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是許多名人成功的心理基石。與之相對的是,許多事不是我們沒有能力做好,而是我們在失去信心之后不敢去做了。看看撒切爾夫人,我們的某些心理缺陷或許會有所改變。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有一次聽到別人議論:“女人竟想執政!”她立即站出來自信地說:“我不僅要當英國的第一個女議員,還要當英國第一個女首相!”當她與石油大亨撒切爾喜結連理時,她說:“今天,人們知道撒切爾夫人是因為撒切爾;明天,人們將因為撒切爾夫人而知道撒切爾!”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快樂:我們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樂。快樂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來自于自己的心態,是自己內心的感受。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態,因而便產生不同的結果。有三句看似很簡單的話,曾經幫助很多人找到并體驗了人生的快樂。這三句話就是:“太好了!”“我能行!”“我幫你!”樂觀的人常說“太好了!”這句看似不起眼的話反映的是一個人遭遇挫折還能帶著微笑的心理品質。自信的人愛說:“我能行!”“不能行”和“我不行”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我能行”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而“我不行”則正是失敗者的主要原因---失卻了自信。快樂的人常說:“我幫你”。煩惱的人愛說:“你幫我”。助人為樂,不只是個詞語,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為人的原則。如果你能真心,無私地幫助別人,你就能體驗到人生的快樂,在幫助他的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的價值,會有一種成功感。

誠信: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于誠。”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言必信,信必果:劉邦與百姓約法三章,最終贏得了天下。信義是人之根本。子貢曾問孔子:到底怎樣去治理國家?孔子回答:第一,有充足的糧食儲備;第二,要有充足的軍備;第三,要讓老百姓相信政府。子貢又問:迫不得已,三條中要去掉兩條,應該保留那一條?孔子說:應保留第三條;三條中信義最重要,如果老百姓不相信政府,國家很快就會滅亡的。

愛心: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魯迅說:“無情未必真豪杰。”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曾應邀到江蘇某縣上示范課。觀眾席上坐著兩三百名前來觀摩的老師。上課時,錢夢龍老師突然發現了藏在旁邊“旁聽”的幾名“差生”,他當即熱情的把他們請到顯要位置上,讓孩子們感動的流下了熱淚。第二課時,錢老師特意讓一位掛淚出場的女生回答問題,并真誠地夸她聰明,使淚痕未干的女孩的臉上綻開了開心的笑容。

不怕困難和挫折:宋人方岳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孔子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困難和挫折,是傾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濤,又是錘煉強者鋼鐵意志的熔爐。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回顧他的人生遭遇時,談到自己的“人生三劫”:一劫是15歲到20歲期間,貧病交加,但每天廢寢忘食,苦攻數學,自學有成,跨進了數學王國;二劫是抗日戰爭時期,黑暗,民不聊生,仍堅持排難攻堅、著書立說;三劫是十年動亂,批斗抄家,但仍冒著風險到各地推廣“優選法”、“統籌法”,把數學用于國民。意志和毅力是戰勝困難、挫折的法寶。

持之以恒:宋人羅大經說:“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荀子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無論求學還是做事,看準了方向,就要堅定不移、堅韌刻苦、堅持不懈地做下去,不獲成功,誓不罷休。希臘神話中,宙斯為了懲罰西齊弗,要他每天把一塊巨石推上山巔。西齊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做到了;可一到夜里,這塊巨石又會自動滾下來,這樣,第二天,西齊弗還得往上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折磨并沒有催垮西齊弗的意志,他以超乎尋常的毅力堅持著。最終,西齊弗無與倫比的執著,迫使宙斯放棄了對他的懲罰而贏得自由。成功屬于持之以恒者。

創造:李可染說:“踩著前人的腳印前進,最佳結果也只能是‘亞軍’。”創造,指想出新辦法,建立新,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司馬遷《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部巨著從到形式都是劃的創新。當代學家張大可教授為其總結了十個方面的創新:①首創紀傳體,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的等級序列;②首創貫古通今的通史,建立了歷史發展斷限理論的年代學;③首創“太史公曰”的史論形式,提出了系統的史學理論;④首創經濟史傳,發展了古代樸素的唯物史觀,意識到經濟發展狀況對社會歷史起決定的作用;⑤首創軍事史傳,系統的總結了古代的戰爭理論和敘述了戰史內容;⑥首創學術史傳,辨明學術源流;⑦首創民族史傳,提出了民族統一的思想;⑧首創了各色人物的類傳,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⑨首創語譯古文,使艱深的語言通俗化;⑩首創歷史文學,把歷史人物的實錄塑造成為典型形象。同志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由此可見創新的重要性。

中學生升學壓力較大,要幫助他們從壓抑、苦悶、憂郁、惶恐、無奈等容易導致不穩定甚至變態的心理狀態中擺脫出來,保持安全、穩定、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為培養多種優秀的心理品質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專注、自信、快樂、愛心、不怕困難和挫折、持之以恒等許多優秀的心理品質,就像一條條清澈的小溪,在學生的心底涓涓流動,蕩滌著他們的心靈;可以想象,溪流的兩岸,綠草如茵,綠樹成陰,繁花似錦,那里面有鳥兒在歡鳴,駿馬在奔馳,雄鷹在翱翔。眾多心溪繪制出一個如詩如畫的心理空間,然后唱著歡快的凱歌,匯聚成具有創造性的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