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潤對詩的文學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3 04:20:00
導語:方玉潤對詩的文學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清人方玉潤以多維的文學視角關照《詩》,立足詩歌本身,考察了《詩》的篇章結構,創作中的煉字煉句;并從接受學角度探索了《詩》的文學影響問題,得出諸多新論,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方玉潤《詩經原始》文學研究
若論有清一代中能別樹一幟的《詩》家,則少不了方玉潤《詩經原始》的一席之地。與陳啟源、馬瑞辰和陳奐等推崇漢學,治《詩》謹嚴慎密,引據賅博相異,方玉潤的治《詩》方法承姚際恒而下,卻不乏創見,尤其于詩旨闡發上屢有新解,誠如梁啟超所言:“《詩經原始》……訓詁名物方面殊多疏舛,但論詩旨,卻有獨到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十四》)可謂公允。
對于方玉潤《詩經原始》一書的獨特之處,前人已有一定論述。1947年馬子華的《由詩經整理論<詩經原始>》,1981年趙制陽的《方玉潤<詩經原始>評介》,1987年李先耕的《談方玉潤的<詩經>研究》,1988年吳培德的《方玉潤的<詩經>研究<詩經原始>讀后》,1995年趙慶詳《方玉潤<詩經原始>簡述》,1995年張啟成《評方玉潤的<詩經原始>》及1997年邊家珍《論方玉潤<詩經原始>的政治教化思想》等文章,均對《詩經原始》中的思想內容、評《詩》特點、對待先儒治《詩》態度、編寫體例以及是書的缺點作過分析,著力點仍在于探討方玉潤擺脫傳統束縛,注重詩篇文學藝術特征之整體研究這一特點,缺少對《詩經原始》解《詩》的藝術手法做微觀分析,且較為零散。本文擬以《詩經原始》為考察對象,審視方玉潤從文章學角度的篇章結構、煉字煉句,及接受學角度探索《詩》的文學影響問題的治《詩》特點。
一、《詩》的文章學考察
方玉潤對先前學者治《詩》之法,無論是漢儒的考據,還是宋儒的理學,都頗有微辭。他批評漢、宋的經師們:“說《詩》諸儒,非考據即講學兩家。而兩家性情與《詩》絕不相近,故往往穿鑿附會,膠柱鼓瑟,不失之固,即失之妄,又安能望其能得詩人言外意哉?”因此,他對于能夠超脫門戶之見,博采眾家的姚際恒頗為贊賞,稱《詩經通論》對《詩》旨“頗有領悟”。但惋惜其“剖抉未精,立論未允,識微力淺,義少辯多,亦不足以針育而起廢。”
方氏在點出前人的不足之后,隨即提出自己的解《詩》主張。他認為:“讀書貴有特識,說《詩》務持正論,然非薈萃諸家,辨其得失,不足以折衷一是。”具體而言就是:“反復涵泳,參與其間,務求得在古人作詩本意而止,不顧《序》,不顧《傳》,不顧《論》,唯其是者從而非者正,名之曰《原始》,蓋欲原詩人始意也。”于此,方玉潤認為解《詩》不僅要超脫門戶,而且要深入詩作本身,反復涵泳,以達詩之本意。這樣的例子在《詩經原始》中比比皆是,如《周南·芣苢》一篇,毛《序》認為:“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詩集傳》延續了毛《序》舊說。方氏則從文學維度進行了精彩的闡釋,他說:“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婦女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云。”這種更帶文學性特征的解《詩》方式,于漢宋諸家之外,又別開生面,頗為后世學者所接受,程俊英先生解此詩時,就基本延續了方氏的說法,前人對此特征已多有論及,此不贅述。
二、《詩》篇章構成的多層次分析
(一)對《詩》單篇詩作局部構成關系的解析
《鄘風·君子偕老》篇中“君子偕老”一句,因為與后文似乎文義有所斷裂,前人多覺得過于突兀。方玉潤卻不以為然,認為“君子偕老”一句正是題眼所在。他說:“愚謂此詩的刺宣姜無疑,但讀首一句即知其為宣姜,不可移刺他人。詩篇極力摹寫服飾之盛,而發端一語忽提‘君子偕老’,幾與下文詞義不相連屬。諸儒雖多方為之解說,終覺勉強難安,非的然不易理也。豈知全詩題眼即在此句,貞淫褒貶,悉具其中,何也?夫人者,與‘君子偕老’之人也。與‘君子偕老’,則當與君子同德;與君子同德,乃可與君子同服天子命服,以為一國母儀。今宣姜之於君子也何如乎?其始也,為伋子妻;其繼也,為宣公妾;及其終也,又為公子頑配。則其所與為偕老之人尚不知誰屬,其不淑也亦甚矣。又將如此法服何哉”,方氏綜觀全篇,以文學的角度分析詩作所采用的欲揚先抑的手法。《小雅·常棣》篇中“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一句,朱子以為反言,姚氏以為追思。方玉潤經過比較,認為:“然追思較反言有意,讀之令人酸鼻,是周公當日情景,故從之。須看全詩作法。首章虛冒,次章雙題,三四章以良朋陪,后二章以妻子陪,此章是一轉筆作中間樞紐。六章乃甚言兄弟之樂,以起末二章耳,此八段古文作法也。”體味詩歌的情感發展態勢,品味出此句在詩中所起的承上啟下的作用。當然,方氏之前的學者也曾對《詩》進行過文學分析,然其著眼點大多在于對其中存在的賦比興手法的考察,而方玉潤則更多地考察詩篇章內部的情感運勢,表述出諸多獨到的見解,使后人能夠更好地品味《詩》的精妙藝術。
(二)對《詩》各篇整體構成方式的探索
《詩經原始》一書在體例上一個獨特之處便是除了按語之外,篇末還有眉評、集釋、標韻及附錄幾個部分。而眉評里,往往是方氏對詩歌的篇章構成方式所作的分析,大致有以下幾類:
(1)并列式。《秦風·小戎》篇眉評曰:“首章寫車制,章末兼及懷人。下二章同一幾軸,而寫法各異。次章寫駕車。三章寫戎器。刻畫典奧愧麗已極,西京諸賦迥不能及,況下此者乎!”將全詩對西征將士的描寫分為車制、駕車和戎器三個部分。相類似的還有《大雅·生民》,他認為全詩:“一章受孕之奇。二章誕生之易。三章保護之異。四章嗜好天生。五章克勤人事,教種膺封。六章播種肇祀。七章報賽祈年。八章尊祖無怠。通篇層次井然,不待深求而自了了。”八部分組成,歷述了后稷誕生之異,周家農業之始。《召南·采蘋》、《召南·采蘩》、《鄘風·桑中》及《豳風·鴟鸮》等篇亦屬此類。
(2)遞進式。《邶風·谷風》篇:“通章全用比體,先論夫婦常理作冒。次言見棄,即從辭別起,省卻無數筆墨。三乃推言見棄之故,在色衰不在德失。四自道勤勞,見無可棄之理。五言夫但念勞于貧苦之時,而相棄于安樂之后。末即瑣事見夫之忍且薄,因追憶及初來相待之厚,掉轉作收,章法嚴密。”《大雅·板》篇:“首二章言其違圣慢天,乃當時大病,(三、四章)此二章乃進言之,故一言我言雖微,不可不聽;一言爾病之深,將不可救。(五、六章)此二章乃正告以以救民之方:民方困苦,雖無思惠以及之,而人心易覺,不難教化以導之。(七、八章)末二章又正告以自修之法:唯德乃足以得人,唯敬乃可以回天”講述凡伯對同僚的規勸。此法均是按所敘述事情的先后順序遞進式的架構篇章。相似的還有《周南·汝坋》、《邶風·雄雉》、《邶風·終風》、《大雅·公劉》及《大雅·抑》等詩篇。
(3)對比式。《鄘風·君子偕老》篇:“一章先從象服說起,何等嚴重!末乃落到‘不淑’,下起二章意。二章其嚴妝也如是,儼若天神帝女之下降。三章其淡妝也如是,不過國色之嬌姿,二面對觀,褒貶自見。”《秦風·車鄰》:“(一章)未見時如此嚴肅。(二、三章)即見時如此簡易,不惟盡寬禮數,且能備極宴樂。”則又通過前后比照,形成反差,以寓其褒貶,盡其情感。
- 上一篇:漢語外來詞音譯特點分析論文
- 下一篇:詩經中賓語前置句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