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設計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6 05:11:00
導語:音樂課堂設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新的音樂教育理念和音樂課程體系逐步建立起來,音樂課堂教學也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但是很多教師在上課時仍然受“我教你唱,我說你聽,我動你跟”的陳舊方法的影響,教師常常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知識水平和教學條件來設計教學方案,缺乏科學的教育理論依據,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創造能力。如何讓課堂教學煥發出它的活力呢?筆者結合全國優秀音樂課堂教學的實例和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從如何優化音樂課堂設計機著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整體效率,讓學生在愉快而輕松的情緒下學習。
一、教學程序的優化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方法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性思維,是完成音樂教學大綱的關鍵。大多數中小學生求知欲、模仿能力強,但是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教學中應該采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法進行教學,激發他們對音樂學習的激情,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效果。
一堂好的音樂課是一個整體的教學過程,要精心設計“導入”“銜接”和“結尾”這三個環節,讓學生像閱讀一篇優秀的文章,觀看一部引人入勝的影視片那樣,津津有味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課堂教學具有了“磁性效應”,就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1、導入要新穎
導入是引發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的導火線,也是學生體驗音樂和參與音樂活動的第一個重要步驟,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的,將難點、重點、主導思想、作品風格、音樂知識等形象生動地導入到課的主體中去,讓每堂課都有“新鮮”感,學生的興趣才會“長久不衰”。如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之前,教師可以把梁祝的愛情故事作一些生動的描述,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然后再將學生引導到音樂中去感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學生的興趣也隨之倍增。導入,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運用開門見山、猜謎語、游戲、肢體表演等,一開始就引人入勝,學生就會不知不覺地對后面的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2、銜接要巧妙
教師仔細分析教材,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巧妙銜接,使各環節自如地過渡,課堂教學便能保持整體性,還能激發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復習,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如上外國民歌欣賞課時,我們可以用“音樂環球之旅”把整堂課的內容銜接起來。教師首先打開世界地圖,把教學內容的介紹當作一次有趣的“環球旅行”,當“音樂環球飛船”開到亞洲時,《櫻花》的音樂響起,學生一聽到熟悉的旋律,馬上就會想到這是日本的民歌《櫻花》,然后討論日本民歌的風格特點,欣賞完亞洲的民歌之后,我們的“音樂環球飛船”駛向歐洲,《我的太陽》的音樂響起,學生邊聽音樂邊感受其中的藝術魅力,然后,讓他們各抒己見,討論日本、意大利民歌的風格特點,接下來,我們到歐洲各國去看看……這樣教師用風趣輕松的語言帶領學生進行“音樂環球旅行”,將全球的民歌都銜接起來,學生感覺到身臨其境,自然掌握的知識也就難以忘記。
3、結尾要精彩
小結,是一堂課其教學的點睛之筆,這筆如何“點”才能有神韻呢?可以在生動的故事中結尾,可以請學生不拘形式的演唱,師生對唱,學生邊歌邊舞,可以引導學生升華音樂主題,發揮延伸功能,把一堂課的結尾搞得生動、活躍,使學生像觀看連續劇那樣撩人心緒的懸念中盼望下周音樂課的到來。例如,在教歌曲《童年》時,課堂小結可這樣,“我們通過歌聲回憶了美好的童年,這使我們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首詩,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學們永遠記住這支美好的童年的歌!”學生們在鋼琴音樂《童年的回憶》聲中,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音樂教室。顯然,在學生們以美好的心情回味著音樂課時,他們已經產生了對音樂課的一種新的期待,對音樂審美的新的渴望。
強調音樂課堂教學的三個環節,并不意味著其他環節可以忽略,只有每個“部件”運轉正常,才能圓滿地完成教學的任務。
二、教學模式的優化
我們常說“教學有法無定法”,是說教學有原則法則,但課堂教學卻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因此,我們必須打破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變沉悶的教學為生動活潑的教學,變教師主導下的教學為合作的教學,使音樂課教學多一些活動,少一些沉悶指責,多一點溫馨和鼓勵,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1、移動式教學
移動式教學可根據學習需要將課堂放到室外,這樣能夠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例如上《國歌》課,改變以往的放錄音教唱,在黑板上講解三連音,以及分析歌詞、激發愛國之情等等,而是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升旗,讓學生親自感受莊嚴的氣氛。當國歌奏響,五星紅旗伴隨著朝陽徐徐升起時,同學們的眼睛里充滿了淚花,心中涌動著對共和國的感情。此時學生們對于爰國主義已經有了更深的理解。2、合作式學習
合作式學習就是要求教師在班級授課制為主的教學組織形式下,采用小組合作或結對合作的學習形式,可以促進情感交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思考、自我表述、自我體驗和自我表現的自主學習空間,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在民主、寬松的氛圍中展開充分的想象,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啟迪,形成更清晰、更生動的藝術形象。如:在《鼓上的小米粒》教學中,創編歌詞表演動作這一環節,教師把學生分成幾組,要求各組討論表演的動作。每個小朋友都能結合現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潛能。在各組匯報演出中,有的組小朋友圍成圓圈成小鼓狀,中間兩位小朋友表演小米粒,按歌曲含義,邊上的小朋友與中間的小朋友隨著音樂表演相應的敲鼓、拍手、跳動與肢體律動等動作;有的組是大家一起根據歌曲的力度變化與內涵天真地表演;有的組是結隊以集體舞的形式表演,各組的表演各有特色,都能成功地描述作品的藝術形象。這樣通過體驗和想象,創編與討論,再經過全班交流、師生評價等等,而后可吸取各組富有新意和創意的最佳動作,進行恰當組合。使全體學生在參與創編、討論、評價與組合中,更有效地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三、教學語言的優化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這樣說:“沒有教學語言的新藝術,就沒有新人”。優化教學語言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音樂教學不同于其他“講授性”的學科,其語言著眼點,更在于音樂本身,優化其語言必須做到教學語言的準確、語調適中、表達規范,富于感染力,特別要強調的是,注意簡潔并具有啟發性,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作品的興趣和熱情,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審美態度和價值觀。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聲調、速度、音色、情緒的交叉變化,描繪特定的情境,促進學生的聯想、想象與創造,把學生帶入到一個音樂的世界,例如上《口哨與小狗》的欣賞教學時,教師用輕快的語調進入導入,“同學們,你們養過小狗的一定帶小狗出去玩過吧?小狗一定很高興,它是不是一會兒躥到你面前,一會兒又落在你后面,跳個不停呢?”這時,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開始唧唧喳喳談論起來。教師把食指放到唇前,對學生“噓”了一聲,然后做出豎起耳朵聆聽的模樣,輕聲地說:“聽,一個少年正吹著口哨,帶著他的小狗蹦蹦跳跳地朝我們過來了!”(話音一落,音樂開始播放)這樣,教學內容在語言創設的情境中得到展開,帶著鮮明的形象和感情色彩進入學生的意識,學生很容易就進入了音樂所描繪的歡快氛圍中,真正感受到樂曲所表達的意境美,與樂曲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四、教學手段的優化
教學手段的優化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以唱歌為例,如《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保衛黃河》《歡樂頌》等齊唱、輪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師一人范唱,是不能表現齊唱的雄壯有力,輪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豐厚和聲效果,如果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能借助多媒體中的聲、光、圈、色俱佳的優點,準確地表現體裁和音色,準確地表現音樂形象,便于學生的理解。
在教學中,以前運用得比較多的是教學磁帶,而隨著多媒體電腦的輔助教學的應用,使課堂教學實現了平面變立體,抽象變形象,單向變多向的轉變。因而在教師要善于把傳統媒體與現代教育媒體有機結合,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開拓思維,探求新知有所創新,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可以自制《黃河大合唱》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自如地向學生展示中間的一個片段,并請學生欣賞鑒別樂曲的多種表現方式,再輔之以恰當的圖片和動畫,使學生置身于音樂的天地中。入情、入境、動情、想象、體驗音樂所表達描繪的豐富多樣、細致的感情色彩,讓學生參與音樂的感知體驗。但是多媒體僅僅是教學工具,不能“畫蛇添足”地為了使用多媒體而多媒體。要恰到好處地運用課件,讓它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音樂課堂設計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它的優化需要大家深入理解新的音樂教育理念,以小見大,從不同角度出發,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研究、改進,這樣才會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性思維,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袁善琦《音樂教學技能》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2]金亞文《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3]鐘啟泉、李雁冰《課程設計基礎》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 上一篇:市外經貿調度會工作匯報
- 下一篇:社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工作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