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體自尊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2 06:08:00

導語:青少年身體自尊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身體自尊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我國青少年身體自尊研究現狀

論文摘要:身體自尊是整體自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研究參與體育鍛煉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回顧了我國青少年身體自尊的主要研究成果,對比國內外有關研究具體探討了身體自尊的本質,以及兒童青少年的身體自尊與他們進行體育鍛煉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我國青少年身體自尊研究的發展方向的建議。

自尊是指個體對自身身體特點、個性、社會身份和行為的認知評價及情感反應(Son—stroem,1984),它被認為是最能預測情感和生活變化的個性變量[1]。因此,自尊研究一直受到國外心理學家的重視。在運動和鍛煉心理學領域中,自尊常用來檢測鍛煉后的心理效益的假設(Gergen,1974),同時,自尊水平又可作為一種預測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狀況的手段。

身體自尊(或稱為身體自我知覺、身體自我概念)是與社會評價密切相關的“個體對自我身體的不同方面的滿意或不滿意感(Secord&Tourard,1953),它作為整體自尊的一個具體領域,包括兩個等級:主領域一般的身體自我價值感和次領域更為具體的有關身體各方面滿意感。身體自尊對研究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Sonstroem,1974)[1]。當我們考察有關個人的許多問題時,如參與體育活動、競技表現、肥胖以及傷病和老齡問題,身體自我被給予了極大的重視。

1身體自尊(或身體自我概念)的概念

1·1自我概念的內涵

對于自我概念,國內外學者們有著不盡相同的理解。國外學者(Ansheletal,1991)認為自我概念是指:①個體對于自己是誰的一種自我認可、滿意程度、秘密以及其他看法;②期望自己在特定環境中有適當行為表現的心理定勢[2]。黃希庭教授則認為,所謂自我概念,就是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和,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意趣的了解,個人與他人和環境的關系,以及對個人現實生活的評價等等。由于個人自我概念所表達的經常與事實不符,使其成為自我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樂國安、崔芳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通過自我觀察,分析外部活動及情境、社會比較等多種途徑獲得的對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社會屬性等方面的比較穩定的認識和看法。李德顯認為,所謂自我概念就是指“主我”對“客我”各方面屬性或特點的綜合反應。其中包括自我的機體及其活動狀態,以及自我的地位力量、價值需求、權利義務、責任、動機、行為效果等等[3]。

縱觀國內外學者對自我概念的各種看法,可以發現他們都共同關心:①個人自我概念,指從個人角度看的個人秉性或行為特征;②社會自我概念,指個人認為他人對自己秉性或行為特征的看法;③自我理想,包括個人自己的自我理想和個人希望他人對自己能有的看法;④自我評價,指個人對自己是否達到自我理想或達到怎樣水平的評價。

1·2身體自尊的本質

身體自尊是指人們對于自己身體的看法。身體自尊與個體對自我價值和自我尊嚴的感受密切相關,與其對體內自我的看法密切相關。身體的自我概念包含許多特殊的能力概念,例如:運動能力知覺(運動、身體素質或運動能力)及身體形態(高矮、輕重或吸引力),個體身體領域內的自我概念水平是依據個體在該身體領域內各種要素的能力概念的程度而定。Fox主張,身體領域中所存在的概念范圍可以說是從特定領域的能力概念乃至整體自我認同的概念(Debo-rah)。他提出了可能應用于身體領域中各層次的模式,稱為“身體自尊的不同層次”。身體自尊的不同層次所表示的意義是,個體身體的自我評估會因他們過去相關的狀態、持續或穩定、滿意的狀態而有所差異。最高層的要素被認為會因底層要素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從上而下是由整體、持久到特殊、易變的[4]。身體自尊是通過身體自我形象剖面圖(Phys-icalSelf-PerceptionProfile,PSPP,Fox&Corbin,1989)來測試的。PSPP是Fox(1990)身體自尊分層模型(HierarchicalMod-elofPhysicalSelf-Concept)的基礎[5]。這個模型有助于預測個體積極的身體自尊,提高個體的整體自尊。

2身體鍛煉與身體自尊

2·1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

身體鍛煉對心理的影響是—個早已有之的課題,但明確地證實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有影響則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Folkins和Sime(1981)的綜述是最早考慮到身體鍛煉和心理健康關系的綜述之一,他們認為身體健康有益于心理健康。隨后,一系列的研究也證實了鍛煉身體可以促進心理健康(ISSP,1992;McDonald&Hodgdon,1991)。由于自我觀念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相當穩定這一點已經在眾多的研究中反復得到實證研究的證實,因此,許多考察身體鍛煉的心理效應的研究當中,都將自我觀念作為重要的指標來衡量鍛煉的心理效應。目前,有一些研究證實了鍛煉對自我觀念提高的促進作用(McDonald&flodgdon,1991;Fontane,1996;Shestopal,1999;Goni&Zulaika,2000)[6]。

2·2身體鍛煉與兒童、青少年的身體自尊

身體鍛煉看起來是與身體自尊聯系最密切的活動,對此國外學者開始的研究較早。White首先提出自我效能概念影響行為。他認為在兒童時期這是一個強而有力的驅力。其后,Bandura發現個體的自我效能知覺為其行為改變的中介變項,此種說法已被接受,且作為過去在心理學研究主題之一。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促成大量的相關研究,并且產生明確的結論:“在生活中,個體的自我概念會影響行為的選擇、表現的質,以及是否會持續地參與某種活動”(Fox)[7]。Gruber在1986做的一項元分析表明,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兒童比不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兒童有更高的自尊[6]。

Woelke曾探討小學男運動員參與者與非運動員參與者在身體自我能力概念的關系。他以7所公立小學381名四五年級的學生為受試對象,使用運動參與調查表(SportParticipationSurvey)及兒童自我能力知覺量表(ThePerceivedCom—pe-tenceScaleforChildren)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運動參與者的身體知覺能力概念高于非運動參與者。Roberm,Klejlm.&Duda以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為受試者,探討身體能力知覺與整體能力知覺的關系,結果運動員比非運動員具有較高的身體能力知覺與整體能力知覺,而自我價值、社會認知能力的分數也高于非運動員。Marsh&Peart以高中女學生為受試者,用自我描述問卷Ⅱ(self-DescriptionQuestionnaireⅡ),探究競爭與合作的身體素質課程對身體素質與多向度自我概念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身體素質課程與身體能力的自我概念分量表有顯著相關,但和其他自我概念的分量表無顯著相關。而無論競爭或合作的課程對身體素質均有正面特定的內容的好處。Salokun以12—18歲的青少年為受試對象,探討籃球、曲棍球對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響,結果發現,透過體育運動訓練對于自我概念的發展具有正面的意義。Finkenberg將選修一般體育課與選修跆拳道的大學女生的自我概念比較,結果發現選修跆拳道的大學女生具有較高的自我概念。[4]國內第一次在論文題目中使用“自我概念”一詞,并對其進行實驗研究的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盧蜀萍。她的碩士論文題目是“小學兒童自我概念的有關研究”(1986)。1988年北京師范大學李德偉再次對小學兒童自我概念進行實驗研究。1991年和1992年劉曉明、郭占基、王麗榮等人對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進行了相關研究,并發現呈正相關關系。

我國最早對自我意識進行調查研究的是韓進之等人,他們在1983—1987年組成全國同行協作組,分別考察了我國學前兒童、中小學生和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概況。研究發現,“從學前三歲到小學二年級,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近乎直線上升,是大幅度的,高速的”,“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這一階段,總趨勢是逐漸上升”,“由高中到大學自我意識發展平穩下來,年級差異不顯著”,“但其中大學生與高三學生的獨立性有顯著差異”。這次調查的總樣本達9010人。

近些年來,黃希庭教授帶領他的學生對自我概念進行了系列研究。他們對中國大學生自我概念結構維度進行了元素分析和聚類分析,發現中國大學生的自我概念結構維度主要有9個方面:它們是交際、友善、信義、容貌、學業、志向、家庭、成熟、自納。他們在此基礎上編制了大學生自我概念量表,并進行調查研究,黃希庭等研究發現,“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焦慮程度呈普遍負相關”,“男女大學生自我概念的高低總的看有顯著差異,男生高于女生,且主要表現為男生更為自納和成熟。男生在學業和志向方面也有更為積極的自我評價。女生似乎在友善和家庭兩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高于男生,但差異不顯著。”“重點大學與一般院校的大學生的自我概念,出人意料地未顯示出差異。”黃希庭等研究還發現,大學生自我概念發展過程中,總體趨勢呈“U”形,二年級大學生自我概念最低,四年級最高。黃希庭的學生王健(1994)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但是鄭涌(1997)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自我結合(self-identity即自我認同)狀態隨年級而發展,其間沒有出現大學生自我概念的“U”形趨勢。樂國安、崔芳(1996)研究發現,大學新生自我概念在性別、城鄉、專業上頻數分布均無顯著差異(研究方法為20問法)。姚家新和他的學生徐霞根據Fox的PSPP量表修訂出了《中國大學生身體自尊量表》。[8]

3結論

⑴由上可知,國外學者早已開始了對自我概念、身體自尊及其與體育鍛煉之間的關系的研究,而我國則處于起步階段。

⑵由于我國近幾年才開始對自我概念進行系統研究的,所以對自我概念中的身體自尊的研究就少之又少。

⑶我國對于青少年兒童身體自尊的研究只是單獨零散的進行,并沒有將各年齡段的研究統一成為一個系統,所以也無法從中得到兒童身體自尊與青少年身體自尊之間發展變化的實證證據。

(4)就測量工具而言,我國學者幾乎全部運用國外已有的問卷,并且缺少中國常模的修訂。直到2000年,姚家新和他的學生徐霞才根據Fox的PSPP量表修訂出了《中國大學生身體自尊量表》,但是此量表的中國中學生常模卻是空白。

參考文獻:

[1]徐霞,姚家新.大學生身體自尊量表的修訂與檢驗[J].體育科學,2001,21(2):78-80

[2]張力為,仁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58

[3]李京誠.身體鍛煉心理某些領域的研究綜述[J].北京體育師范學報,1999,11(3):42-44

[4]邱服冰.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的相關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1,20(2):41-44

[5]RichardH.Cox.SportPsychology:ConceptandApplications[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488

[6]張立敏,張力為.身體鍛煉能提高自我觀念嗎——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1):43-48

[7]唐征宇.自尊、自信、自我有效感與體育運動[J].體育學刊,2000,18(1):104-106

[8]黃希庭,鄭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