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博客深度互動探討論文

時間:2022-03-30 03:43:00

導語:教育博客深度互動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博客深度互動探討論文

博客技術自引進教育領域就被廣大教育界人士寄予了厚望。2005年以來神州大地雨后春筍般出現了大量教育博客,其中有被稱為“中國四大教育博客”的蘇州教育博客、海鹽教師博客、天河部落(廣州市天河區教師博客)和淄博教育博客。還有發展中的新浪教育博客、常熟教育博客、昆山教育博客網、鄭州教育博客、中國教育人博客、江陰教育博客、寧波教育博客等等,數以百計。然而幾乎所有的教育博客都有類似發展經歷,那就是博客注冊激增期、博客繁榮期、博客更新凋敝期。反映到博客用戶,同樣具有類似特征。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教育博客中缺乏深度互動。深度互動才是教育博客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一、影響教育博客深度互動的因素分析

教育博客深度互動的概念是李克東教授提出來的,在此以前也有學者提出過積極互動對教育博客發展的影響,遺憾的是沒有深入挖掘。目前的教育博客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互動,只是深層次互動和深度互動相對缺乏。筆者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從主客觀兩方面來進行深入分析。

1.主觀因素

(1)深度學習——深度互動的前提

這里說的深度學習主要指博客讀者對博客作者所撰寫博文的深入領會、思考、分析、評價、批判等深層次認知加工活動。在已有的互聯網閱讀研究中已經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證據,那就是這種新型的閱讀方式使人們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走馬觀花”式的閱讀習慣,進而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蜻蜓點水”式的網絡學習。教育博客已經形成了比較龐大的網絡教育信息資源體系,自身信息量有限的讀者很容易被淹沒在這片信息的海洋中,而導致難以實現博文的深度學習。可以預見,沒有對博文的深度學習是無法形成深度的互動的。

(2)合作學習——深度互動的動力

對于讀者來說對博文進行了深度學習就意味著他就一定會和博文作者進行深度互動嗎?并不盡然。繼續挖掘,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是我們的合作學習意識在作祟。我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獨立、競爭式的學習,這種習俗之弊讓我們把一種高效率的合作、共贏式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經常性地拒之門外。如此這般,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結伴同行,也沒有“同病相憐”的難友共同面對,最終讓曾經雄心勃勃的博客們“偃旗息鼓”。

(3)信息素養——深度互動的支撐

這里把信息素養列為影響教育博客深度互動的因素之一,表面看起來有點似是而非,這是因為我們對信息素養缺乏全面深刻理解而造成的。提到信息素養,我們一般會把它與信息技術、信息能力等概念混淆。筆者認為對信息素養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認為它是一系列技術以及利用這些技術進行信息處理和變換等的能力,它還應該包含對信息的運用、評價與創造的意識和行動。信息時代更多時候需要我們共同分享信息,共建學習環境。人們也必須有意識地積極參與到信息分享與學習環境共建的活動中。沒有良好的信息素養這個目標是很難實現的。

2.客觀因素

(1)設備

這個影響因素是最客觀的,目前我們的教師和學生還沒有達到人手一機的條件,即便是在大學里也是如此。計算機硬件資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師和學生撰寫博客的熱情。我們不能期望大家經常抽時間到網吧里寫博客、看博客、評論博客。

(2)時間

無論是寫博客還是通過博客學習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對于高校的教師來說,他們的課余時間比較充足,有時間來撰寫博客。而對于中小學的教師而言,他們不僅有各自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肩負著保證和提高學校升學率的重擔。對于中小學生甚至是大學生而言,他們的課業繁重,更加難以保證利用教育博客進行學習的時間。

(3)氛圍

在關于學習風格的分類里有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的劃分說法,在網絡學習環境下同樣具有這樣的學習風格特點,有一部分同學希望在網上找到一種共同學習的氛圍。然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現狀,在網絡上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的案例不多,更多的人在網上延續著“單干”式學習。二、促進教育博客深度互動的方法探討

技術的成效歸根結底在于人,教育博客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博客與博客、博客與讀者間的深度互動。如何以人為本地探索出提高教育博客互動深度的思路和做法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難題。下面是筆者做的一點淺顯的探索,意在拋磚引玉,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關注。

1.追求博文質量

科學發展觀講求的是又好又快的發展,提倡質量優先。博客的寫作也應該遵循這個基本原則,首先追求博文的質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追求數量。不一定嚴格地把博客變成“日志”,恪守每日一志甚至每日多志。筆者認為只有在產生思想火花時才是撰寫博客的最佳時機,撰寫教育博客要有感而發。這樣才能保證博文的質量,才能引發讀者的關注和互動。

2.積極參與博客互動

互動主體是兩個方面的,即博文作者和博文讀者。讀者在讀完博文時如果有感想,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都可以積極進行文字交流。通過文字進行交流較之直接言語交流更能有思想深度,畢竟在寫東西的時候要經過更深入的思考、言語潤色、組織等思維活動;另一個方面,博文作者在收到讀者的回復以后同樣應該給予積極的回應,同樣通過文字形式進行交流、互動。積極互動不僅有利于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時也是互動雙方較高信息素養的具體體現。

3.利用RSS閱讀器構建博客群

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已經開通了博客,但是相當一部分處于有博客、不成群的狀態。這里的“群”特指有相同關注焦點,能經常通過博客進行溝通的學習共同體。不成群的原因可能因為大家的博客選址不同,不同博客服務商之間的跨平臺性導致信息透明程度降低;另一方面可能因為博客技術這種去中心化的技術形態難以形成具有上述特征的“群”。一個有效的做法就是借助RSS信息聚合工具,形成一個跨平臺的、虛擬的交流中心。目前RSS的閱讀器主要有應用程序類閱讀器(如周博通、看天下和博閱等)、應用程序內嵌式閱讀器(如NewsGator內嵌在微軟的Outlook中,Pluck內嵌在IE瀏覽器中)和在線閱讀器(如國外的GoogleReader,國內的鮮果、抓蝦等)三種。這些工具一般都具有導入和導出頻道列表的功能,通過導入列表功能可以一次性完成群體建設,方便、高效形成博客學習共同體。

4.創辦博客群內電子刊物

經常寫博客的朋友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隨著博文的增加對博文的檢索問題又出現了,即使利用Tag和分類查找等手段還是需要一段時間。對于個人如此,對于博客群更是如此。創辦博客群內的電子刊物是一個可行的做法,通過這樣一種做法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博客群內的精彩博文以及討論焦點以欄目或專題的形式匯總起來,給廣大博友提供一站式的學習廣場。這種做法的另外一個優點就是有利于實現深度學習。

5.研究深度互動的標準

“標準”研究的意義在于檢驗和指導。研究深度互動標準的意義也同樣在于此。黎加厚教授在他的《“李克東難題”與網絡環境下的教研團隊的成長》中對互動的深度進行了探討,將互動深度細分為淺度互動、中度互動和深度互動,并且描述了不同程度互動的特點,指出淺度互動是指僅用為數不多的字句認同和贊賞博文和作者的表述,以及摘錄文章中的精彩語句并表態;中度互動是指簡單的分析,粗略地表達觀點,或簡要描述個人行為的交互程序,還包括回復者與作者分享心得體會;深度互動是指能深入反思博文主題,提出個人獨立見解和觀點,能夠質疑的。[1]黎教授的這個劃分方法是很有意義的,一方面我們可以用這個標準檢驗在博客學習活動中互動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指導我們有意識地將互動持續深入。關于深度互動的標準筆者認為應該從互動的形式深度與實質深度兩個方面入手。形式深度主要考察互動的文字數量、回復次數等,實質深度主要考察回復內容觸及到的思維水平。實際上本研究是一項質和量相統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