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學生英語學習負擔論文
時間:2022-07-12 04:20:00
導語:減輕學生英語學習負擔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英語教學為例,“減負”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思路,減輕心理壓力,走出困境,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他們走進學習的樂園,去品嘗未擷知識碩果的快樂。
關健詞:英語教學學生“減負”學習思路幽砍教學課堂措詞
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提倡與推廣,“減負”也被提到了重要日程上來。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全面發展,讓學生熱愛生活,關心社會,使其個性得到發展,能力得到培養,發揮其創造力,挖掘其潛能,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求學、求知。傳統的應試教育,以單一考分為衡量學生的標準,讓學生整夭埋頭于作業、考試之中,培養了許多“高分低能兒”,形成了一個重成才、輕育人的怪圈,“造就”了不少只能說寫不會動手的“奇才”。何謂“負擔’,,它不僅指書本、作業及試題的數量和書包的重量等這些顯而易見的東西,它還包括心理壓力。這種心理負擔往往是社會、家庭及教育工作者在有意或無意中強加給學生的。依我們之見,“減負”的方式極多,而通過改變學習思路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則不失為諸多妙計之一。下面;我們想以英語教學為例來談談一些見解。
1.要注意課堂上的“措詞”。課堂語言很重要,它直接影響到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要知道,現在的學生是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少年與青年的交替階段),他們熱愛新觀念、新思想,喜歡新鮮、生動、激情、富有時代氣息的事物。對于老師,他們喜歡聽我們在課堂上充滿活力的“激揚文字”。他們需要一個親近的朋友、而并非嘮叨不止的“老太婆”或迂腐僵化的“頑老頭”。他們已不像很多以前那些只會“言聽計從”的“乖乖兒”,他們對老師的認識已到了我們很大的啟迪:“我親愛的朋友呀,你能不能不要總以長輩的口氣對我說‘要考大學’、‘要多看書、別貪玩’等等,你知不知道這已經給了我極大的心理負擔,而其代名詞就是動力,你為什么不換句話呢,我很欣賞我們的一位年輕老師,她經常跟我們談一些生活感情和學習體驗,這才是我最想聽的,也是你—我親愛的朋友所應給的呀!”老師“望鐵成鋼”及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我們在措詞方面如果稍不注意,這些“含逼量”極高的字句便如同一只只祛碼重重地壓在學生心頭,阻礙了其思路的開闊。比如教單詞、句型和課文(或對話)時,我們不能總是強調:“聽好啦!注意啦!這些考試一定有的!跟我念!快做筆記!……”我們不妨這樣來:把對話或課文看成一首歌,句型當作一句曲兒,單詞則是一穎顆“小豆芽”。"Now,boysandgirls!Letstrytosingthissong,”于是從單詞的拼讀開始,擴展到一個句子,最后組成整段、整篇對話。“富有語調、意群和感情色彩的朗讀本來就是一首旋律優美的歌,絕不亞于張信哲、劉德華或張惠妹的演唱!大家試試看,OK,"這些鮮明閃亮的字眼充滿了吸引力,極大地激起這些喜愛明星的現代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不會拒絕讓自己當一回“明星”。我們還可以“趁熱打鐵”:“他們是唱歌、演戲的星,而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明日將是英語說得頂呱呱,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新世紀中國英雄!當然,這需要你們多方面不斷努力與完善。但人總要有夢想并為之奮斗。告訴自己:Ihaveadream!Icanmakeittrue!”這些極富說服力的言詞,會使學生們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振作精神,主動地把學習當做一個自我完善、實現理想的過程去完成。
2.教師本身要先改變思維方式和教學方法,不要一再強調英語是一門“主科”,而要把它當作一種語言文化去傳播,讓學生受到這種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和運用這種語言。經常聽到有些老師反復強調:“同學們,英語是重要科目,中考、高考都會當作主考科目,到了大學也同樣還要考!大家一定要注重英語科目啊!”我們不是在批評這種觀點,這樣強調自然有一定的作用,能夠引起學生高度的重視。可是,這同時也在無形之中使學生感到有種壓力和厭倦:“考、考,真煩!’就曾經有學生仰天長嘆道:“啊—為什么要我們考英語這科,中考免了政治,什么時候也該把英語給罷了吧!’教學大綱中規定英語課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開設英語課的最終目的是交際,而絕非只是“考試”。
可為什么很多人學了近十年(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大學)英語,到頭來,見了老外說完Hello就Bye-bye,“落荒而逃仰這都是應試教育開的花、結的果。前不久我在一本英語雜志上看到這么一篇手記:MrWang大學畢業后遠渡重洋到美利堅去闖天下。有天晚上獨自一人走在紐約某暗街,幾個彪形大黑個兒將其圍住,灰暗中砍刀寒氣逼人閃閃發光。好在WangSir是東北大漢,他不慌不忙擺了個“金雞獨立”且兩眼放光底氣十足。山姆大叔們被這“中國功夫”給鎮住了,不敢上前。咱這Wang兄便以洪鐘般震耳之聲一字一句吼道:"Youwantmoeny,Ihaveno!Youwantlife,Ihaveone!Comeon!"(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來吧)!黑賊們當然不懂中國成語,面面相覷,終因害怕“中國功夫”人走鳥散。倒是WangSir從此不敢再瞎混,老老實實學講英語—能讓人聽得懂的英語。
中國人學英語最弄不清的就是語法。記得上初中時英語老師經常用整節課的時間費盡口舌講解語法,可我們卻是上大學后從口語老師那兒才算真正搞清楚“其為何物”。也不知當時考試竟也得了九十多分,可是當我們在大學口語課上按照那一知半解的模糊概念加以“中文思維”說出話來時,金發碧眼的女教授善意地笑著說:"Ithinkyoushouldsayitlikethis......That’sbetter.OK,"我才發覺我被一個概念折騰了六七年之久!我們很贊成把語法口語化.自己心里清楚要跟學生講語法,但形式上不能像數學公式那么教,要盡量先使學生理解,然后開口訓練。比如教一般過去時態,不能馬上就像以前舊課本那樣把句子結構公式化,然后叫學生硬背。應該先讓學生理解:這個時態用在表示過去發生的動作或過去存在的狀態;關于動詞過去式,我們不妨這樣告訴學生:“現在談過去的事,那事情肯定已經發生且結束了,與現在的大不相同。所以要表達過去的事,得用過去的動作,這就是說用動詞的過去式。就像你們看古裝片一樣,因為要上演古代的故事,表現發生的古代的事情,所以演員都穿古代的服裝,留古代的發型,這些就是動詞過去式。”然后舉幾個例子讓學生訓練“說”。如:我今早吃了一塊面包。當學生說完“I"后便會停下來,因為他們知道不能用“eat"。為什么,吃過了嘛,得用過去式。這時讓學生操練幾遍"eat-ate"后再回到句子中來完成這句話:"Iateapieceofbreadthismorning"。然后在“thismorning"旁再多寫幾個短語,如yesterday,lastweek等,讓學生自己歸類:這些都表示過去的時間.再以now,look,listen和often,every,usually為對比,讓學生歸納“什么時間用什么時態”,再分別操練一些“發生在過去或現在的事”的對話。這樣,學生在理解一般過去時態的同時也復習了另外兩個學過的時態:現在進行時和一般現在時。實踐證明,這種操練的效果跟把時態“公式化”讓學生死背的方法要好得多。我們應指導學生去學會說英語,而不是將一些條條框框套在學生身上,讓他們在里邊打轉兒。
3.幽默教學。別出心裁或隨意地在課堂上搞些開心輕松的小幽默,既能消除疲勞又可加深記憶,可謂事半功倍。作為老師,誰都不愿看到下課或放學后學生們一個個聾拉著腦袋無精打采的模樣,那肯定是因為他們覺得很累、壓力很大.課堂應該充滿歡樂,活躍且有序。只有這樣,學生的個性才會得以發展,思維亦會更敏捷。簡單的道理誰都懂:背著沉重包袱走路,走不穩也跑不快。如上初一BookB.Unit19時,學生見生詞多便嘟嘴巴。我們說這些Foodanddrink都是豬八戒愛吃的,咱們把它們通通“塞”(學)進去,看八戒有多大能耐。這節課重點學不可數名詞,我就將它們比喻豬八戒太貪吃,多得沒法數。相關的句型都是八戒的“甜言蜜語”。到了復習課,我們說“叫八戒把昨天吃下的Foodanddrink全掏出來”—即聽寫,又叫他們學學豬爺爺的“甜言蜜語”—即背誦。課堂上的活躍氣氛使人想起以前被老師逼著死背課文卻怎么都背不好的情形。教師在課堂上真應該多給學生丟些“開心果”,使學生感覺內容雖多但心里輕松,更快掌握知識。而且,在解答難題時如能用小幽默啟發、誘導學生,可使他們那被堵塞的思路暢通無阻。這就如同疏通渠道,我們不能讓它堵在那里,要換個路子、變個方向,緩解壓力。這樣,學生在開懷之后,難題迎刃而解.
今年,國家把“減負”當做一項任務來抓,這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減負”目的就是為了推進、加強素質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貴無旁貸。我們應盡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良好學習環境,促進他們全面健康地成長,這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在本世紀縈榮騰飛的大事。
- 上一篇:商務局支部創先爭優報告
- 下一篇:統計人員愛崗敬業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