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院校有機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探索論文

時間:2022-07-26 03:03:00

導語:農業院校有機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院校有機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探索論文

論文關鍵詞:有機化學:興趣培養;教學質量

論文摘要:基于新形勢下的學生特點,對如何提高農業院校有機化學教學質量,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努力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的教學環境,用各種方式培養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勤奮學習。注重理論知識與生活的結合,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還簡要介紹了多媒體課件制作與使用的心得和課程組織的思路。

有機化學是農林院校的一門重要基礎課,是學生知識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林科技工作者必備的知識基礎,有機化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有機化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因此,有機化學教學效果如何,直接影響著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質量,也影響著所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

如何使學生在較少的學時內掌握有機化學的精髓、提高化學素質是大家共同關注和探討的課題。本文就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學生對有機化學課的學習興趣,提高有機化學教學效果,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一、了解學生,因材施教

由于高考的改革,中學采取板塊式教學,學生根據高考需要,可以選取不同課程學習,其結果導致許多學生中學階段所學有機化學知識很少,甚至根本沒有學過有機化學,高校新生有機化學水平參差不齊,為高校有機化學的教學增加了難度。作為高校的教師,只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思路,才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課程教學初期,了解學生化學基礎成為教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教師可通過問卷、交談、課堂討論等方式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案,精選課程內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適當的節奏進行教學。此時的教學,教師一定要有耐心,問題解釋詳細清楚,由淺到深,盡可能讓學生能及時消化理解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加強師生交流,通過師生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析答疑,對學生遇到的困難提供幫助;盡快地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案;在交流過程中,積極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交流,加強師生的了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愉快學習的基礎。

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樣,興趣也是學生學好有機化學的關鍵因素。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對某一門課程興趣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培養,教師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生動有趣的語言敘述、巧妙而具有懸念的提問,對學生往往有較強的吸引力,往往會迅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把學習不斷引向深入,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發現,教師及時的恰如其分的鼓勵和贊許,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巨大的成就感,從而進發出巨大的學習熱情和動力。如果我們的教學,只是照本宣科,那會使課程索然無味,如果將所教的有機化學內容與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邀請學生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問題,則會使我們所教的知識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和趣味性;通過將所學知識用于對日常生活問題的解釋,學生增強了學習的成就感及學習熱情。同時利用對問題解決方法的討論,加強了教學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避免了教學過程氣氛沉悶、教學方法刻板的現象。

例如,我們在講授烯烴的聚合特性時,自然會提到塑料袋的使用,會聯想到塑料袋為我們帶來的方便,同時,會聯想到它為環境帶來的污染,引導學生思考發現不具污染的替代品。

在講授胺類化合物硝化問題時,自然會講到仲胺的致癌作用,自然會提及食品保鮮添加劑亞硝酸鈉,讓學生了解亞硝酸鈉致癌的化學反應原理,列舉出哪些食品含有亞硝酸鈉較多,如何控制食用量。

在講到化合物丙烯酰胺時,會提示學生丙烯酰胺可能致癌。而在高溫油炸淀粉類食品很容易產生,衛生部的公告列出了丙烯酰胺含量較高的食物名單,薯類(薯條和薯片)是第一位,谷物油炸是第二位。由于這些食品是學生喜愛的食品,因而學生反響強烈,情緒較高。

在介紹醇的性質時,我們通常會提到車用乙醇汽油(90%的普通汽油與10%的燃料乙醇調和而成)取代無鉛汽油的使用,介紹兩種汽油的各自特點,擴展所學知識,培養環保意識。

在講到酯類化合物時,結合大家比較喜歡的水果的不同香味的主要成分,介紹不同酯類化合物的結構組成,學生記憶深刻,課堂氣氛活躍,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相應的知識。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有機化學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在課堂上將化學知識用來解釋生活現象,會使學生減小對有機化學知識的抽象感和神秘感,使他們感覺所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具有較強的親切感,提高了學習興趣。

有機化學課程的特點是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主次分明,重點突出。但內容太多,抽象的反應式太多,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肯定會使課堂氣氛沉悶,平鋪直敘的講授往往使學生昏昏欲睡,學生難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神和很強的注意力。教師應科學地安排設計教學內容,除用生動的語言藝術表達有機化學的魅力外,在課堂的某一時段,適時地穿插一段精彩的化學史或化學家的有趣故事,一方面可令學生適當放松休息,同時更能讓課堂氛圍輕松而活潑,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和動態演變,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治學、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極富感染力的人格魅力,使學生從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比如我們在講醛酮的還原反應時,引用我國科學家黃鳴龍的故事,1946年,黃鳴龍在美國哈佛大學工作,在做凱惜納一沃爾夫還原反應時,出現了意外的漏氣情況,但他并未放棄,而是繼續研究下去,結果得到出乎意料的好產率。經研究總結,他改進的反應大大縮短了反應時間,降低了反應成本和反應難度,解決了一個國際性的難題,得到科學界的認同,許多有機化學教科書將這一反應簡稱“黃鳴龍還原法”。同時教育學生做實驗時,一定要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在反應中出現了異?,F象時,應盡可能地將反應結果弄明白,實事求是、堅持真理。通過類似的我國科學家對科學作的貢獻的事例,也提高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氮和偶氮反應是有機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反應,需要學生重點掌握,在介紹相關知識時,我們可穿插一個故事:奎寧曾經是一種治療瘧疾的特效藥,由于原料的限制,價格昂貴。18歲的帕琴嘗試以甲苯胺制備奎寧,實驗的結果卻得到一種黑糊糊的沉淀物,他知道這又是一個失敗的反應。當他加酒精進行清洗時,黑糊糊的沉淀物立刻變成了鮮艷的紫色。一種新的染料誕生了,當時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非常喜歡這種顏色,她穿了這種顏色的裙子出席集會,產生了強烈的廣告效應,人們競相模仿,風靡一時。而這個反應的實質是發生了偶氮反應。

在講到立體化學時,范特霍夫創建立體化學則是一個生動的故事,他首次提出“碳的正四面體構型學說”,隨后又在《空間化學》一文中,首次提出“不對稱碳原子”的新概念,奠定立體化學的基礎,標志著分子的空間結構假說的誕生。在這過程中,范特霍夫遭遇了許多權威的反對、阻撓、諷刺和排擠。但再強的阻撓也不能阻止他探索發現真理的腳步。范特霍夫在有機立體化學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及在其他領域取得的成果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并于1901年榮獲世界上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

通過穿插這些妙趣橫生的化學史故事,讓學生置身于化學發現、探索過程中,體驗科學家們追求、探索、發現的經歷,感受他們猜測想象的歡樂及成功的喜悅,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探索的樂趣,從而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明白:有機化學并不總是枯燥的,在曲折艱難的攀登路上,隨時會有命運之神的饋贈,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地努力,一定能品嘗到勝利果實的甘甜。

三、精制課件,改善教學

隨著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學校教學資源的限制,作為基礎課的有機化學通常以大班形式教學,一般將5或6個自然班合成一個教學大班,由于教室大,人數多,采用以往的黑板加粉筆的授課形式已嚴重地影響教學效果,使坐在后排的學生看不清教師的板書。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看得清,聽得明,是保證有機化學教學質量的基礎。采取多媒體教學已成為必然。

使用多媒體教學具有許多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其最大問題是,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太大,教學節奏往往過快,容易導致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從而丟掉許多寶貴的信息,特別是一年級學生,由于還不習慣高校的快節奏、大容量的教學方式,他們會感到所接受的信息前后不連貫,這更增加了他們的學習難度。因此,在課件制作和授課時應特別注意控制演示速度,盡可能使可視信息與教師的教學思路同步,與學生接受和記錄速度一致,并給學生留出記錄和思考空間,使學生及時掌握理解相應的知識。

其次,有些課件制作的太呆板或太花哨,太呆板的課件由于缺乏新奇感,往往會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而厭倦。而過于花哨的課件又會過于分散學生注意力,影響學生思考。因此,根據課程需要,精制一套切實可用的課件非常必要,根據多年的經驗發現,用樸素的底色配以清晰的文字,版面簡潔醒目的多媒體課件很受歡迎。在內容上,將難以理解的、抽象的內容如原子的雜化、加成反應、取代反應、SN1、SN2反應、以及構型轉化、定位效應的過程等關鍵內容,以較慢的動畫演示清楚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抽象的反應過程,降低接受理解的難度,從而對知識掌握得更深刻更全面。而其他反應可直接采用簡潔的方程式表達反應過程。對各種物質的結構,以模型或圖片方式會更生動形象,更直觀,學生更易理解接受。

四、抓住主線,以點帶面

有機化學的特點是化合物多、反應式多,反應機理復雜煩瑣。在有限的學時內,將龐大的有機化學體系學好,難度很大,但只要我們把握其內在規律,重點掌握其核心內容,以點帶面,則會使龐大的有機體系大大濃縮。有機化學的精髓就是化合物的結構。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的有機化學家PaulA.Wender教授說過“有機化學只關心三件事情:結構、結構的變化和新的結構”。因此我們把“結構”作為主線,按“結構一反應機理一有機合成”的線條對教學內容進行濃縮、分類,將同一官能團物質歸納為一類物質講解,不同類物質之間通過反應銜接,讓學生能夠同時從橫和縱兩個方向去充分認識化合物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建立以結構為主線、化學反應為紐帶的點、線、面一體的有機化學知識網絡,使有機化學煩瑣的知識形成為網絡式的知識體系。這樣,學生通過對結構的充分理解,以點帶面,真正全方位系統地掌握有機化學體系,從而提高有機化學的教學效率。例如:對于醇類化合物,首先了解醇的結構特點,得出決定物質主要性質的是其中的羥基,根據羥基特點可推出低分子量的醇水溶性強、熔沸點高、易被氧化、取代、酯化、脫水等性質,通過這些性質和反應,將醇和其他類物質如醛酮、酯、鹵代烴、烯、醚等物質縱向聯系起來。使學生很好地掌握本章的知識,同時又縱向地將相關章節內容有機銜接起來,這種形式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完整地掌握有機化學體系,提高有機化學教學質量打下基礎。

總之,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人們長期關注的課題,教學的目的和要求隨著形勢的不同而變化,教學方法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情況來確定。但無論教學形式怎樣變化,我們應始終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公務員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