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建構主義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09 05:39:00
導語: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建構主義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強調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視學習者為認知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習者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本文論述了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思想,從建構主義理論l出發思考了傳統英語教學存在的弊端,探索了與建構主義理論相適應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模式。
關鍵詞:建構主義英語教學教學模式
一、建構主義理論簡介
建構主義也稱結構主義,源于有關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他通過研究兒童的認知規律,提出了完整的同化——順化學說。所謂同化指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改變。所謂順化指同化對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無能為力”時引起個體認知結構發生重組和改造,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個體通過保持同化與順化的動態平衡,即“外物同化于認知結構”與“認知結構順化于外物”這兩個對立統一的過程,使個體處于一種“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認知狀態的動態循環中,從而使個體的認知結構與內容不斷豐富發展起來。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的過程,是原有知識經驗與所要建構的知識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認知結構的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學習者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他們有自己已形成的對社會各種各樣的認識,有自己的知覺經驗,有已形成的認知結構。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新舊經驗相互沖突不斷產生問題,學習者要解決問題,就要進行思考分析,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作出合理的推論,形成自己的假設和方案,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子。由于這種認知矛盾是學習者內部產生的,問題是自己提出的,所以,學習者更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因此,知識的獲得過程是一個不斷產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不斷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與此同時,在教學模式上,教師要設計整體性的、有彈性的任務或問題,幫助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二、以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看傳統英語教學
傳統英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過分重視語法、詞匯、文章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沒有把學生放在英語教學過程的主體位置,沒有把英語學習是在情景中靈活具體地應用充分體現出來,教學基本是教師單方面輸出、學習者被動接受形式。具體表現,一是雖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自然而然地用原有的知識經驗接受新知識,但對學過的知識和取得的經驗沒有很好地調動。二是忽視了學習者探索心理的需要。好奇是學習者天生的內在需要,但教師只是讓學習者接受現成的知識,而幾乎不考慮學習者對知識是怎樣形成過程的學習,更談不上考慮學習者在,’習過程中對產生的疑問進行探究。三是很少考慮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情感態度。學習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不僅要運用學習策略,而且還要調控自己的感情。傳統教學只注重學習結果,很少考慮學習者獲得知識的途徑,是死記硬背獲得的。有的教師不管學習者對學科是否感興趣,只是一廂情愿地強迫接受。久之,學習者就自然生成逆反心理,隨著這種心理意識的增強,學習者會逐漸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進而放棄學習。四是不注重學習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傳統英語教學,是在“獨立思考”的倡導下,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幾乎是獨立進行的。每個學習者在自己的學習空間內進行著各自的信息加工。這雖然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思維能力,但卻忽視了由于學習者之間的相互交流,進而促進學習者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對知識的完整深刻的理解。五是忽視了英語學習的應用目的。傳統教學中,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幾乎是片面發展的,重讀寫,輕聽說。發展聽說是為了更好地讀寫,不注重聽說的準確性,其實違背了語言首先是口頭語言的第一屬性,從而降低了內容理解的效度,最終影響正確構建知識結構,使正常的語言交流增加了難度。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學習者在國內學了幾年英語,到了國外仍然是“聾子”、“啞吧”的固結。
三、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環境需具備“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這四個要素,可以構建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相適應的英語教學模式。
首先,以教師為主導進行“情境”創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追求教與學的優化合作,并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在構建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媒體的選擇與利用,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情境的創設,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同時強調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學媒體不再是幫助教師完成知識傳授任務的工具,而是用來創設情境,作為學習者主動學習、協作探索的認知工具。在英語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設多種情境,或有問題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興奮,或有場景引人人勝,或有懸念引人深思。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所具有的文字處理、圖像、聲音,自動控制、存儲記憶等功能和影視畫面、動畫、聲音等多媒體信息結合起來即可創設多種適用的真實情境,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可以傳達教學信息,達到教學目的。如學習有關美軍士兵在伊拉克虐待伊囚徒的文章時,筆者在制作課件過程中,插入了有關伊拉克戰爭、士兵虐囚、伊拉克難民逃亡圖片,給學生播放,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和理解,又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聯想思維,進而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并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發現問題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其次,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協作”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它要求學習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作用。學習者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討論和交流,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營造創新思維的形成條件,培養協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進行協商和辯論。如在講解美軍士兵在伊拉克虐待伊囚徒的文章時,筆者注意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和主動構建意識,提出問題:伊拉克戰爭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學生引用當時美國國防部長的話說:“伊拉克違反聯合國規定,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的說:“是美國的霸權主義使然。”有的則說:“是薩達姆的獨裁統治導致伊民眾的反抗,聯合國要維護世界和平。”……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學習者從他人的回答中汲取了更多的認知建構,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每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協作”學習有利于學習者團隊精神、合作能力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語多媒體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體現其創新精神,使其有更多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讓學習者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理解和掌握知識。
第三,以教材為基點進行“會話”商討。要使學習者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就必須為學習者的自主化學習、個性化學習、多元化學習、“會話”學習提供多媒體形式的信息資源。同時教師還應結合英語教學內容根據學習者的具體情況,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組織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學習者主動探索和主動發現、更多更好地獲取關于客觀事物規律與內在聯系的知識、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概念之間的聯系的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習者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使學習者感到英語學習輕松,從而主動觀察、主動思索、積極參與、發表意見、交流信息、相互啟發、暢所欲言。如大學英語第二冊的一篇閱讀文章THESTUBBONSEAMSTRESS講的是1955年一位黑人女裁縫RosaParks坐車受到白人歧視的事情。結合語篇內容,組織學生討論,引導他們積極發言,學生們通過討論得出:“Menareequa1.”“Unionispower”的結論。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確立了種族平等、樂于助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熱愛和平的觀念。在“會話”這個“協作”過程中,學習者不斷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維,實現了自我構建。教師在會話商討階段要收集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認真分析其思維的差異、特點、方法和過程,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或層面對不同認知做出必要的比較,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建構做出積極的反思與必要的改進,以實現有效的教學指導。在英語多媒體教學中遇到疑難時,除了要求教師幫助外,還提倡學生之間會話商討,進行交流,表述觀點,對學習者的學習結果進行分析、評價,即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要整個學習群體相互學習來共同完成。公務員之家:
第四,以創新為目標進行“意義建構”。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培養學習者的主動“建構”能力。多媒體技術由于能提供直觀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視聽教材,是一種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傳遞方式。如在分析伊拉克戰爭和虐囚原因的同時.引導學生認知一些有關伊拉克戰爭的新詞語“weaponsofmassdestruction…‘non—conventionlaweapons,chemicalOFbi·ologicalweapons、…‘radiologicalweapons’’“terrorism‘trans·nationalorganizedcrime‘genocide’’“disarmSaddamHus—sein”并利用多媒體引出相關句型。學生們在認知新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能力,開辟獲取新知識、新思維捷徑,復習舊詞語的同時,也了解了世界政治,加強了判斷是非的能力,也增強了建設祖國、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感。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必須讓學習者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資源,為學習者感受情境、探索發現、驗證假設、建構意義提供豐富的、有價值的多媒體形式的信息資源,領悟所學內容主題的情感基調及基本內涵,這對學習者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非常有利。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基礎內容,然后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意義建構。讓學習者把握著自己的教育,創造他們自己的知識,用他們自己的創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達信息,使學習者對所學知識內容能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總之,英語教師應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取代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習者為主體,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應用多媒體、網絡通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空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的方向發展。
- 上一篇:英語新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 下一篇:新會計準則對無形資產信息披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