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課程選課平臺建構論文

時間:2022-12-15 10:06:00

導語:高中校本課程選課平臺建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校本課程選課平臺建構論文

摘要:本文驅動于現實問題,從當前校本課程在開展實施過程中遇到的自主選課、校本課程管理、評價等難點問題出發,結合浙江省新課程實施樣本學校的有利條件,立足學校教育實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以自行設計開發基于校園網的校本課程選課支撐平臺為依托,積極尋找改進校本課程有效實施的突破口,在校本課程的實施管理,學生自主選課,以及校本課程評價等方面作了有效探索,并對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

關鍵詞:校本課程支撐平臺自主選課樣本學校

一、目前校本課程開展的問題和困難分析

普通高中校本課程教學實施現狀與問題分析

普通高中新課程的核心思想是促進每位學生在共同基礎上的個性發展,構建合理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三級課程結構,是教育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素質教育呼喚著校本課程的出現,開發并實施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目前各校校本課程實施的深度、廣度、力度參差不齊,而且在實施的常態、有序、有效等方面也普遍多有欠缺,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對校本課程開展的目的及必要性缺乏足夠地認識

校本課程不是選修課或活動課,校本課程和語文、數學等一樣每個學校必須要開設,國家課程強調了共性,而校本課程強調了個性,這是比較完善的課程結構,可以真正體現因材施教。目前部分學校對校本課程開展的目的及必要性缺乏足夠地認識,缺乏調動教師積極性和協調各種力量的能力.沒有在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方面,鼓勵、倡導和支持校本課程的開展。

2、教師課程意識薄弱和缺少課程開發熱情

由于缺少課程專家的引領,缺少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也缺乏相關理論知識和專門的培訓,還有高中學校的相對特殊性(高考),許多教師不熟悉或者不關心新課程的有關知識,不了解自己角色的變化,缺少課程開發意識,缺乏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積極性。甚至采取消極、敷衍或抵制的態度。

3、學生自主選課問題突出

校本課程強調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具體到實際操作最關鍵的就是如何讓學生選上自己喜歡的課程。高中學校在校學生人數基本都上千人,要在教師、教室等客觀條件限制下,學校要保證學生都能選到喜歡的課程,這是十分繁瑣復雜的工作,而如果手工進行統計分析,這工作量大的驚人且做不好。目前絕大多數學校因為沒有經驗,也缺少相對應的軟硬件支持等,基本上都是幫學生選課程,學生做不到自主選課。

4、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保證校本課程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目前大部分學校對校本課程的教學實行內部評價,這樣就會出現評價標準不一、過程不嚴等問題,造成評價基礎薄弱,反饋性能差。雖然大多數校本課程開發計劃中都有評價部分,但操作起來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學校也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另一方面,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課程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上,并不注重評價工作。新課程對高中學生的評價采用學分制形式,注重過程性評價是新課程的新理念,建立起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是關系到新課程興衰成敗的關鍵,校本課程的教學評價應有別于以往傳統課程的評價方式,應實現多元化操作。

以上列舉的是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些隨著我們相對應制度的完善自然就會解決;有些如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學生的自主選課、課程效果的評價等問題,具體操作起來十分繁瑣,尤其是學生的自主選課,校本課程評價等,以往是人工進行調查統計,以紙作為載體進行記錄,不利學生的自主選課,不利管理中的數據統計和分析,也不利校本課程資源的保存和交流。互聯網的興起和普及為校本課程的開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和海量的資源、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的便捷性和程序的“智能性”,搭建一個校本課程選課管理平臺,則能很好的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二、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校本課程實施的優勢

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能更快適應社會變化,可以對校本課程進行動態的、持續的管理,避免校本課程教學實施出現隨意性,信息技術應用于校本課程實施其優勢在于:

1、提高校本課程組織實施和管理的效率

學生自主選修校本課程,就意味著要實施走班制(跑班制),之前從來沒有任何經驗的學校如何保障走班的有序開展,如何高效地統計學生選課的數據,如何高效地對學生走班后的考勤評價進行管理等,都是一個個擺在眼前的難題。這些問題也許可以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得到有效的解決。我們利用網絡技術優勢,創建校本課程網上選課平臺,該系統可以記錄學生的選課情況,教師開設的校本課程情況,同時學校教務工作者可以根據學生選擇進行宏觀調控,進行課程編排,并為師生和家長提供查詢和互動,可以對校本課程進行動態的、持續的管理,避免了出現校本課程教學的隨意性,提高了校本課程實施效益。

2、促進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

學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目的是盡可能為教師、學生提供改革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先進工具和手段,實現減輕教師教學的負擔,學生學習的負擔,或在相同的負擔下提高教師教學的效果,學生學習的效果。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校本課程實施,借助E-mail、BBs、Blog、QQ等工具,進行校本課程的對話、討論,實現相互間的交流,可最大程度地讓學校先進的設備使用起來。

3、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教師專業化成長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基于信息技術,教學形式更靈活多樣,教學方式更新穎獨特,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創新過程,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校本課程實施,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一邊培訓、一邊應用、一邊研究,不斷提升信息技術素養,提高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形成新型的教學方式,極大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

三、校本課程網上選課支撐平臺的構建

作為浙江省新課程實施樣本學校,我們嘗試模仿大學的網上選課模式,自主開發校本課程選課平臺,強化和規范了校本課程實施的開設與管理,在我校校本課程的選課走班中進行了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校園網中搭建“校本課程網上選課平臺”,為學校開展校本課程提供一個網絡支撐平臺。“校本課程選課平臺”可建立在Windows2000+IIS+ASP+Access的構架上,此架構具有搭建快捷、維護方便、程序設計簡單、便于移植等特點,在當前校園網中很有代表性,也足以滿足我們開展校本課程的需求。通過對校本課程相關資料和開設涉及到的一系列流程的研究分析后,我們認為校本課程網絡平臺應包含如下一些欄目:課程網上申報、學生選課、政策文件的公告、通知的、互動欄目(論壇或者留言板等)、課程評價、學習資源、平臺幫助等欄目。

四、基于校本課程選課支撐平臺的實施與管理

利用校本課程網上選課平臺,使校本課程學生選課、組織管理方式等操作起來簡單方

便而且實用。學生根據選課人數的限定,自己進行調整,不會出現“一窩蜂”效應,能夠保證開課的有序進行。還可以從整體上關注自己的發展。其實施一般需要經過以下環節:成立組織管理機構——教師網上自主申報課程——網上審批——學生網上自主選課——學校統計調整——學生網上二次選課——校本課程活動實施——學分認定。

五、基于校本課程選課支撐平臺的評價

校本課程實施的教學效果如何,即校本課程的實施評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通過網絡平臺,也能很好的實現校本課程的評價。學生可以使用帳號登陸網絡平臺,對所選修的校本課程進行評價,如可以設置一些評價選項供學生選擇,可以讓學生留言談感想,學生也可以總體打個分數等。每學期末,學校把開設的所有校本課程的網上評價結果在校園網內公布,這對開課老師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在校本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產生許多新的想法。因此要積極吸收來自各方面的信息,使校本課程不斷改進、完善,以校本課程實施評價為著力點,基于網絡的開放性、共享性,更有利于形成專家、教師、家長、學生的課改合力,使課程專家、教師、家長、學校和社會都能有機的融合到課程中來,校本課程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聚合體。

六、問題與反思

積極構建適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把基于網絡的校本課程選課平臺運用在校本課程實施管理中是我校新課程改革中的特色。基于網上校本課程選課平臺的投入實際應用,為我校校本課程的順利開展和實施提供了保障,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有效的保證了我校校本課程的正常有序開展,成為我校新課程實施中的一個亮點。在具體實踐中,有幾點體會頗深。

其一,校本課程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管理上的引導與支持,需要學校各部門的積極配合,才能正常有序地進行。如學校管理上對探究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的充分重視,場地和時間的調配、網絡的支持、信息技術老師的支持、班主任的配合等。

其二,校本課程是新生事物,運用校園網,基于網絡平臺的校本課程的開展還處于試驗探索階段。許多老師教育理念需要進一步更新,對使用網絡進行相關教育還是十分排斥。公務員之家

其三,教師使用電腦和網絡的應用水平差異較大,部分教師尚不能熟練地輸入漢字和進行網絡的基本操作。學生也要提高計算機和網絡應用的水平,提高計算機操作的能力。

其四,由于技術的限制,校本課程選課平臺開發的不夠完善。考慮到網絡的安全問題,將校園網與因特網隔離,使平臺里交流的范圍只能局限于校園內。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魏國棟,呂達等.普通高中新課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劉寶劍.學生選課:高中新課程的關鍵[N].教育信息報教師周刊,2007-12-15.

[4]靳玉樂.校本課程的實施:經驗、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2001.(9).

[5]張雄、孫立文.關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策略性的探索與思考[J].中小學電教,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