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校校園文化的路徑探究

時間:2022-01-11 03:56:00

導語:醫學院校校園文化的路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院校校園文化的路徑探究

【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是和諧校園構建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程,其參與主體是學生和教師,校園文化具有群體文化的特征,并以精神文化為核心。以右江民族醫學院(以下簡稱“右醫”)在校大學生為研究調查對象,圍繞校園文化建設路徑設計調查問題,結果顯示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對校園文化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在校醫學生的德育素質和高等醫學院校的辦學水平。

【關鍵詞】院校,醫學;校園文化;路徑

百年之計教育為基。為醫學事業培養和輸送專門醫學人才是高等醫學院校擔負的重任,其所培養的醫學生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在校醫學生今后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質量。在對右醫在校學生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問題的調查分析后,明確了在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素質培養中,校園文化作為一所院校的精神、傳統、作風和理想追求的綜合體現,將對每個在校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將影響其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直至終生[1]。

1校園文化的意義和作用

高等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也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醫學生擔負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承擔著“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的歷史責任”,“救死扶傷,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是社會對醫學生寄予的急切希望[2]。一直以來,右醫人秉承“大醫精誠”的校訓,堅持扎根老、少、邊、山、窮地區辦學不動搖,堅持面向農村基層服務不動搖和堅持培養應用型醫藥人才不動搖的辦學理念,努力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應用型醫學人才。健康的校園文化,則有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級醫學人才,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文化具有常新性,但它卻能夠保持永恒魅力,校園文化能夠激發青年醫學生激情,能夠喚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作為培養高級醫學人才的院校,必然承載著社會和學生更多的期望。因此,在正確認清當前醫學院校校園文化的現狀的前提下,解決如何選擇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問題,對教育和引導學生完善自身個性,發揮自身潛力,形成良好的醫德醫風以及構建和諧的醫學校園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2校園文化建設的調查數據及分析

以右醫在校大學生為校園文化建設調查研究對象,結合本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相應的校園文化建設調查問卷,調查內容涉及校園文化涵義的認知、氛圍的營造、理念以及現階段醫學院校存在的問題、建議和意見等。對右醫在校大學生采用校園隨機抽調的方式進行,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500份,回收493份,有效問卷493份,有效問卷率為98.60%。各項調查數據統計及分析見表1~表4。表1在校大學生對校園文化涵義的認知調查情況表2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調查情況表3在校醫科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的理念認知調查情況表4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建議調查情況

上述問卷調查表提示:右醫大學生對醫學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認知較為清晰,對投身校園文化建設充滿信心,向往和追求現代高等教育的目標和管理模式,積極關注醫學院校的各項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調查數據也反映出當前右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諸多不足,以文化交流資源少、大學生積極性調動不夠和網上平臺欠缺等最為突出。

3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右醫作為一所高等民族醫科院校,扎根革命老區辦學,應充分發揮本校的辦學特色,構建良好的校風學風,建設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依據上述問卷調查結果,結合右醫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應著重從以下幾個路徑加強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3.1挖掘大學精神內涵

“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大學精神既深藏于“大學”之中,又游離于“大學”之外,其核心是以育人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為大學使命。大學精神給大學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學不僅僅是教學樓、圖書館、林蔭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僅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價值觀念、理性思考、創新、智慧與博大胸懷的代表。在大學之間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學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且尚需加強的一個重要環節。在52年的開拓、進取中,右醫形成了獨特的大學精神,其中包含著“大醫精誠”的校訓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要充分挖掘大學精神的內涵,并有機地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當中,讓大學精神得到學生的認同,形成一種內在的感召力,熏陶、塑造和培育一代又一代優秀學子。

3.2加強校園環境建設

環境優美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高校作為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環境的優美程度自然也是現代高校文明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右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強了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和設施建設,校園的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觀,這說明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學校校園環境建設對學生健康成長、學校發展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須不斷加大投入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堅持不懈促成良好習慣養成,加強內部管理力度,廣泛開展美化、凈化校園活動,不斷完善督查監督機制,定期開展督查,營造濃厚的校園學習、工作氛圍,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使建設美好的校園環境制度化、常態化。

3.3豐富校園文化活動

拓展渠道建設校園文化陣地,積極創新、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人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具備時代精神的醫學院校校園文化,良好的育人環境,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物質基礎。右醫歷來重視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形成了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品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加,醫學院校還應堅持做到一個“活”字,讓校園活動活起來。開展融醫學、科技、書畫大賽、知識競賽、文娛表演、體育競技等于一體的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充分體現當代醫科大學生的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和健身的特點,廣泛調動全體同學積極參與,使學生個性及能力得到充分的張揚和鍛煉。

3.4強化社會實踐活動

右醫以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應用型醫學人才為辦學目標,應不斷強化社會實踐活動,努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校期間,就應鼓勵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熔爐,引導醫學生積極參加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社會調查和大學生就業見習活動以及各類“挑戰杯”競技比賽等。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積累經驗,主動獲取各方面比較全面真實的材料,對以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也進一步強化了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3.5優化人文社科課程設置

右醫“大醫精誠”校訓,既是思想境界要求,也是行為規范準則,它激勵師生員工努力成為精于醫術、誠于人品,德才兼備、德藝雙馨,把做人與做事完美結合的人間“大醫”。一直以來,醫學院校人文教育主要存在觀念上的唯科學取向、內容上的唯知識取向、方法難輸化和組織形式化等弊端。要將醫學人文社科系列課程整合優化并帶動現代醫學教學模式改革,以學科為基礎的實質性融合作為人文學科體制改革的基本點[3],提倡學科間的交叉融合,讓學生在課堂上直接接受文化教育與熏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養,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

3.6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化工具

網絡已經成為教與學不可或缺的工具,網絡文化也成為了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創造條件讓大學生在網絡上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尤其是開展學習與科學研究方面的活動,使大學生真正成為網絡文化的創造與享用主體。充分利用校園網、網絡教室、電子顯示屏以及學生個人電腦,充分利用BBS、論壇、博客、QQ群等平臺,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與文化引領,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領域。綜上所述,在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眾多路徑中,筆者認為只要充分挖掘大學精神內涵,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積極創新、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強化社會責任感,優化人文社科課程設置,并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化工具,就能夠建設優秀的、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努力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高級應用型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叢喜權.芻議高等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醫學研究雜志,2008,37(4):141-142.

[2]繆顧根.關于高等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283-287.

[3]鄭松輝.醫學人文社科系列課程的整合優化及教學模式改革[J].醫學與哲學,2005,26(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