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新教改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創新
時間:2022-02-18 10:44:00
導語:探求新教改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一輪教學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改革要堅持辯證的態度和追求實效性的原則,不能把傳統教法與新教法截然分開,而應該取長補短,綜合運用,把傳統講授與學生自學、討論等形式相結合,既注重發揮教師設疑、釋疑的主導作用,也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傳統教學法新教學法高中思想政治課
面對新一輪教學改革,關于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改革,我們要堅持辯證的態度和追求實效性的原則。當前,許多政治老師對思想政治課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革,為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注人了生機和活力。但與此同時,有些老師卻完全抹殺傳統教學法的有效功能,全盤否定了傳統教學法。本文認為這是一個誤區,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改革應持辯證的態度,應將傳統教學法和新教學方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一、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再認識
隨著對新教學方法研究和探索的深化,人們已經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改革進行辯證思考,在肯定和吸收各種新教法優點的同時,有更多人已經注意到這些新教法不足之處,并努力加以克服,對傳統教學法的作用和地位也重新進行了再認識。
前幾年的一段時期,出現了一個對傳統教學方法批判性評價的高潮,主要觀點有:滿堂灌、注人式、填鴨式、死記硬背、高分低能、單調呆板、枯燥無味、壓抑能力發展、窒息學生智慧、信息單向傳遞、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理論嚴重脫離實際、青少年學生思想問題嚴重等。這些批評不無根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但是,這些評論存在著一些偏頗:其一,是把目前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過分簡單地歸咎于教學方法;其二,是把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全部歸咎于傳統教學。要想推動改革深人開展,就必須要澄清這兩個問題。教學方法問題是思想政治課中一個重要問題,但并不是問題的全部,還存在教學指導思想、考試成績的評定、教材、學生的思想狀況等問題。教學中的弊病是客觀存在的,但都歸咎于傳統教學方法是不公正的。傳統的講授法比較容易滑向注人式、填鴨式、呆讀死記,這一點確實如此,但這只是容易導致,而不是必然導致。傳統教學不等于滿堂灌、注人式、填鴨式、呆讀死記,傳統教學不排斥啟發式,啟發式是一切教學方法使用的指導思想。當它能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它是啟發式,反之則是注人式。傳統教學也不主張呆讀死記,也主張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而且本身就包含著問題性教學、程序性教學,即改革型的因素。傳統教學并不總是滿堂灌,它甚至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嚴格限制連續講授時間,講授中穿插著設問、質疑、圖表、練習等手段,可以把課堂教學組織得張馳結合、松緊得當、生動活潑。傳統教學也決不總是單調呆板、枯燥乏味的,這不僅取決于教學內容,而且更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技巧的高低。在傳統的教師講授中,那充實的內容、深刻的思想、幽默風趣和具有說服力的語言,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一堂以講授為主的成功的傳統教學課,也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產生巨大的吸引力。成功的傳統教學法決不會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決不阻礙學生的能力發展。
根據國外一些教育理論家對傳統教學和改革型教學對比分析后做出的評價,根據我們的教學實踐總結,可以得出以講授(或學校講演法)為主的五環節課堂教學有五點優勢:第一,教學過程緊湊、節奏快、信息量大、節省時間、效率高,有利于學生系統扎實地掌握知識體系,完成必要的技巧技能訓練。第二,注重邏輯分析,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有積極意義。第三,講授能調動學生的感情、意志因素,從而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緊張程度和效果。第四,聲情并茂的講授教學,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占有優勢。這一點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具有特殊意義。第五,對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的適應性都比較寬。所以,不是傳統教學法沒用了,而是我們對傳統教學法的掌握不過關。真正要掌握傳統教學法,對傳統教學法揚長避短,就要認真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的良好素質、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素養、教學經驗、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對教育和理論的熱情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
近幾年來,對傳統教學的繼承不是太多了,而是我們研究發掘傳統教學的成果還不夠,運用傳統教學的基本功還差得很遠。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法,如同“害了腳氣病進行截肢”,是不明智的。所以,對傳統教學法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對新教學方法的思考
思想政治課出現的新教學方法主要有:研究型教學法、自學型教學法、合作型教學法、問答型教學法等。這些方法的共同點是:第一,從目的上看,把發展學生的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第二,在課堂的結構上,改變感知和教材過程中聽與讀的比例,普遍減少教師講課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第三,在教學過程中,突出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權威的講授者。可以看出,探索的總方法是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教學活動和重心不同程度地向學生方面轉移。這一總方向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上的生動活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代表著思想政治課改革發展方向。
但是也應該看到,目前我們見到的這些新方法并不是完美的。它和任何其他事物一樣都具有兩重性,既有合理的一面,同時也存在局限性。與傳統的以講授法為主的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相比,新模式有以下幾點不足:第一,在同樣時間內,學生接受的有效信息量減少。中學生閱歷較淺,中學教材又像壓縮餅干,要靠教師精選出大量的例子稀釋,學生才能消化。學生自學、討論中得到的信息,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無法與教師講授中提供的信息相比。第二,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體系的效率低于傳統教學。一是學生自學掌握知識效率較低;二是過多增加自學、討論等環節后,教學過程的節奏放慢,上下環節轉換較費時間。第三,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問題突出不夠,甚至可以說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這是由于教學活動重心向學生一方偏移,教師講授時間壓縮,輸出信息量減少,而許多思想教育內容正是寓于這些信息之中的。第四,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遵循知、情、意、行這樣的順序,聲情并茂的講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思想教育方面可以收到更明顯的效果。而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知教材過程中的情感因素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此外,由于種種原因,許多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帶有形式主義的缺陷。
三、取長補短,綜合運用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是否屬于最佳,是相對而言的,它要視教學中學生和教材等具體情況的變化而加以綜合運用所決定的。傳統教法和新教法都有其優點和局限性,我們在教學中不能憑個人主觀意志把某種教學方法死板專一地應用在某項任務、某種內容和對某類學生的教學上,而是要求教師要善于從實際出發,依據學生心理特征、學生的知識、智力水平和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情況靈活選定和綜合運用兩種教學方法。例如,當教材的教學任務是向學生系統傳授新原理、新概念,而這些新知識是既抽象又難懂的,這樣就需采用傳統的講授法了,如果采用其他新方法是很難使學生對原理、概念達到深刻理解、牢固記憶的,比如《哲學常識》中的一些原理、概念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直接講授。當教材中某一部分內容,學生可以用所學過的知識自行解決時,可采用“自學法”、“探究法”等方法,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筆者認為不能把傳統教法與新教法截然分開,而應該取長補短,綜合運用,把傳統講授與學生自學、討論等形式相結合,既注重發揮教師設疑釋疑的主導作用,同時也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取得既可以傳授學生知識又可以發展學生能力的良好教學效果。
- 上一篇:國際貿易實務實踐教學工作透析
- 下一篇:高職國際貿易頂崗實習教學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