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中的語感培養綜述

時間:2022-02-25 04:19:00

導語:詩歌教學中的語感培養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詩歌教學中的語感培養綜述

摘要:語感是語文學習中的一項基本素質。本文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在詩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關鍵詞:詩歌教學;語感教學;鑒賞

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是長期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注意培養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杭州大學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

有人把杜甫《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僅理解為杜甫被病痛折磨、身心俱疲,有人卻從中讀出了八層意思:“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這樣的語言敏感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的培養與訓練。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以及追求意蘊等特征與語感具備的銳敏感知、形象思維、整體把握、豐富聯想、情感體驗等品質相吻合。因此,詩評家洪迪把語感看成是“詩的語言魂魄”。

一、熟讀戍誦

如有條件,先聽別人讀,在聽讀中仔細品味其語氣、聲調、節奏,從而感知其意蘊情趣。語言是一種信號,這個信號通過耳朵刺激大腦,從而產生想象和聯想的反饋。然后自已讀,可默讀,也可朗讀。讀詩歌的時候,語言信號又進一步通過眼睛刺激大腦,可以更仔細地揣摩作者使用語言的精妙。最后是背誦,背誦絕不能死記硬背,而是理解性背誦。在這里要引導學生找到背誦的線索,或作者行文線索,或作者感情發展線索,或其他線索。

二、鑒賞——語感內化的途徑

語言感受能力的產生與強化主要依賴于對詩詞語言的深度把握。要抓住古典詩詞意象、詩眼、名句等關鍵點,進行體悟、鑒賞,以期達到強化語感目的。

1.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

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詩人講“立象以盡意”,借助客觀外物來表達主觀情感。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語感的培養,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讀者如果無法領悟意象寓意,就進入不了詩歌的意境,感知不了詩人的情感,語感也就無從提高。

2.品析詩眼

文有文穴,詩有詩眼,古人作詩常追求一字傳神。詩眼凝煉精辟,生動形象,往往一字使全篇境界全出,更真切地傳達詩情詩旨。語感的會意性特征決定了要領悟語感,需要對詩眼進行反復揣摩、體味,讓學生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使情契合,練敏語感。

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的煉字,千古傳誦,因為“綠”字一下,生機頓生,它如鮮明艷麗的畫圖,立即調動起讀者的視覺,喚起他們對江南生機盎然春色的想象,于是一幅春風拂煦,草長鶯飛,放眼千里,一派新綠的江南春景圖,就極鮮明地舒展在讀者的腦海中。這是對詩眼形象性深度把握。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理解為表現隱居的悠閑自得,當然可以,而理解為見山而想起商山四皓,更能表現陶淵明雖不合作于亂世卻仍以國是為心的情懷。這是對詩眼思想性深度把握。

3.鑒賞名句

名句是語言的精華,或以情勝,或以意發人之思,或以境動人之情,千古傳誦,耐人咀嚼。教學中應利用對名句的體悟而達到強化語感的目的。洪鎮濤先生認為:“語感訓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感實踐,一是語感分析。語感實踐,就是讓學生自己去接觸、感受語言材料和運用語言,也就是讓學生多聽、多讀、多說、多抄、多寫成套的語言。語感分析,主要不是分析語言的表面特征,如這是什么詞性,這是什么句式,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里用了什么表達方式等等;而主要是分析語言的運用,即在一定的語境中作語言例析。通過語感訓練,讓學生習得和積淀語言形象感,語言情味感和語言哲理性。”

感受其形。形象是詩詞的生命,作者往往把思想感情濃縮到畫面中,因而需要讀者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還原,將承載著情感信息的語言符號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畫面。

學生還原詩句過程中,語言形象感也在增強。

體味其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言:“情者,文之經也”。就是說,文章都是情感的產物。“夫綴文者情動而詞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在鑒賞時,要透過景、物的表征,悟出作品巨大的感召力。如“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靜夜鐘聲不但揭示夜的清寥,而且蘊涵了作者思鄉、落第、孤孑等愁緒。

認識其理。“詩言志”,詩詞是最精煉的藝術形式,詩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現力最強的一事、一物、一景表現深刻的思想感情。能否領悟寓藏與文字之中而放逸于文字之外的風骨神韻是語感高低的重要標志。

三、聯想、想象——語感構成的翅膀

學生運用想象與聯想對古典詩詞進行審美時也促進了語感的形成。朱光潛先生曾經講過:“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美備。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的創造,沒有想象也沒有藝術的欣賞。”因此教師必須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想象。

詩詞的語言,是經過提煉濃縮的,在鑒賞詩詞時,要以詩詞中的形象為媒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加以想象和補充,還原詩歌的場景,用想象和聯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通過積極的體驗,使學生的語感得到增強,達到美的升華。

通過想象,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加工改造成生動活潑的“圖景”,并再現于眼前。有了這種圖景,就自然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領悟到有關言語篇章的意蘊了。

四、多樣的訓練——語感深化的途徑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開情感的閥門,點燃靈感的火花,激發思維的靈犀。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所以,在訓練形式上力求多樣化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能較快地讓學生進入訓練氛圍,使訓練有較高的達成度。

1.比較

烏申斯基還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師將不同作家同題和描寫同一事物的詩詞,或同一作家不同風格的詩詞,進行比較閱讀,在比較中揣摩異同,提高語感。像唐代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都寫過詠蟬,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遇、氣質不同,同樣是比興寄托,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清人施補華說:“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異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2.改寫

古典詩詞具有語言凝煉、結構跳躍、含義深遠等特點。教師應指導學生對古典詩詞進行恰當的改寫,達到進一步內化文本,培養語感的目的。北大金克木教授就曾將《楓橋夜泊》改寫為現代詩:“月亮落下去,烏鴉叫起來,漫天撒開了無數片飛霜。江邊有楓葉,漁船有燈火,陪伴我的只有憂傷。”又曾將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名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改寫為古典詩詞:“揮手自茲去,不攜一片云。”形神都達到了原作的高度。

學生語感素質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只在課堂上,在詩歌教學中,我們要指導學生在一切語言交際中,有意識地培養語感,只有樣,才能加快學生語感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潘新和.新課程語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