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解析

時間:2022-03-24 03:07:00

導語: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解析

摘要: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不僅關系著他們的人生發展,也影響著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未來。學校要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級人才,就應該切實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導。本文從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方面出發入手,闡述了如何才能更好地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關鍵詞:思想道德教育途徑全面發展引導矛盾

高等學校對學生進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屬于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我國學校社會主義性質的一個標志。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與其它各育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作用。由此可見,思想道德教育對學生及整個社會體系有很大的影響,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呢?結合著者的工作經驗,個人以為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采用啟發、尊重和依靠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正面施教、滲透熏陶、科學管理和實踐鍛煉相統一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要將社會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學生個體的品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影響只是外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更何況教育的對象是有著主觀能動性的學生,他們在接受教育和影響的過程中,不僅是被教育、被影響的對象,而且是能動地吸取教育和環境影響的主體。學生接受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和影響到什么程度,是否通過自己內部的思想感情活動轉變為道德行為,這都要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得如何。在同一教育環境中,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進步是不相同的,有的進步快,有的進步慢,這主要取決于各人的主觀努力程度。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啟發、尊重和依靠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的教師沒有認識到思想道德教育過程的這個特點,采取“我講你聽”、“我管你服”的辦法,壓抑了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導致教育工作的失誤,使學生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教師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要遵循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規律對學生進行正面施教、滲透熏陶、科學管理,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正面施教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促進學生思想矛盾的轉化。滲透熏陶是創設教育情境,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有人認為,發揮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就不要管理了,這是一種誤解,某些大學生由于道德認識局限,情感不穩定,易沖動,控制自己道德行為的能力不強,更需要教育者的管理,但這種管理不是動輒訓斥,不是把學生的思想管“死”,而是要把學生的思想管“活”。因此,教師必須用科學管理的方法才能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

最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師的教導必須統一在實踐鍛煉中,才能最后形成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教育過程決不能停留在教師的長時間說教,否則,不管教師講得如何動聽、感人,實際效果仍將不能落實。只有將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指導性統一在實踐鍛煉中才能完成思想道德教育過程,才能達到完滿的德育效果。

二、要采用引導學生開展思想內部矛盾斗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師根據社會的道德規范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現狀的矛盾,這個矛盾推動著思想道德教育過程的發展。學生在出生以后,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和影響,已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習慣。對于教師提出的要求,學生有自己的選擇,對有的要求能接受,經過自己的積極的思想內部矛盾斗爭,內化為自己的良好品德;對有的要求可能產生抗拒的情緒,當消極因素占了上風時,就不能轉化為學生良好品德,甚至成為不良品德。因此,教師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當舊的矛盾解決了,個體的思想道德就能逐步得到完善。在學生中產生的矛盾通常有以下幾種:

(1)認識性質的矛盾,即由于缺乏道德知識而產生的錯誤思想和行為。

例如:教師要求學生要勇敢,有的學生不知道什么是勇敢,把粗野行為當成是勇敢,犯了錯誤。解決這類矛盾,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向學生講解道德規范,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以指導道德行為。

(2)能力性質的矛盾。

學生知道道德規范是什么,自己應該遵守道德規范,但遇到某種特殊情景,學生自己言行缺乏控制能力,經不起外界引誘,以導致犯錯誤。如有的學生與同學發生沖突,知道不能罵人、打人,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破口大罵,甚至打人。對于這種矛盾,應及時指導學生總結錯誤行為的不良后果,并對他們加強道德行為的事跡鍛煉,使他們良好的道德行為形成習慣,以解決能力性質的矛盾

(3)思想性質的矛盾。

由于學生已經染上不良的思想和行為,自己又不愿意遵循道德規范,因而犯了錯誤。對于這種矛盾,教師必須滿腔熱情地曉之以理,使學生認識自己所犯錯誤的嚴重性質,以后不再做類似的錯事,同時也要使學生感到自己改正了錯誤,同樣是個好學生,使他有前進的動力。對這類學生要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切忌采用諷刺挖苦的辦法,是他們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是矛盾加劇。當然,我們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影響要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要指導學生在團體和個人的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道德。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離不開活動和交往。

在人類社會中,道德規范的傳遞不能自動作用于人,也不能只用間接的經驗傳授于人,而必須讓人們在活動和交往中,親身去感受它,才能掌握它。對于兒童來說,開始接觸父母、親屬、鄰居,以后接觸教師、同學,逐步深入社會,參與各種活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從這些活動和交往中吸取了道德認識,形成了辨明是非、善惡的道德觀念,培養了好惡、愛憎等道德情感,養成了一定的道德習慣。如果學生離開了社會的活動和交往,心理得不到發展,思想道德也不可能得以形成。

因此我們要在學校里充分利用教學活動,并多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生產勞動、參觀訪問以及參加社會上的各種有益活動。這些具有靈活性、生動性、趣味性的活動,容易被學生接受。而且由于這些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人際交往較多,更能使學生得到較為全面、充分的發展。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我們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正式團體,并能積極主動發展自己的活動,引導學生的活動和交往都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總之,學生的思想道德不是一次兩次、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經過長期教育、反復的培養,逐步提高的過程才能形成。作為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我們,應該明確、理解大學生的特點,多了解研究學生,多鉆研材料,多閱讀有關的輔導書籍,多與同事交流討論,并根據教育實踐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完成對學生進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達到完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