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學校社區教育共建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3-31 02:43:00

導語:透析學校社區教育共建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學校社區教育共建的實踐與思考

為了進一步深化社區與學校的共建工作,謀求共同發展,作為一所學校,絕不應無視學生的生活背景,而應正確的認識與對待學生的成長空間,有效地把握,合理地利用學生的成長空間。為此我校在抓好學校教育的同時,還建立起一個行之有效的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提出了“開放、開拓、開創”的辦學思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與社區聯手共建學校社區教育。在“共建互動”的思想指導下,結合社區的區域特點和學校實際,加強與社區的橫向交流,積極爭取社區內單位、學校內部資源的互相開放,使之成為學校教育發展的“助推器”。

一、資源共享,互惠互利

我們打破學校的圍墻,充分利用社區的各種資源,使學生能夠直接感受和學習來自社會的最真實的經驗和認識。廣泛深入地對學生進行多途徑、多方式的有針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在社會養老院,我們開展“尊老、敬老、愛老”活動,組織學生到地區養老院慰問老人,給老人送去大米、雞蛋水果和資金等。組織學生到消防大隊進行消防訓練活動,組織學生到素質教育基地活動。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參加為社區服務的各種服務活動,如三月份的“學雷鋒做好事”活動,把活動的宣傳引向社會,引領學生到社區、街道參加義務勞動,孩子們撿垃圾、搞衛生、擦洗小區健身活動器材等;四月份的緬懷英烈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教育,組織學生到石灰山掃烈士墓,邀請革命老前輩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每年五一、六一、教師節、國慶、春節等節假日組織學生到熙湖公園或社區文化廣場參加文藝演出。為了讓學生走向社會,開展社會調查研究,提高綜合素質,學校開展了“交通安全我知道”、“崇尚科學”、“熱愛祖國河山”、“法律法規我遵守”等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同時為了配合活動的開展,我們經常邀請社區警署民警、交警等來校作法制報告、安全報告等等。這些教育資源,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資源整合共享中,我校也積極開發自身資源,為社區提供服務,學校的硬件設施向社區開放,如無償為社區居民和學生家長提供微機室、圖書室、乒乓球室、籃球場地等供他們開展技能、體育健身等活動,共同組織一些體育節、藝術節等活動,為社區提供音樂、體育器材并協助社區排練一些大型文藝節目;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開放學校多媒體教室放映錄像,為社區居民和學生家長刻制“周弘賞識教育”錄像光盤等等,深受社區的歡迎和好評。學校資源的提供推動了學習型社區的建設,提高了居民們的素養,也提升了學校在社會上的形象。

二、自主互動,優勢互補

學校、社區的教育資源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點,根據各自的需要,有選擇地開發利用,有利于實現學校和社區的雙向互動,形成互補的良性循環。特別是開展以活動為載體的資源利用,從學校角度,要適合學生發展的需要,才能達到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目的。比如,我們邀請有特長的社區居民來學校擔任學生興趣小組輔導員,學校每年舉辦的藝術節、歌詠會等我們都要邀請社區一起參加,學校舉行慶祝活動邀請社區和學校的部分家長來校參加或表演,使學生在學習技能或者在欣賞中得到教育。我校舉辦的《家長月報》每月都無償發放到學生家長們的手里,同時把這份飄著油墨香氣的小報分別送給政府、學校共建機關、單位和社區等處,讓全社會了解我校的新氣象、辦學新理念,了解教師的教育教學新思維,了解科學育子的新方法、新途徑,了解孩子們的個性新發展,同時也爭取贏得全社會對學校的關注,為學校的教育出謀劃策,指點津迷。有的社區居民和很多學生家長經常為學校的家長月報投遞稿件,使我們的工作能夠順利有效的進行開展。社區組織的征文、書畫大賽、文藝演出等活動,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這一系列教育活動的實踐也鍛煉和教育了學生,他們的能力在增強、思想在提高,情操在升華,同時社區也對學校有了一份了解。

三、文明和諧,共同發展

學校社區之間的社區文化建設進一步造就了文明和諧的環境,并促進了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在共建活動中,不僅廣大學生在各項社區活動中擔當起了重要角色,如慰問五老人員、整治環境、文藝晚會等,也為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在社區教育的參與中,學生受到良好的民族傳統教育,學生的公民意識、思想道德修養不斷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和回報社會的服務意識得到了增強,學校的校風建設日見成效,并推動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學校良好的辦學聲譽在社區中建立。

學校社區教育的開展是學校、社區雙贏的工作。但是,學校社區教育工作的進一步深入也存在著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學校發展如何更好地利用社區資源、如何建立學校社區教育文化建設的長效管理機制、如何通過更高部門的領導引領社區的教育文化建設等,這些問題還需要更多的探索與思考

因此,我們今后的工作思路是以生為本、立足學校、校區聯手、自主互動、共建共享、合作發展。目標是共建良好的社區文化環境,形成學校、社區、家庭的教育網絡,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責任,培養學生從學校人到社會人,并建立健全有效的“自主互動”的學校社區教育管理機制,和家長學校有機結合起來,探討出“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開放的教育模式,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科學的“學校、家庭、社會”三級互動管理網絡,定時、定點、定人,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學校將選派工作能力強、有志至于投身學校社區教育的骨干教師進社區完成教育活動,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真正讓全社會來關心愛護我們的孩子,共同達到育人的目的。同時學校應主動了解、研究社區,把與社區教育的互相配合和支持列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學校定期開會討論、研究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問題,并有專人與校外社會教育機構保持聯系,和社區共同策劃系列教育活動,建立獎勵機制,如每年可以評選出一些“社區好少年”、“社區文明家庭”、“社區優秀輔導員”等進行表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