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我國義務教育的早期現代化

時間:2022-05-05 06:02:00

導語:深究我國義務教育的早期現代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我國義務教育的早期現代化

摘要:我國義務教育是從1904年清廷頒布實施的《奏定學堂章程》開始的,是伴隨著我國近代化的過程發展的。本文主要運用現代化的理論來分析我國義務教育的早期現代化,即從1904年到1949年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狀況,分析出我國近代義務教育產生的原因、特點、影響等。

關鍵詞:我國義務教育早期現代化近代化

現代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從1840年開始的,在這里我把1840年到1904年定義為我國的早期現代化階段。本文用現代化理論來分析我國從清末1904年頒布實施《奏定學堂章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狀況。

一、清末的義務教育(1904年到1911年)

義務教育是指國家法律規定對適齡兒童實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強迫的、免費的學校教育。我國的義務教育開始于1904年。1904年1月13日,清廷頒布實施的《奏定學堂章程》中指出:“初等小學堂為養正始基,各國均任為國家之義務教育,東西各國政令,凡小兒及就學之年齡而不入小學者,罪其父母,名為強迫教育,蓋深知立國之本全在于此。此時各省經費支絀,在官勢不能多設;一俟師范生傳習日多,即當督飭地方官,剴切勸諭紳富,集資廣設。”《奏定學堂章程》規定了初等小學堂是實施義務教育的主要形式,初等小學堂五年畢業。但由于辦學經費不足,清廷采取了靈活設學的方式,學習年限和初等小學堂相比也有減少。

1906年5月頒布的《勸學所章程》中規定:籌款:考神迎神賽會、演戲之存款。紳富出資建學,為稟請地方官獎勵。酌量各地情形,令學生交納學費。——以上為勸學所董之責,惟須據勸學員之報告,聯合村董辦理。清末義務教育經費籌集辦法里將向學生收取一定學費列入其中。將推進義務教育的經費攤到受教育者個體,是近代中國義務教育經費籌措迫不得已的選擇,但實際上是將貧困的子女擋在了義務教育的大門之外。

這一時期的入學率雖然并不是很高,但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兩千年的封建帝制,依附于清廷的義務教育也隨之終止了。

二、中華民國時期的義務教育(1911年到1927年)

1912年9月28日,教育部公布的《小學校令》規定:小學分初等小學校與高等小學校兩種,初等小學校承擔著推行義務教育的任務。初等小學與高等小學可分可合。凡二者合置于一處者,名高等小學校。由城鎮鄉擔任經費者,名某縣立高等小學校;由私人或私法人擔任經費者,名私立初等小學校或高等小學校。城鎮及鄉村多設初等小學,與高等小學分立。

設立初等小學的經費,依法律所規定,鄉之財力不能設立初等小學者,得以二鄉以上協議組織鄉學校聯合,以設立初等小學校。城鎮鄉村學校聯合,得劃分若干區,以分設初等小學校。城鎮鄉除設立初等小學校,足容本區域學齡兒童外,財力有余,得設立高等小學校,但須經縣行政長官許可。國民政府教育部規定,義務教育經費以地方自籌為原則,中央稍予補助。但這一時期卻由于軍費開支的擠占而使教育經費非常拮據。

這一時期,初等小學學生數量有較大增長,尤以山西省最為顯著。1918年5月,山西率先宣布實行義務教育,并頒布了《施行義務教育程序》的文件。1920年8月調查,山西義務教育入學率已達60%以上。到南京政府成立后統計,山西男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0%,女學齡兒童入學率達50%。

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義務教育(1927年到1949年)

1932年12月國民政府頒布的《小學法》規定,小學修業年限為6年,前4年為初級小學,后2年為高級小學。初級小學為義務教育階段。1936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小學規程》,規定了簡易小學和短期小學科作為初等小學的輔助形式,根據各地的情形來設置。1940年3月21日,教育部又公布了《國民教育實施綱領》,規定了可以根據各地實際情形及兒童的身心發展狀況,施以年限較短的相當之義務教育或失學民眾補習教育。此時義務教育經費籌措以地方自籌為主,中央適當給予補助。

這一時期義務教育的推行狀況較之前兩個階段有了一定的發展,入學率有所上升,義務教育在憲法中的地位也有了顯著提高。在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和1947年公布的《中華民國憲法》中,都明確規定了六歲至十二歲的學齡兒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納學費和超過基本教育入學年齡而未受過基本教育的國民一律受補習教育,免納學費的規定。

四、我國義務教育產生的原因

我國的義務教育是伴隨著中國近代化的過程而產生的。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人被迫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西方傳教士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他們創辦的教會學校是近代中國接觸西方教育的主要媒介。此外,鴉片戰爭后,中國的民族危機逐漸加深,許多有識之士為了救亡圖存,走出國門向西方尋求真理,學習致富之方,這些留學生回國后將自己在國外的感受寫成調查報告,使朝野加深了對義務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影響到清廷的許多權要人物,他們也認識到了普及義務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性,這些官紳們推動了義務教育在中國的推行,致使1904年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我國近代最早的義務教育由此產生。

五、我國近代義務教育的特點及影響

我國近代的義務教育總體來說還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基礎作用。但也應看到,那時的義務教育是不徹底的,兒童并不能真正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把很多貧寒子弟擋在了義務教育的大門之外。

參考文獻:

[1]熊賢君.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孟慶瑜.中國義務教育保障制度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

[3]陳學恂.田正平.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北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