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透析

時間:2022-06-30 05:13: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透析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教師監控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的程度,也就是關注預設和生成。“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通常指教師的課前準備,也就是備課;“生成”是學生知識技能的達成、教學目標的實現。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既要關注預設,關注教學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對學生產生教育教導作用,又要樹立一種課程開發的意識,用心收集、捕捉和篩選學習活動中呈現出來的鮮活的資源,據此來調整教學行為,從而使課程實施由執行教案走向師生互動生成,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上的生成資源,充分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課前沒有預設到的新問題。教師要敢于對教學環節進行合理的調整,甚至不惜打亂原先的設計安排。如何更好地發揮課堂生成資源的教學價值呢?下面我結合一些案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潛心會文,精心預設

對于課堂上意外的生成,教師要具有一定的調控能力。只有課前有所預設,有備而來,才不會對課堂上的偶發“生成”處理得過于簡單和草率,課上才能顯現出一位教師的睿智和教學功底。因此,教師要“潛心會文”,與文本零距離接觸,領略作者用詞的精準、言中之意、言中之情,透徹地把握作者的表達意圖。正如于永正老師所提倡的:課前備課誦讀默想,讀出自己的見解、情感,讀出文章的精妙之處(小到一個字、一個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結構、文章立意等)。我想,一個好的預設,可以反映出講課的重點、難點與疑點,因為這些為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需要多元解讀。這樣,在課堂中就能迅速調用多種方法,教學才能從容應對、收放自如。

就拿《桂花雨》一課來說,小琦君又是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又是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不覺得累嗎?課前如果預設到答案有累與不累,教師就能臨陣不亂地啟發:“累,雖然覺得累,心里卻感到非常的開心。”“不累,又是為什么呢?”這種簡單預設,雖然對于一般教師來說已經駕輕就熟了,但還是需要精心設計。

二、大膽取舍,引領生成

曾經聽過特級教師徐善俊執教的《赤壁大戰》一課。課文學完了,徐老師問學生:“大戰結束了,周瑜在慶功會上會怎樣向將士總結這次取勝的原因?同樣,曹操也會總結這次失敗的教訓,如果你是曹操,會怎樣向部下作總結?”這時,一個小男孩舉手發言:“我看過《三國演義》,曹操是個從來不認錯的人,他怎么會向部下分析失敗的原因呢?”一句話使課堂的氣氛“凝固”起來。

只見徐老師先是一笑,既而表揚這位學生讀書用心,然后說:“你說得對!咱們就不讓曹操開總結會了,但是,你說曹操回去以后,獨自一人會不會反省自己?咱們就把他的內心話掏出來,行不行?”這一問,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課堂氣氛又活躍起來了。我想,正是徐老師在課前有了很好的預設,激起了他的靈感,才會游刃有余地化險為夷。

三、反復磨煉,精彩自現

教學需要反思、實踐、再反思,方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上,教師會遮蔽生成,甚至不給意外在課堂上留一點縫隙,其實這是教師害怕在課堂上出現自己難以扭轉的局面而犯錯誤。實際上,真正的課堂應該是允許學生甚至教師出錯的地方,而正是這種生成,讓課堂主體性色彩更濃,處理得好還會讓課堂教學散發光彩。

大家都非常熟悉特級教師王菘舟,他有一篇文章是《智慧的覺醒》,給了我很多啟發。王菘舟老師借班上《我的戰友》一課,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這就是直到最后一刻也沒有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的。你們面對這樣一位戰士,有什么想說的嗎?”接連三位學生發言,個個精彩。就在期待新的精彩進一步到來之時,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發言了:“,你真是個傻瓜。”全場一片愕然,王老師在尷尬中草草收場。“痛定思痛,這種類似的情境你能預防嗎?發生的可能性太大了。”于是,王老師反思一個個可能的教學情境,最后得到智慧的答案是:兒童的觀念從根本上都是善的。

機緣巧合,他又一次執教了這一課,最后“傻瓜事件”又上演了,一個男孩站起來說:“,假如我是你,我打幾個滾先將火滅了,說不定這時敵人正在睡覺呢!”王老師沉默了大約十秒鐘,他等這一刻太久了。他清了清嗓子,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交流:“孩子,你不希望死,是嗎?我理解你,誰都希望好好活著。我相信,在的內心深處也一定有活下去的念頭。”小男孩的情感之門慢慢敞開了,王老師話鋒一轉:“但是,作為一名軍人,一名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此時此刻面對殘酷的戰斗形勢,我相信,一定還會有另一種聲音在他的內心響起。大家聽,另一種更強烈、更加堅定的聲音在對他說……”等待中,班上陸續有學生舉手。“我還聽到有一種聲音這樣對說,啊,你不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鋼鐵戰士嗎?烈火可以燒毀你的身體,但永遠燒不毀你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精神,你將在烈火中得到永生!”當第三個學生說完時,“嘩!”臺下一片掌聲,熱烈而持久。我看到這兒,也不禁沉浸在王老師教學的酸甜苦辣之中了。我想,教師經過這樣的磨煉,一定會迅速地成長起來。

在新課程培訓的時候,聽一位優秀的教師說:“沒有預設,那是不負責任;沒有生成,那是水平不夠。”這正體現了老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對預設和生成的關注與思考。實踐新課程并非只是去尋找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更多的是要我們去踐行一種教育理念,改變一種思維方式。只要我們用心去思考,努力去嘗試,定能讓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使我們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多了更多的樂趣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