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個性化教育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05-18 04:51:00
導語:高中個性化教育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一幅漫畫,入學前的學生各種各樣的形狀都有,長的、短的、圓的、扁的,但通過學校出來的只有一種形狀———‘正方形’?!保?]這幅漫畫形象地道出了當前學校教育的弊端。為克服這一弊端,專家學者們都在想方設法,以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各種改革隨之而來,開設選修課就是為了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其個性發展。高中選修課是個性化教育的集中體現,也是新課改的重點與難點。
一、高中選修課是個性化教育的集中體現
個性化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就是為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展。學校要改變原來那種千篇一律的人才培養方式,采用個性化教育的方式[2]。選修課的開設就在于讓學生自主、自由地學習,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進而實現全面發展。高中階段是人一生職業定向的最好時機,如能在高中培養起學生的興趣和志向,高考填報志愿時就能減少盲目性,進入大學后學習動機也會提高。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實驗)》詳細規定了高中選修課事宜?!队媱潯穼⒄n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選修課又由選修I和選修Ⅱ構成。選修I是國家根據社會對多元人才的需求,同時適應學生個性差異及不同的發展需要而設置的。在公共必修基礎上,各科課程標準都在類別、層次上設置了各種選修模塊以供學生選擇。類似國家課程。在課時、課程內容、課程標準等方面都有規定,是對一位合格公民的最低要求。選修Ⅱ是學校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以及學生的興趣,開設多種模塊供學生選擇。類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設數量足夠、學生感興趣且適合本地區、本學校特點的選修課程,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自已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學生選什么課原則上尊重學生的意愿。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者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個有機整體。國家課程起著統籌作用,即哲學上所說的“同一性”,代表著整個群體普遍的利益和所要達到的水平,而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是“差異性”,地方課程是考慮到各地區現有資源不同,文化各異,所以有其特殊的教學內容,校本課程就更加考慮到每個學校具體情況,施行個性化和創造性課程[3]。選修課的開設與實施對三維目標的達成,進而形成興趣或特長有著重要作用。于學生,能尊重學生個性,使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形成獨特自我和個性個體;于教師,能促進其專業化發展;于學校,能探索并形成辦學特色。因此,它是個性化教育在課程上的集中體現。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影響著個性化教育的滲透。
二、高中選修課存在的現實問題與原因分析
西方國家實施選修課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各方面已較為成熟,有很多可資我們借鑒之處,但我們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然會產生諸多“水土不服”之怪象。我國國情與西方國家不同,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選修課制度,對落實個性化教育至關重要。
(一)認識上存在誤區,重視不夠,隨意化、功利化現象嚴重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過于理想或過于實際,都很危險。對選修課這一新事物也一樣。由于存在誤解,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甚至是隨意化、漠視。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選修課成即松課,無關緊要。具體表現為:在教學中,教師對課程目標認識不明確,對教材鉆研不深,教學方式呆板,不重視教育評價。有些選修課往往是學生隨便說說,教師隨便聊聊,或者放幾張光碟,看點錄像,大家能夠熱熱鬧鬧就以為達到了效果。而事實上根本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學生收獲也不大。2.照搬大學選修課模式。因為沒有現成模式,很多高中教師根本不知道怎樣進行選修課教學,于是任意發揮,把大學的模式簡單地照搬到高中。認為只有這樣才夠品位和檔次,卻忽略了高中課程基礎性、工具性和實踐性之基本特點,盲目求深求精,但往往因專業性過強,學術味十足,不僅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反而嚇跑了學生。3.選修課為高考服務。選修課被扭曲為應試復習課,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師就怎么教。這種應試化的傾向,雖得到了不少支持,但它不僅降低了選修課程的培養目標,而且也無法讓學生在高考中真正考出優異成績來[4]。推行課改,許多教師都擔心學生會在高考中吃虧,于是就隨意霸占選修課時間補課,如此隨意化、功利化的舉措,只會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扼殺在搖籃中。
(二)開課條件準備不充分,教學質量良莠不齊在高中開設選修課,應具備一定條件。很多高中由于開課條件準備不充分,面對高考的壓力,師生的積極性都不高。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教師方面。開設選修課,教師的備課量比以前大了很多,負擔加重,加上課時有限,往往根本講不到實質性內容。有些教師自感知識不夠,但又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仿,急需培訓或繼續深造,但由于教學工作量大、任務繁重,教師們幾乎沒有脫產培訓的機會,自然也就無暇顧及“可有可無”的選修課了。盡管也有利用假期舉辦的專家講座,但大多時間較短,內容多為理念或政策,并沒有深入不同教師群體做有針對性的培訓,所以收效并不大。教師們在得不到有效指導、幫助的情況下應對選修課,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是教學內容。選修課教材準備不足,且很不規范。由于國家對教材實行“同一標準,多個版本”的政策,導致一些出版社在利益驅動下,即使明知教材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為搶占先機,仍倉促上架,造成教材質量低下,適用性不強。學生的考試范圍通常都是由省級相關部門統一劃定,一些選修課教材自出版后便無人問津,造成大量的人、財、物的浪費。有些學校為響應新課改,開發了不少校本課程教材,但這些校本課程教材在實際操作層面常常與選修課有交叉和互相取代的情況。
(三)受高考影響,評價標準模糊有教師曾表示,高中課改要真正收到實效,關鍵在于高考制度。高考是社會對高中生和學校的期望。學校與社會、家庭是相互聯系著的,因而社會、家庭對學校的期望影響著選修課的實施。由于受到高考這只“有形之手”和社會、家庭期望這只“無形之手”的制約,為有效提高升學率,學校只能針對高考要求開設那些必不可少的“選修課”,選修課實際上變成了戴著“選修”帽子的必修課,符合政策要求的選修課形同虛設。選修課到底是以高考要求為準,還是以學生個性發展以至全面發展為準?如有重大沖突應怎樣取舍?由于評價標準模糊,所以對選修課的評價難以進行。
三、完善高中選修課的建議
因為是新事物,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問題也是可以理解的。高中選修課是尊重學生差異的個性化教育,能為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展。因此,筆者建議:
(一)深化對選修課的認識,調動各方的積極性認識是行動的前提和基礎。認識不深入或者認識不清,行動上必然會出現偏差。開設選修課,是本著打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教育,即個性化教育。由于種種原因,各相關主體基本上處于“文件上說它很重要,但我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沒法顧及”的狀態。如果上級部門要看成果,就做做樣子,課表上有選修課,但實際上是必修課,導致選修課必修化。這些都是由認識上的誤差所致。因此,從上級部門到學校、教師都應充分認識到選修課開設背后的原因及其重要性、必要性。把理念轉化成信念,進而在行動上積極參與進來。只有相關各方積極、切實配合起來才能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完善選修課的評價和管理體系,使其制度化評價系統是學校課程行為的指向標,它直接影響著學校課程相關主體如何理解課程和實踐課程。教師授課、學生上課很大程度上是由評價這一動力因素推動的。如果大家都認為高考與選修課互不相容、不可調和,那么選修課的實施必然無法深入。因此,選修課的開設與否,評價系統的完善至關重要。首先,細化評價標準。這樣才能讓評價者在評價中克服因主觀因素造成的偏差。其次,評價目標多元化。因為很多老師都說:“課改要想成功,關鍵看高考制度?!保?]的確,高考有很多的弊端,但又不得不承認它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相對來說也是目前比較公平又能選拔人才的一種機制。所以在高中開設選修課應該考慮高考這一目標,但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最后,經過深層對話,達成共識,完善選修課評價體系,進而加強管理。管理需要制度化,包括課程實施的認同、課程資源的獲得、投入、使用、再生產等方面,只有如此,才能使高中選修課實施到位[6]。
(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確保準備條件到位首先,教材準備必不可少。學生從教材獲得相關知識,并產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這種最初的興趣很可能決定了學生未來的大學專業選擇,甚至是一生的職業取向。而當前高中選修課教材大多脫離學校教學、生活的實際。因此,要將選修課教材的編寫納入校本課程開發,同時,調動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甚至家長的共同參與。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一個開放的選修課資源庫,學生不僅可以自由下載,還可自由上傳、分享他們的知識與體驗,這種可持續學習共同體的建構有利于高中選修課的實施。其次,加強對教師職前、職后的培訓。因教師準備不足,而使選修課隨意化的現象并不少。因此,要加強對教師職前、職后的培訓。如目前舉辦的國培班就是一個很好的培訓。教師自身素質提高了,選修課的常態化進行就有了保障。
- 上一篇:高校師德構建措施論述
- 下一篇:新任教師師德素養提升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