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語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
時間:2022-05-21 02:43:00
導語:深究語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的語文教材建設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自我完善的歷程。新中國成立,中小學的語文教育剛剛步入正軌,不久就爆發了,1978年以后語文教學得以撥亂反正,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語文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時代的發展,需要能體現時代精神的語文教材。但是20世紀80、90年代的中學語文教材在內容和體系上都存在許多不足,難以適應時展的需要。這時期,出現了關于語文教育的種種論調,進而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基礎教育改革。面對種種的責難,語文教育的指導思想必須有一個根本的轉變,對中小學教學大綱的修訂迫在眉睫。2000年新的教學大綱誕生,從而也掀起了語文教材的改革。根據新的大綱要求,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7-9年級六冊)”的名義出版的新教科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遵循這一理念,根本的途徑就是要加強語文教學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它不僅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了解異域文化的窗戶,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因此外國文學作品的選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
外國文學作品自20世紀20年代進入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已有近百余年的歷史了,它的發展經歷了一條坎坷之路:“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單一到多元,由工具性到人文性,由不自覺到自覺,直到在大綱中明確規定所選外國作品的比例及具體的閱讀推薦篇目為止,實現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飛躍。”①從19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第一套中學白話文教材《白話文范》(共四冊,洪北平、何仲英編撰),選有四篇外國文學作品開始,外國文學作品進入了中學語文教材。建國后,我國的語文教材經歷了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歷程,雖歷盡坎坷,但外國文學作品始終在教材中占據一定的分量,而且比例越來越重。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科書為例,1992年版初中語文試用版教材中外國文學篇目17篇,所占比例為7.5℅;2000年秋初中語文試用修訂版教材中外國文學篇目28篇,所占比例為15℅;2001年標準實驗版教材中外國文學篇目41篇,所占比例為24℅。比較三個版本可以看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語文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可以看出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從數量上可以說是大大增加;其次是體裁、題材豐富了。外國文學作品無論從國別、文章體裁、題材、風格流派、時效性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作品拓展到社會倫理、科普讀物等多個方面,國家也由蘇俄擴展到歐美亞,而且更偏重于19、20世紀的選文。三個版本中外國文學作品相同的篇目僅有7篇,《最后一課》、《皇帝的新裝》、《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福樓拜家的星期天》。現行標準實驗版教材中:從作品的來源國家來說,美國10篇,法國7篇,英國5篇,俄國4篇……,不僅比例發生很大變化,還選有黎巴嫩、奧地利、日本、印度等國家的作品;從入選作品風格流派來說,除了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品外,還有一些浪漫主義詩歌,哲理性散文等等,散文性作品在標準實驗版中占據相當大的分量,如《我的信念》(瑪麗•居里)、《鶯》(布封)、《被壓扁的沙子》(阿西莫夫)、《哨子》(富蘭克林)等等;從入選作品的內容上說更是哲學、科學、天文地理無所不包,體現了與時代的緊密聯系。現行標準實驗教科書在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同時,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強調人文素養。它以語文和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增加了外國文學名著導讀,節選精彩的片段供學生欣賞,并給出一定的閱讀指導,設置一些探究性思考題,是較1992年版語文教科書的一大變化。如:《魯賓孫漂流記》、《名人傳》、《培根隨筆》、《簡•愛》等等,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人生的積極思考,對學生文化素養、個性的提高和健全的人格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初中語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現狀
社會的發展,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語文學習的觀點也產生了沖擊,這才有了現今語文教材選材的重大變化。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目標中就有“關心當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的論述。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外國文學的教學。教材的變化,給中學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現有的考試制度使得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比較尷尬的狀況,課程改革了,但是最終體現教學成果的還是分數。有論者曾經做過中學生課內外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情況的調研,結果顯示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還是很感興趣的,但是外國文學課外的閱讀量很少,同時教師在解讀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時,大多采用“文章教學法”,甚至有的教師還認為“經典名著”對中學的語文學習沒有多大的幫助,對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略講或者選講,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被有效調動,自主性閱讀沒有能夠體現。這些都是現今初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所存在的實際問題。現行教材的教參在對作品的解讀從觀念上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可以說跳出“用政治眼光關照文學”②的思維模式,不再拘泥于現成的說法,而是向學生提供多種的闡釋。但從教師角度看,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以及外國文學知識在考試中所占比例小,導致多數老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對待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上只能是重“知”而不重“識”。大多數教師認為外國文學作品與本國文學作品在教學方法上沒有什么區別,在教學中只注重講解字詞和文學常識,要求學生死記外國作家、作品客觀知識,以應付考試中的文學常識題,在解讀前就已經把充滿個性、飽含多重含義的作品解讀成一個固定的模式,放棄了文學對學生美的情感熏陶。同時由于師范院校本身外國文學課程在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諸如課時量的減少等等原因,導致培養出的中學教師外國文學的素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而在教學中不可避免的出現對待一些近現代的外國文學作品選講或者略講的情況。另一方面,學生面對學業的壓力,也沒有過多的精力去對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沒有真正去理解作家透過作品所表現出的對他們時代的生存狀態的思考,生存方式的求索,留下的也僅僅是一種“異國情調”,也僅僅是學一篇是一篇,很難對外國文學作品形成整體感知,與教材編寫者的初衷相去甚遠,學生沒有真正從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中獲得知識的、情感的、審美的教育。
三、初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策略
“教師作為教學中的引導者,如果不能對外國作品具有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那么又怎么會引導學生來重視這個部分呢?那么對學生的培養與發展就是打了折扣的,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與學生的終身發展、健全人格又從何談起呢?培養學生‘尊重與理解多樣文化’,使他們了解世界、放眼世界的目標豈不成了空談?再好的目標,再經典的文本,如果沒有在實際教學中得到落實,那么一切無從談起。”③從目前新課程標準的宗旨及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看,初中語文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要走出目前的狀況,首先要轉變語文教師的教育觀念。對學生的培養,不僅僅是灌輸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養。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學一樣,都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雖然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教學內容僅占五分之一的份量,但它同樣擔負文學教育的任務,不能因為篇目少,考試份量少,就忽視了它。在20世紀初,外國文學作品的譯介和傳播首先在青年學生中得到有力的支持和發展,促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運動。在21世紀的今天,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必須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面向世界,更多更好地閱讀外國文學作品,這無疑是讓學生了解世界和時展的一個窗口,也能更好的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學生的內在綜合素質,真正意義上去實踐素質教育。其次,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我文學修養,特別是外國文學素養。很多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愿講解外國文學作品,講得淺略,很大原因是自己外國文學素養不足。大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對外國文學的了解,大多來自大學時期的學習和教學參考書。由于大學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中的諸多因素,很多學校對于20世紀文學幾乎沒有課時進行教學,如東方文學,很多師范類大學甚至沒有開設課程,致使所培養的初中語文教師對外國文學現今的發展狀況沒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初中語文教師工作量相當大,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外國文學知識的積累,無法跟隨時代的發展更新自己的知識,因此無法適應現今新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對學生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所以,教師要不斷地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不斷豐富補充外國文學知識,加強外國文學理論的學習,隨時關注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在教學實踐中才能夠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才能像講授中國文學那樣得心應手,才能站在時代的前沿去啟發學生和開拓學生的思維,才能真正意義上體現教材編寫者的初衷,達到“關心當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初中外國文學作品教學要走出困境,除了教師因素以外,還存在教育觀念、教材體系、考試制度等等深層次的因素。特別是考試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影響,雖然教學大綱不斷修改,教材也與時俱進不斷完善,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應試,為了出成績,外國文學選材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往往被肢解、被曲解。對于當下初中語文中外國文學作品教學中的尷尬局面,唯有改變當前應試教育的模式,使素質教育真正得以貫徹施行,才能有利于外國文學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才能真正激發初中生學習外國文學的熱情,才能真正給他們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 上一篇:機關工委面對面活動情況報告
- 下一篇:區除四害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