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教改綜述
時間:2022-05-29 03:01:00
導語:生化教改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孫霄兵曾說: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做到“三個注重”,即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是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與精髓。生物化學是一門發展迅速,新知識、新方法不斷涌現的學科,是生命科學中的前沿學科,主要是研究生命現象本質與規律的科學,已經廣泛滲透到醫學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學習生物化學理論對培養醫學院校的創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醫學院校的教學改革來說,就是要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醫學科學人才,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是高校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而要滿足這個要求,對于醫學生必須和必要學好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就是生物化學,通過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生物化學理論知識、以及運用其技術解決醫學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培養醫學創新性人才打下良好基礎。本文就如何進行生物化學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討。
1注重理論教學的系統性
生物化學概念繁多、分子結構復雜,新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不斷涌現,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為了使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這門課程的理論知識和現代生物技術,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理論知識的相關性和系統性。在講授糖代謝,脂類代謝,蛋白質的分解代謝和核酸代謝時,不要把它們孤立分開來講,它們是相互聯系的[2],在某些方面是相互轉變的,食物要豐富化,但短時間內因各種原因不能進食,血糖也可以維持在正常值的低水平,是先動用了肝糖原,當肝糖原消耗殆盡,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可通過氨基酸和小分子的乳酸和甘油等進行糖異生維持血糖濃度,由于血糖比較低,不能作為能量,所以通過脂肪來提供能量,對于重要的組織需要脂肪轉變為酮體提供能量,其他組織直接利用脂肪通過β-氧化提供能量。通過這樣的講授把孤立的單個的代謝聯系在一起,使其達到相關性和系統性,人體就是一個復雜的相互交錯的網絡系統,可以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2教學方式的形象化
目前大學教育正在進行減負,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勢在必行。由于生物化學教學內容抽象、微觀、難度大,需要通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以減輕學生課后學習負擔。一方面要求講述理論課時,充分運用現代先進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技術[3-5],將抽象、難以理解的理論制作成動畫或圖表,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采取制作動畫使不好理解的抽象內容形象化和生動化,使學生更好的理解。
3教學方法的針對性
提高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是激發創新素質的動力。例如對于臨床醫學的學生進行教學時,要講究教學方法的針對性,針對性是指生物化學與臨床疾病的相關性[6]。在講述與臨床疾病相關的生物化學代謝過程時,首先提出問題,例如:臨床上的酮癥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在講酮體之前,放一張昏迷患者的圖片,介紹有糖尿病病史,出現嚴重的感染后,現在突然昏迷,并且呼氣中可聞到爛蘋果味。同學們非常熱切關注這個病例,然后帶著這個問題講述酮體的生成和利用,最后解釋是由于糖尿病病人血糖雖然很高,但不能充分利用其轉變為能量,在嚴重感染時,就會動用脂肪生成酮體滿足重要器官腦,心,腎和骨骼肌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產生了大量的酮體,酮體包括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其中乙酰乙酸和β羥丁酸可以被琥珀酰輔酶A轉硫酶,乙酰乙酰輔酶A硫激酶和乙酰乙酰輔酶A硫解酶轉變為乙酰輔酶A被利用,但由于產生過多又不能完全被利用,而且二者都是酸性的,就會出現酸中毒,而丙酮由于具有揮發性,可隨呼吸呼出,可以聞到爛蘋果味。通過講解,讓學生了解臨床疾病發病與生物化學的關系,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熱情,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4教學內容的應用性
生物化學課程是醫學生的重要基礎課程,其教學除了介紹經典的物質代謝之外,重點是介紹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和現代生物技術,同時聯系日常生活,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應用生物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人們如此注重健康生活,不想讓肥胖影響健康和生活,所以不食用脂肪比較多的食物,但是一樣會發胖,可能是糖類食物食用過多,糖類代謝分解產生的乙酰輔酶A,可以作為合成脂肪的原料,合成脂肪儲存起來,所以即使是不吃或少食脂類,只吃米飯也可以發胖,所以在保證基礎代謝的條件下,為了健康,也不能過多食用含糖的米飯和面食等。為什么家長經常給孩子檢查是否缺鈣,有許多孩子并不缺鈣,但還是患佝僂病,可能是因為有的患兒缺少維生素D3[7],不能很好的吸收鈣,所以會出現佝僂病或者東北臥病在床的老人,在冬末春初的時候會抽筋,都是同樣的原因,所以在鈣充足的條件下,要補充維生素D3。
5教學方法的時效性
教學方法的時效性是指生物化學的教學內容要和當前的新的科研成果相結合。例如在講述端粒酶之前,先復習真核生物DNA復制的終止的時候,由于真核生物的DNA是雙鏈線狀的,當切除RNA引物時,就會出現末端的雙鏈有一段是單鏈,由于DNA聚合酶只有從5′-3′的聚合能力,所以理論上無法修復,而且可能會由于酶的存在,將末端多余的單鏈切除,那么是不是我們人類在千百年的進化過程中,DNA就會越來越短,最后就消失了,經研究發現,DNA并沒有縮短,那是怎樣修復呢?科學家首先在顯微鏡下觀察到DNA末端的像廚師戴的帽子一樣的結構,命名為端粒,同時預測在端粒里面會存在相關的酶,于是有許多科學家進行科研實驗尋找,最后被美國的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卡蘿爾格雷德和杰克紹斯塔克發現,在端粒里包括有RNA、協同蛋白和逆轉錄酶,對雙鏈末端的單鏈具有修復功能,同時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可能與衰老、癌癥等有關[8],為此成為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我們在講課時,要把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感興趣,多思考,培養創新性思維。
6教學內容的科研相關性
生物化學的本科教材每三到五年更新一次,新理論、新觀點、新的技術和方法不斷進步[9],教學內容不要一味的照搬照抄,要體現科研的相關性和科學的發展性。在講述NO細胞信號轉導時,因為發現NO是體內重要的信號分子,佛契哥特,伊格納羅及慕拉德獲得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氧化氮[10,11]作為信號分子,可激活鳥核苷酸環化酶(Guanglatecyclase)引起細胞內環鳥苷酸(cGMP)的水平升高。cGMP刺激蛋白激酶,細胞膜Ca2+泵,導致細胞內鈣水平的降低;維護心臟的冠狀動脈的暢通,防止過多的血凝塊阻塞血管造成的心臟病和中風,放松動脈(維持正常血壓所需),幫助腦部血液流通,以增進長期記憶力,提高血液流量至男性生殖器,使之勃起,縮小和消滅癌癥腫瘤,降低膽固醇和防止LDL(低密度脂蛋白)氧化,預防痔瘡及幫助其愈合,預防一般的肺部疾病,幫助調節胰島素分泌(糖尿病),消滅外侵的細菌和病毒。所以通過服用硝酸甘油在體內產生NO治療心血管疾病,也可以通過檢測NO判斷藥物的療效,以及生物體的抗病和治病原因,把科研新成果引入到生物化學的理論教學中,增強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知識雖然是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質的基礎,但知識不等同于能力,更不等同于素質。一個人只有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轉化、應用和提高,才能把所學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能力,然后在實踐中有所創新和突破,老師要不斷的學習和掌握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學生就會更好地掌握前沿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 上一篇:市委書記在統計研究會講話
- 下一篇:廉政風險防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