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幼讀物教育性和文學性

時間:2022-06-27 07:16:21

導語:低幼讀物教育性和文學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幼讀物教育性和文學性

低幼讀物是當前圖書出版領域受關注度較高的產品,其中不乏令人交口稱贊的好書,深受讀者喜歡。但是,我們在圖書出版和銷售的過程中還是會聽到讀者這樣的反饋:“為什么這本書我看不懂?圖畫太抽象了,我感覺不適合孩子看。”“我喜歡有教育意義的圖書,這本書什么也沒有講。”反思這些問題,背后體現出的不僅是讀者對圖書的評價和分析,還有在低幼讀物出版中應該如何權衡讀物的教育性文學性?什么樣的讀物應是教育性強的?什么樣的讀物又適合是文學性強的?二者可兼得嗎?

一、什么是教育性

低幼讀物的教育性,是指在低幼讀物的創作和閱讀中,將讀物內容進行概括和總結,進而提升出一個簡單、有效的道理,以便在指導幼兒閱讀中使用,并將該道理及時傳遞給幼兒,使這本書的教育作用更具體和直接。教育的功能即教化人、影響人[1]。很多創作者和讀者由于受自身教育背景的影響,認為“讀書”就要明白道理,知道應該怎么做,做些什么,教育功能因而更加凸顯。低幼讀物的教育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文字的教育性文字最容易被披上教育的外衣。通常,對低幼讀物教育性關注的人一般會這樣選擇:首先,從根本上選擇或者自編教育性功能強、說教意味濃的作品,道理顯而易見,讀過后任何孩子都能明白。其次,對教育意義不明顯或完全沒有教育意義的作品,生硬地從中提取教育功能。如果沒有這些功能,很多人覺得故事不完整。2.圖畫的教育性在創作和欣賞過程中,人會有意識地在畫面設計的過程中,故意設計很多有教育因素的畫面,或者人為地從已有畫面中挖掘教育因素,畫面被細化成很多方面,讀者也不是單純欣賞畫面和故事,而重在畫面背后的價值分析,希望畫面和文字傳遞同樣的功能。教育性在實際過程中經常表現為:“你看了這本書明白了什么道理?讀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二、什么是文學性

通俗來說,低幼讀物的文學性,是指在低幼讀物的創作和閱讀中,強調幼兒通過讀物獲得審美陶冶和熏陶,學會欣賞畫面、觀察圖畫,并能借助畫面感受文字的優美,體會作品表達的意境和情操。對于文學性好的讀物來說,最能體現其價值的地方在于作品本身。但這種文學性,和成人文學比起來,又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一般由專業的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創造。這些人具有較高的文學造詣,措辭造句不是一般讀者能比擬的,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更具有文學特征。低幼讀物在選擇中往往會首選這些作品,更多從作品語言性、意境美等方面考慮。第二,由于幼兒接受能力的限制,這種文學特性不是深奧的文學性修養,而是一種淺顯意會。低幼讀物的作品都比較短小,文學性更多是幼兒生活經驗的一種反映。文學性在實際閱讀中經常表現為:“你覺得這個故事好聽嗎?你覺得這個故事美嗎?閉上你的眼睛感受一下吧。”

三、教育性和文學性的具體爭論

教育性和文學性的立足點不同,導致低幼讀物在具體編寫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爭論。如:選擇內容時,有的人覺得應該選擇一個更美、更具有詩意的作品,重點是作品的文學性;而有的人評價的標準則是作品能不能給幼兒好的教育影響,幼兒是否能從中學到道理并掌握知識。決定畫面時,有的人首先考慮畫面能不能調動幼兒的興趣,是否提供了理解故事的線索,而有的人則看重畫面質感、優美性和藝術價值。確定圖書年齡段時,有的人會首先考慮作品更適合哪個年齡段,不能高出或低于某個年齡段,而有的人覺得每個年齡的幼兒都有自己的理解力,不同階段的幼兒對同一作品的理解自然不同。在多數圖書中,教育性和文學性是共存的,有的讀物側重教育性,文學性不足;有的讀物側重文學性,教育性不足。可見,教育性和文學性的爭論一直存在低幼讀物創作和閱讀的全過程。而這和編輯工作的特點也有很大關系。編輯在圖書創作中起著重要作用,自身的學術和文化背景直接影響圖書整體創作的思路。

四、教育性和文學性的定位

教育性和文學性具有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定位也不同。教育性強調的是低幼讀物的社會屬性,這種屬性決定了讀物必須具有功能傳遞性,體現在教育意義的挖掘上。尤其是受自己幼年經歷的影響,成人在引導幼兒讀書的過程中,經常會給予圖書內容特定的含義。如果沒有這個含義,成人覺得這本書沒有完或者讀得不夠透徹,感覺“缺少點什么”。成人在評價圖書時,經常也帶著教育眼光,如:“這本書讓孩子學會什么?學到了什么?”文學性強調的是低幼讀物的個體屬性,這種屬性認為讀物具備自己的特點,對這種特點的認識因人而異,不同的人看待同一內容的觀點不同,文學性評價也不同,有高有低。同時,文學本身就不是全體大眾都擁有的一種能力,在此情況下,文學性更成為個體的一種屬性。對于有些人而言,評價一個作品、一本書的文學性會顯得比較困難,更別說讓其選擇適合讀物特點的文學性內容。可見,教育性和文學性具有不同的屬性,因此在讀物出版中的定位也有所不同。

五、教育性和文學性的關系處理

教育性和文學性在具體的低幼讀物出版中會遇到這樣的誤區:一種誤區是將教育性和文學性直接對立,認為二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根本不具備調和的可能性;另一種誤區是一味追求教育性和文學性的均衡發展,希望在低幼讀物中達到完美融合,結果卻適得其反。其實,教育性和文學性的這種矛盾不是不可解決的,只因看問題角度不同。因此在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結合低幼讀物的功能具體分析。如果讀物創作的主要價值和作用是幫助幼兒感受內容美、引導幼兒體會內容傳達的美感、拓寬幼兒的審美范圍,那這樣的讀物首先應強調作品和內容本身的文學特性,看重讀物體現出來的文學意義。在此情況下,教育性就不如文學性的作用那么凸顯。反之,如果該讀物的出發點是幫助幼兒樹立某種正確的觀點、價值觀和理念,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方法,那這樣的讀物在設計中就要首先考慮內容的教育性,分析該讀物是否幫助幼兒達到預想的目的,其教育價值是否得到有效體現。如: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冰波童話》系列圖畫書[2],就是出于幼兒園集體教學的需要,其編輯出版的立足點正是“包含教育要素的圖畫書”,因此內容的選擇、畫面的設計都強調集體教學中是否“好用”,在編輯過程中不斷地在幼兒園實踐并聽取幼兒教師意見,最終形成“教育性”十分突出的圖畫書特色,因而該圖書最后的讀者反饋十分良好。但究其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則還是在于編輯、作者在低幼讀物的內容創作過程中是否進行了有效溝通和分析,是否在讀物的定位上達到一致。只要低幼讀物的產品定位準確,編創人員意見一致,定能有效地解決二者存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