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類胚胎學教學
時間:2022-07-06 08:55:02
導語:醫學類胚胎學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需要越來越多的專業性醫務人才。為滿足全民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各類醫學院校專業設置也相應增多。醫學課程教學需要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由于不同專業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和就業目標,我們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探討不同專業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1《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設置的目的與意義
組織學和胚胎學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學科,是醫學生必修的核心基礎課程[1]。本學科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關于人體的組織學和胚胎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并得到有關的基本技能訓練。通過本學科的教學,要求學生能達到:識別各種細胞、組織和主要器官的光鏡結構;辨認人體主要細胞和組織的超微結構;了解這些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對人體胚胎的早期發生和主要器官的發生能有一較系統的認識;從而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不言而喻,學習醫學科學必須首先熟悉人體的結構、組成及其基本生命現象,組織學從微觀水平闡明機體的結構與相關功能,無疑是醫學教育的重要入門課程之一,它為生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病理學以及臨床醫學等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隨著生命科學的研究不斷深入,現代組織學的內容不斷充實、更新和擴展,不僅形態觀察更微細深入,而且涉及的領域更為廣闊,從整體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索許多復雜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以及環境與生物體的相互關系;不僅與現代生物學和醫學的許多重大理論進展相關,而且與人類社會面臨的眾多實際問題和疾病防治密切相關。目前,國內外研究的很多重大課題都與組織學和胚胎學相關,例如:細胞與組織的衰老,細胞與免疫、組織與器官的再生,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等,因此學好組織學和胚胎學意義重大。
2當前不同專業學生《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材、教學計劃及教學大綱缺乏針對性現在醫學院校開設的專業課種類多,如臨床、預防、藥學、護理等醫學專業都使用同一套教材,同一的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大綱。醫學生大部分都是學理科的,但是還是有少數專業招收的文科生,這些文科生在高中沒有學過生物學,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學習起來很吃力,學習積極性不高[2]。在實踐教學中,我們比較了臨床專業學生和護理專業學生學習情況,發現臨床班的學生在高中時候上過生物課,在組織學實驗課程中他們觀察切片得心應手,而護理專業的學生根本就不會使用顯微鏡。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小專業的學生認為學習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沒有什么意義,普遍存在“不知為何要學、學也不知有何用”等想法。小專業的學生抱怨學時多了,而臨床班的學生抱怨學時少了。不同專業的學生,課程設置應該有針對性。
2.2教學模式單一,理論和實驗沒有很好的結合目前,大部分教師主要是采用“滿堂灌”的方法授課,理論課全由老師講授,現在很多學校大課都開設的三連堂,老師講的口干舌燥,而學生聽的暈頭轉向。組織學與胚胎學專業知識點多,不利于學生記憶。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理論課緊,實驗課松”。相比之下,實驗課特別開放,全部放手讓學生看,特別是護理藥學等小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學生認為實驗課很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實驗課課堂紀律渙散,特別是現在很多學校都購買了顯微鏡數碼互動系統,硬件設施學習環境都提高了,但好多學生沒有利用這么好的教學資源學習,而是利用電腦玩游戲。在實驗教學中,我們經常抽學生回答問題,例如:看的是什么切片,切片名稱是什么?這張切片需要看些什么結構?有些學生渾然不知。理論和實驗脫節,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由于形態學實驗上課多,理論課上完有些學校要過很久才能上相應的實驗課,知識很多都就遺忘了。這樣,學生這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利于學生獨學立思維能力及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3不同專業學生《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改革措施
3.1制定特色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教師應該對不同專業學生設定不同的培養目標,結合他們的學習情況制定出不同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并且使用不同的教材。有些小專同護理及藥學應該和和解剖學的老師溝通,有些章節內容可以連貫起來上,比如講泌尿系統的時候,他們可以使用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的教材,內容相對較少,也比較精辟;而對于臨床或檢驗班的學生應該使用鄒仲之編寫的《組織學與胚胎學》教材,對于文科生的學生,在開始上實驗課之前應設計1~2個學時的時間,先告訴他們細胞的一般結構特征以及顯微鏡的基本使用方法,為以后的實驗課內容掃清障礙,學生學習起來也比較輕松。顯微鏡的使用是每個醫學生必備的知識,不管以后從事科研工作還是臨床工作都是需要的。現在很多研究生做課題的時候都不知道如何使用顯微鏡,正常的組織結構也不認識,可見在本科階段組織學與胚胎學的課程沒有學好。我們有針對性的設計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內容,與課程在各專業培養人才過程中的定位相適應,體現培養目標的要求,重視能力培養和訓練,比如生物技術專業版的學生,引導學生自己運用組織學技術設計實驗,研究組織胚胎發育和疾病中的科學問題,讓學生真正自身感受到生物技術的價值和運用前景,重視他們科研思維的培養和鍛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2傳統教學與數碼互動系統相結合傳統教學枯燥乏味,數碼互動系統固然有它的優點。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有些學校還建立了虛擬切片庫,我們學校也籌建了一套,它確實可以收集很多切片種類,這樣可節省時間、使枯燥的形態課變得形象直觀,操作起來簡單方便,學生可以在寢室也能看切片,同時也減少了學校購買切片及顯微鏡的經費。而萬事萬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優缺點,我們不應該盲目的追求新的而舍棄傳統的教學,但是我們也不應該一直走老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比如在老師給學生示教的時候可以使用虛擬切片庫,每章重要知識點就讓學生一定要自己動手操作觀察顯微鏡,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繪圖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實驗報告作業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學生通過自己繪圖,自己去鏡下找視野,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辨能力。教師應及時批改實驗報告,并且要點評。大部分學生做的實驗報告都不規范,教師應該使用最原始的教學工具“粉筆”,引導學生如何繪圖,而不只是用多媒體互動讓學生看看就行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把傳統教學與數碼互動系統相結合[3],有利于有限課時內給予學生更多的知識,同時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教學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3開設相關專業的選修課及實驗課,提升教學質量由于組織學、胚胎學內容不但涉及到分子生物學,也涉及到遺傳學、優生學等內容。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我們將教學大綱制定的知識內涵外延。根據相應的知識內容,開設出了相關的選修課,如“生物醫學與人類健康”、“免疫細胞學”及“醫學美容”等,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另外,我們學校還開設了“開放性實驗”[4],即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行設計和完成的實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適應實驗教學的改革,我們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制定了特殊的實驗內容及實驗教材,如小專業的學生就只開設傳統的HE染色,針對檢驗班的學生,開設了血涂片的制備等,而對臨床班的學生,我們融合了解剖學、病理學甚至臨床學科等多學科的相關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開設了一些創新型、綜合性的實驗。上述實驗的開設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而且還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科研意識。由于選修課及實驗課的開設,使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因此教學質量亦大幅提升。
4結束語
在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教學方針和政策的指導下,作為教師,我們在實踐教學中應該不斷探索: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使不同專業的學生更多地了解組織學與胚胎學的知識,使學生興趣增強,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提高教學效果。
- 上一篇:統計局五個一活動實施意見
- 下一篇:高職課堂計算機有效利用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