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看“學、啟、練”教學理念的作用
時間:2022-03-15 10:09:32
導語:素質教育看“學、啟、練”教學理念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課,是一切學科的首要學科,它不單純是教給學生一些思想政治課里的政治觀點、政治知識和政治理論,更為重要的是教與學生做人的道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是對其他學科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如果放松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會直接影響其他學科教育的成效。由于其思想政治學科本身的特點、性質,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不光是照本宣科的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還要求學生理解性記憶知識點,并要求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科知識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知與行相統一。要想達到這樣的完美結合,使該學科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人歸納出,思想政治課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有兩個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覺悟和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就務必牢牢把握“學、啟、練”六環節新課改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把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筆者就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打造出高素質教師隊伍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要在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要更新,業務能力要強;二是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言行修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因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是學生做人的標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哪怕教師一個細微的動作有時學生也會急于模仿,所以,教師就應該隨時隨地都要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隨時隨地都要當好學生的表率,所謂“為人師表”就是對教師特殊的職業、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思想境界等的高度概括。這就不難看出,要培養出更多的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人才,而首先得打造出知識淵博、思想過硬、素質高尚的教師隊伍。
2充分發揮“學、啟、練”新課改理念的作用,促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入
初中思想政治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根據《中學德育大綱》中規定:思想政治課是向學生較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課程。讓學生較好地掌握社會主義建設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以“學、啟、練”新課改教學理念為準繩,把課堂大膽地交給學生,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和點撥的作用。所謂學,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設置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和氛圍;所謂啟,就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散思維、超越想象、大膽質疑,要充分拓展學生無窮的想象空間,使他們敢想、敢說、敢疑,在學習上的探討上完全無拘無束,我們教師也要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要給學生的思考和想象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所謂練,就是引導學生進行精準地訓練。“練”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知識的復習鞏固,對學科所設置的習題,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難易適中的習題讓學生習作,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給學生布置習作,凡是學生已經懂了的問題可以免作,凡是學生不能作的可以引導學生集體作,發揮學習小組和班集體的智慧來作,也可以利用已經懂了的學生幫助還未搞懂的學生理解,分析,直至每個學生都能作;“練”就是練學生的行為習慣,是學生從小就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認真習作的習慣、大膽質疑的習慣,只有這樣,學生就能自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能養成良好的思想情操,才能使素質教育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3建立師生情感橋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產生厭煩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理論和實際相脫節,教師置學生的疑惑于不顧而高談闊論。雖然教材在講述基本理論時,引用了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剖析,但是學生并不滿足于此。他們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中,會碰到許多矛盾,諸如代溝問題、好心惡報問題、不正之風問題等,當自我陷于苦惱之中而不得其解時,企盼能從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得到比較滿意的解答。另外,黨和國家的重大舉措,在社會上都會引起民眾的議論、觀點不盡相同,學生的所見所聞會帶來種種疑慮,也企盼教師能夠解惑。如果教師回避這些問題不予解答,就會導致學生思想上的讀書無用論,同時也會導致學生厭學、甚至逃學;另外,教師不能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溝通,關心愛護學生不夠,理解引導學生不夠,表揚幫助學生不夠等,都會使學生厭學、逃學。因此,我們必須經常要和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溝通,要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橋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有利于對學生良好素質的培養,有利于我們的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
作者:梁俊 單位:重慶市石柱縣西沱初級中學校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命活力的反思
- 下一篇:中學體育課程設置的困境與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