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差異

時間:2022-08-24 08:38:33

導語: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差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差異

一、東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

(一)地理環境方面

我國地處亞洲東部,自兩河流域產生和發展了古代文明,雖然東部臨海,我國古代時期仍屬于封閉的大陸社會;在這種社會環境中,人們的生活往往依賴于土地,習慣于長久的定居,而不愿忍受顛沛流離的遷移式生活。同時,封建制度的長期存在又加劇了人們對土地的依賴。在以農業為主的中國社會,相對穩定性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這種穩定的生活也導致了穩定群體的產生;農耕為主的生產勞動也造成了封閉的群體和部落,群體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來往與交流的生活方式使人們漸漸喪失了創造性和自主性,也逐漸造就了封閉內向型的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國家的古代文明起源于沿海地區,人們的生存和發展不單單依賴于農耕勞動,更多地依賴于海洋,繁榮和興盛的海上自由貿易使得人們更加開放與包容,也逐漸形成了一種契約式的社會文化。同時,海上貿易的不確定性導致了生活狀態的不穩定性,適應了具有開放性與探索性的生活后,人們往往不再依賴群體的支持和幫助,會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目的。因此,西方民眾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個人權益不可侵犯,但是會互相尊重對方的權益。這種思想意識慢慢造就了西方社會開放外向型的傳統文化。

(二)生產方式方面

我國古代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發展速度不快。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秋收的生產方式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穩定,也相應地促進了人們對群體的依賴性,人們以穩定的生活為最大追求。另外,安穩的生活使人們聚集在一起,群體性生活造就了群體性的文化心理,即個人必須服從集體,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集體內部有統一的言行標準和方法原則?!扒笸毙睦硪彩侵袊鴤鹘y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人們的個性在集體中往往得不到體現,集體也不太注重個體的權利與利益[2]。西方社會的古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開放型的海洋文明,自由貿易的發展使得人們喜歡探索和冒險,勇于嘗試新鮮的事物。因此,西方國家的工商業和航海業起步較早,人們更加關注自然和客體,群體觀念與家庭觀念沒有中國社會深厚。另外,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很早擺脫了封建社會的束縛,在社會經濟獲得極大發展的同時,造就了人們民主平等的思想觀念。西方社會普遍認為公民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尊重每一個人的看法、思想及觀念??梢姡鞣缴鐣岢珎€性與自由。

(三)道德觀念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中典型的代表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主張“三綱五?!钡膫惱淼赖?,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是人們強調的重點,等級制度的色彩非常明顯。權利與威望往往屬于地位較高的人,地位較低的人只有聽命與服從,在教育中表現為教師往往是權威、正確的,學生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西方社會在古代時期就比較重視民主意識和平等觀念,每個人都可以行使權力;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更加重視平等自由的生活。現代西方社會最重要的特點便是“人人平等”的民主觀念,任何人都不會擁有絕對的權威。不僅如此,古代時期思想家、哲學家的教育觀念也存在十分明顯的東西方差異。孟子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蘇格拉底則認為,一個人想要成為治國的人才,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政治、倫理、雄辯術、算數、幾何、天文、音樂都成為必修的科目;亞里士多德更是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提倡應用和實踐,以及對生活有幫助的知識。

二、東西方教育理念上的差異

(一)統一與多元的差異

中國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由穩定的生產勞動產生了穩定的生活方式,群體式生活造就了群體式心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事物都有約定俗成的標準,每個人都需要遵守這個標準;為了群體的延續,集體利益必須高于個人利益,群體內部必須具有統一的思想和習慣,否則就會產生混亂,不利于群體的穩定和發展。與之不同,西方文化是一種個體文化,由開放的貿易和生活造成了開放型社會,多元性是西方社會一個明顯的特點,每個人的尊嚴與價值都得到體現,人們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統一與多元的差異也存在于教育思想中,中國的教育活動需要統一的教科書、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師往往希望學生的言行舉止都在要求的范圍之內,優秀學生的標準在于是否聽從老師的教誨,這樣一來,無疑束縛了學生的天性和自由的發展。曾經有西方考察團參觀了我國優秀的幼兒園,當他們看到孩子們手背身后整整齊齊地坐在教室時深感疑惑和不解,他們難以想象中國教師采取了什么方法使兒童變得如此呆板,兒童本應處于天真活潑、自由靈動的狀態。西方國家的教育強調個體主義,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天性和自由發展,學生也能夠充分認識到自己擁有的尊嚴與權利。因此,西方社會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往往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教師甚至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因此,西方社會的教育模式自然且靈活,學生在這種氛圍之下能感受到輕松與自由,也有助于創造力的發揮。

(二)穩定與創新的差異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雖然等級制度有助于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穩定的社會文化也在社會的早期發展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伴隨著近代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一味追求安定與和諧會阻礙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西方傳統文化中處處體現著探索和冒險的精神,極大地促進了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近代西方國家的崛起就以此為基礎。我國傳統文化中“穩定”特征壓制了人們的創造性,尤其體現在教育內容方面,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教材只是在漢朝的董仲舒時期和宋朝的朱熹時期發生了一些變化,也僅僅體現在經典內容中增加了學者的個人理解。此外,中國傳統教育的內容沒有發生大的改變,至清朝末期,政府迫于無奈才將實業教育充實于傳統教育內容之中。西方教育理念鼓勵個體的創造性,支持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理解和看法;教育重點不是基礎知識,而是培養創新意識,因為,基礎知識的缺陷可以彌補,一旦缺失創造力則難以彌補。因此,西方國家的科技創新水平遙遙領先于中國,從諾貝爾獎的獲得數量上可見一斑。但是,基礎知識薄弱也使西方國家的教育問題凸顯,如青少年的輟學率和犯罪率上升,因此,西方社會也著力于研究如何在培養創造性的基礎上加強基礎知識的教育力度。

(三)權威與平等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因此,每個人的地位和角色都有明確的限定,下級必須聽從上級、晚輩必須服從長輩;秩序與權威有助于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西方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人人平等,“人權”觀念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組成部分,西方人堅信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權利,這一觀念也滲透進西方社會的各個領域。等級觀念也充分體現在中國的教育思想中,“尊師重道”觀點中教師被塑造成不容置疑的權威形象,學生即使有不理解、不贊成的想法和觀點也必須服從教師,學生的自主性和判斷力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難以獲得良好的發展,會變得越來越盲從、缺乏探索和創新意識。西方教育追求平等的文化心理,教育理念為師生平等,強調建立“平等、民主、對話”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往往發揮導向和指引的作用;教育目的在于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個性和獨創性的人才,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

三、結語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深深地影響了教育。基于上述三個方面的比較與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現代教育與西方教育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東西方文化體系中孕育的教育思想各有所長、各有優勢。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教育是民族進步的動力。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缺少交融和匯通的文化自覺不可能產生文化教育發展的新動力。本文沒有探討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全部差異,僅僅圍繞主要特征展開了比較與分析。綜合來看,我國應該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場上,根除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學習和借鑒西方教育的精華,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積極開展深入的教育改革,從而更快地適應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培養出更多符合我國現代化建設需求的棟梁之才。

作者:常海洋 呂文娟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