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
時間:2022-06-29 10:50:08
導語: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全國人民意氣風發全面建成小康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誠信的重要性更加凸現在我們的面前。面對更加開放的國際市場,誠信教育成為人生的必修課,搞好誠信品德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關乎祖國的未來。高職院校大學生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定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他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中堅力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是整個社會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大學生的誠信道德建設是事關高校人才培養能否順利推進的重大問題。在全國上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今天高職院校應全面推進職業綜合素質教育,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把學生培養成為“講誠信、負責任、樂奉獻、善創新、能創業”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高職院校部分大學生的誠信現狀分析
筆者就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問題做過多次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在校生以及畢業生訪談統計分析得出,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現狀主流是好的,誠信意識較強,但少數高職大學生在誠信意識及行為方面表現出來的不容樂觀。如通過調查得出考試作弊是絕大多數大學生公認的第一位的不誠信行為;其次抄襲作業論文畢業設計作品、遲到曠課、上課刷手機微信、聊QQ、制造虛假履歷等現象屢見不鮮;無故拖欠學費、住宿費;幫助淘寶電商無交易刷信譽賺取費用;撿到飯卡不還據為己有并瘋狂消費;對待情感過于隨意,不負責任;說假話、不守承諾的行為不再為眾多大學生所不恥等等。種種跡象表明,作為“天之驕子”的部分大學生在“誠信危機”中淪陷。教育部要求要以“誠實守信”為主題,以“立德樹人”為主線,有效地將誠信教育轉化為大學生自覺的素養與行為。每當面臨畢業學院舉辦講誠信講座觀看誠信視頻等多種活動,目的是為了保證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既能順利畢業,又能履行還款承諾。根據從學院資助管理辦公室了解情況得知,有個別學生參加工作后自己在工作地已購買住房,卻故意忘記還貸,還需經輔導員多方聯系催促;有的故意不還,打電話父母隱瞞孩子工作單位幫助孩子一起逃避還貸等等。個別學生將父母給的學雜費用于買高檔手機,全然不顧學生在校學習交學雜費天經地義這事。這其中除了一部分學生確實是無力負擔高額的學雜費外,更深層次更本質的原因還應當歸結于大學生的誠信危機。更有甚者,少數大學生隱瞞家庭真實情況,出具虛假貧困證明騙取助學貸款和國家資助金。筆者去過一個會計專業班級做過調查,本班共有60名學生,開具家庭貧困證明的居然有55人,比例之高令人吃驚。
三、高職院校部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誠信的缺失,實際上是社會、家庭、學校誠信缺失的一個縮影。導致部分大學生陷于誠信危機的因素有很多,結合大學生誠信缺失表象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社會因素。俗話說:社會是個大染缸,不能置身事外。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到市場經濟沖擊,出現了道德與經濟發展不同步,以至于出現了“不要走得太快,請等一等你的靈魂”的網絡流行語,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道德建設特別是誠信建設的迫切需求。庸說“貪婪是一個黑洞,它會把你的誠信、名譽、倫理、人格、道德、良知,全都吸入深不見底黑暗之中,即使你享有了成果也觸摸不到光亮。”很少有人理解孔老夫子“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現實意義,當今社會由于受到功利思想影響,在經濟政治領域中出現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騙、偷稅漏稅、貪污受賄、買官賣官、數字政績等等多少得到遏制,但是由于處在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存在戒備心理,互不信任。總之,誠信建設與人民群眾期望還有差距,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相適應,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正在醞釀但尚未形成,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整體偏低,大學生僅憑在學校這個首善之地接受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不足以明是非辨真偽,由于存在認識誤差,加之失信成本低,不足以起到懲戒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完全靠內心自覺,因此誠信缺失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個突出問題,社會要擔負起加快誠信制度化建設的責任。
2.學校因素。由于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普遍以升學率論“英雄”,普遍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即使有部分高職院校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提升人文素養和職業核心能力,但是還不能像專業課那樣被十分重視,因此忽視基本誠信品質的培養,即使承擔職業道德教育的如《財經法規和職業道德》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專業課教師本身只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忽視最重要的職業素質誠信品德實踐教育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教師師德水平參差不齊。教學管理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健全,有調查數據表明承認自己做過弊的學生占21%,而被緝獲的僅占1%。學習好的為了獲得各種獎勵而作弊,學習差的為了不掛科而作弊,當考試在校園里被利益驅動的時候,并且為不誠信付出極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時,作弊已經觸及道德底線和做人底線。目前,雖然德育教育中對誠信教育的重要性認識足夠,但是誠信制度化考核甚至與社會對個人的誠信考核沒有形成統一信息共享。學校齊抓共管力度不夠,因此由于認識的不足導致各個教育環節對誠信教育重視不夠,學生管理部門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對誠信教育僅僅限于理論上的灌輸,缺少硬性約束,對失信者懲罰力度不夠,因此與新時期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力度相距甚遠。
3.學生因素。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條件。現在的大學生絕大部分是95后,存在以自我中心,他們從學校到學校,缺少社會大熔爐的歷練,處在生理斷奶期,部分學生存在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不符,個別學生接受的家庭教育不正確,部分家長目光短視,功利思想嚴重,向孩子灌輸所謂的“成功教育”“厚黑教育”,使在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而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多元價值趨向時,人生信仰不夠堅定,容易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出現誠信水平下降。學校一些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為某些學生的誠信缺失提供了可乘之機。
四、高職院校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大力倡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旋律,激發誠信正能量,積極加強大學生誠信品德培育,從而提高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效果。
1.加強校園誠信氛圍的建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價值準則。學生的誠信狀況與學校給學生創造的氛圍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財經商貿類高職院校在學院精神凝練上更應體現誠信的內涵。如在校風校紀方面,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對失信的學生予以懲罰,對守信的學生給予獎勵;在教風上,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嚴謹治學,誠實守信。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作為一個教育者,不管是在教學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則,遵守誠信規范;如果教師一邊大談特談誠信,一邊卻置誠信于不顧,誠信校園誠信學生就是一句空話,踐行核心價值觀就無從談起。因此在處理學生的各種問題時,要公開、公平、公正,不弄虛作假等,教師要以在北師大座談時提出的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實學識、要有仁愛之心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強師德修養,并以此道德要求、道德情操和道德形象去教育和影響學生,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是培養學生誠信的基礎和關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站、廣播、宣傳欄、教室布置等,宣傳誠信美德,表彰講誠信的學生,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導人們見賢思齊。如教育部職成司高職高專處處長范唯講述一個感人至深的高職學生誠信就業故事,四川雅安職業技術學院一名即將畢業的大三學生面對新的就業單位的工作福利待遇誘惑委婉拒絕,毅然選擇之前簽過協議的單位并且異常堅定地說了下面一段話:“我還是不能去。去了,就是失信于成都的醫院,失信于自己。有了第一次的失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我的人生也許從此就陷入虛偽和功利中,我不能冒險,那會讓我后悔一輩子。另外,如果我去了北京,成都的醫院會對我們學校有成見,以后就不會再到我們學校挑實習生,我的學弟學妹們就會失去很多機會,我要對他們負責,不能讓別人覺得我們學校的學生不講誠信。”發現這樣典型誠信案例大張旗鼓宣傳,從而樹立榜樣。通過曝光臺、黑名單批評、懲罰不講信用的學生,營造誠信的校園環境。
2.加大誠信教育力度,豐富誠信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在高校,利用通識教育選輔修課《大學生誠信教育概論》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加強對學生誠信教育,創新教育教學形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核時多注重過程性考核和品德考核。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把誠信教育貫穿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結合課程開展社會實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感受到誠信對社會、對自己的影響,從而內化為自己的內心信念,自覺做到誠實守信。同時,加強誠信教育是系統工程,它必須貫穿到高校的各項教育與管理中去,貫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只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滲透性教育,建立“三育人”和“三全育人”長效機制,才能提高學生誠信素質。
3.加大高校誠信制度建設。誠信素質的培養,僅僅靠誠信教育是不夠,加強誠信制度化建設,對于完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整體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需要制度來約束,加強管理來保障。首先,要建立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包括個人資料、家庭情況、學習效果、經濟狀況、信用評價等級及說明、個人意見、學校意見等方面的內容。每學期對此進行詳細地記錄,學期結束時,采取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輔導員老師評議相結合的方式,得出結果記入大學生誠信檔案。并且把它作為大學生入黨、評獎學金及申請助學貸款等方面的依據。學生畢業時,學校應向用人單位推薦信譽好的學生。這樣就可有效地制約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從而自覺地誠實守信。另一方面,各個高校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建立一系列科學規范、可操作性強的誠信指標,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情況開展信用評價,全面分析大學生的誠信素質和水平。同時可設立以大學生誠信素質和水平為主要內容的品德分,將其作為大學生學分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衡量大學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同時,把它和社會誠信制度結合起來,使之延長學校教育的制度鏈,從而加強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制度保障。
高職院校不斷推進大學生誠信建設,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項重要任務,關系大學生綜合素質及就業質量,關系學院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更是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興旺,因此要久久為功,堅持落細落小落實,以誠信建設制度化的良好效果,構建誠實守信的和諧校園環境。
作者:邱月玲 單位:山東經貿職業學院
- 上一篇: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 下一篇:小學科學教學論文